大家通常說一撇一捺寫成“人”字,其實“人”字在先秦時代并不是這個樣子,甲骨文中寫成“" "”,金文中寫成“" "”,小篆寫成“" "”。這些字都是像一個彎腰側立的人,到了隸書、楷書才完全演變成一撇一捺的人。
“人”部漢字的冷知識
保的甲骨文,寫成“" ”“" ”,金文寫成“" ”“" ”,到了小篆寫成“" ”,這些字形都是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小朋友,就像是大人背著一個小朋友,由此引申出養(yǎng)育之義,如“保姆”“保養(yǎng)”,也引申出保護之義。
把“人”作為部首的字非常豐富,但有些字的來歷,我們已經(jīng)不太熟悉了。
何的甲骨文寫成“" ”“" ”,金文寫成“" "”“" ”,像一個人挑著擔子,小篆成了“" ”,這時人與擔子分離了,擔子變成了“可”。由此可見,“何”原本是“負荷”的“荷”字,后來“負荷”用了“荷”字,而“何”字就主要當疑問詞了,比如“何樂而不為”“何足掛齒”,“何”也可以作為一個姓氏。
伐的甲骨文寫成“" ”,金文寫成“" ”,小篆寫成“" ”,都是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戈。戈是古代常見兵器,“伐”像用戈去擊打人的脖子,因此有砍殺、砍伐之義,又引申出攻打、征討義。因為征伐,就會有戰(zhàn)績,“伐”又有功勞的意思,跟別人炫耀自己的功勞,也可以叫“伐”,比如“夸伐”,就是夸耀、炫耀,《后漢書》記載呂布“多自夸伐”,就是說他經(jīng)常自吹自擂。
兩個“人”的字
說到由兩個“人”組成的漢字,我們第一個都會想到“從”,它像兩個人前后相從。其實還有不少由兩個“人”組成的字。
比的甲骨文寫成“" ”,金文寫成“" ”,小篆寫成“" ”,像兩個人肩并肩,很親近?!墩撜Z》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有團結協(xié)力的意思,這是說君子團結協(xié)力但不過分親密、拉幫結派,小人則恰恰相反。
并也是兩個人,甲骨文寫成“" ”“" ”,像兩個人腿腳并在一起,同步做事情?!安ⅰ痹诠糯€可以寫成“並”“竝”,其實就是兩個“立”,甲骨文寫成“" ”,金文寫成“" ”,小篆寫成“" ”,像兩個并排站立的人。
北,甲骨文寫成“" ”,金文寫成“" ”,小篆寫成“" ”,兩個人背靠背,象征背離,打敗了仗扭頭就跑,有個詞叫“敗北”,就是這個意思。楚漢相爭時,項羽在垓(ɡāi)下之戰(zhàn)大敗,他感慨說:“我起兵至今八年了,身經(jīng)七十余戰(zhàn),未嘗敗北?!彼豢稀芭ゎ^就跑”,殺敵數(shù)百后“自刎而死”。
化,甲骨文寫成“" ”,金文寫成“" ”,小篆寫成“" ”,都是一正一反兩個人。小篆的“" ”,后來演變成了楷書的“" ”,這個字既不是“七”,也不是匕首的“匕”,而是一個倒過來的“人”,要讀成“huà”,有學者認為這個倒過來的人,象征著死亡,所以“化”是由生到死;也有學者認為“化”像一個人翻跟頭的樣子,表達翻轉的意思。無論哪種解釋,“化”字都是變化、改變之義,比如老子講宇宙的本原——“道”可以“化成萬物”,莊子講“北冥有魚,其名為鯤(kūn),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西游記》說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還有“化干戈為玉帛”是說把戰(zhàn)爭糾紛變成和平友好,“化腐朽為神奇”是說把壞的變成好的,把沒有用的變成有用的。
隱藏的變形“人”
不少漢字里的“人”,在楷書里演變成了“兒”“卩”“勹”等形,隱藏了起來。
見,甲骨文寫成“" ”
“" ”,小篆寫成“" ”,都是像一個人頭上長著大眼睛。
先,甲骨文寫成“" ”,金文寫成“" ”,小篆寫成“" ”,上面是“止”或“之”,像人的腳趾,下面都是“人”,因此有前進、在前面的意思。
印,甲骨文寫成“" ”,金文寫成“" ”,小篆寫成“" ”,上面都是一只手,下面是個人,像一只手按在一個人的頭上,因此有按壓義,我們平日蓋印章就是靠按壓。這個字后來又加了“扌”旁,演變成了“抑”,比如“抑揚頓挫”,形容聲音高低起伏,具有節(jié)奏感,抑就是往下壓,揚就是往上抬。
包,小篆寫成“" ”,是“勹”+“子”,像肚子里有個小寶寶,后來“包”字被加了“肉(月)”旁,成了“胞”,雙胞胎的“胞”就是這個“包”,由此才引申出包裹、包容的含義。類似的還有“身”,甲骨文寫成“" ”,金文寫成“" ”,小篆寫成“" ”,也是像一位母親懷胎的樣子,所以懷孕可以叫懷有身孕。
重,也看不出其中有“人”,這個字甲骨文寫成“" ”,金文寫成“" ”“" ”,左邊是個人,右邊是個包裹,像一個人背著沉重的大包,到了后來,“人”和包裹合在了一起,下面還在“人”的腳下加了“土”,成了“" "”“" "”,小篆寫作“" ”,重任在肩,看起來就沉甸甸的??鬃拥膶W生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是大,這里是提升的意思,毅有果敢、剛強、堅韌的意思。這句話是說,讀書人要提升自己果敢堅強的品格,因為肩負重任,要用一生去追求真理,路途遙遠。
除此以外,比如“大”,甲骨文、金文、小篆分別寫成“" " ”“" " ”“" " ”,都是像一個正面站立的大人,“大”字下面再加一橫就成了“立”,甲骨文、金文、小篆分別寫成“" " ”“" " ”“" " ”,都是像一個大人站在地上。漢字里還有哪些隱藏的變形“人”?大家可以想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