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江,學(xué)者、作家,大學(xué)老師,北京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從“桃”字入手,解釋這棵樹的得名。他說,“桃”字一個“木”,一個“兆”,“兆”是十億,是數(shù)量多,因此,“桃”的意思就是一棵能結(jié)很多果實的樹。草木走進人的世界,首先是因為它們有用。有用,才會被人愛,被人愛了,才會美。雖然古人也看見桃花盛開,《詩經(jīng)》里已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美好詩句,但最初,桃樹在人們眼里是一棵果樹,不是花樹。最早的漢字字典《說文解字》解釋“桃”,就說了一個字:“果”。
漢字真好,有時像個詩意的謎語,讓人猜測,猜測也是想象。李時珍對“桃”字的解釋對與不對姑且不說,但他在這個字里看見了一棵碩果累累的樹。今天,我們再說“桃”這個字,也可以像李時珍一樣,展開想象,想象一棵好樹:一樹好桃、一樹好花。
春天,應(yīng)該走出去,走到桃樹下,看看“灼灼”盛開的桃花。為什么是“灼灼其華”呢?“灼”字里有“火”——桃花也像火一樣,熱烈地在我們眼里燃燒的花朵。在一樹好花里感受到火,這是多好的春天!多好的感受!但花開是美,花落也是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下的是中國人的理想國,也就是最美的地方,而那里的桃花“落英繽紛”。
從桃樹下回來,還可以看看書。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引人想象的“桃”字,也給這棵樹創(chuàng)造了好故事——桃樹,和別的樹一樣,不僅在大地上生長,也在故事里生長。桃樹的故事是神話,它是一棵在神話里生長的樹。
還記得夸父追日的神話嗎?太陽太熱了,夸父被曬得太渴了,渴了就喝水。他可真是個巨人,喝干了兩條大河的水都沒有解渴。而且,渴死了。但這不是悲傷的故事,因為故事的結(jié)尾其實不是死亡,而是生長:巨人躺下死去的時候,手杖扔出去,變成了一片桃樹林,一片生機盎然的桃樹林。
巨人時代的樹當然是巨樹,《山海經(jīng)》里說那片桃林里的樹大到兩棵就可以成為一片森林。如果這樣說還不夠形象,那再接著看,看看那桃樹有多大。莊子寫過一條名叫鯤的魚,有幾千里那么大。這條魚躍出大海,變成翱翔天空的大鵬鳥,鳥背也是幾千里。《山海經(jīng)》里的桃樹呢?枝丫伸展,有三千里!
《十洲記》里的桃樹是“百圍之木”,也就是說,它的樹干要一百個人合抱才能抱過來;《北戶錄》里講,有人住在山里瀑布邊,曾看見水里漂來一片桃葉,那葉子長一尺二寸,寬五寸。講故事的人沒講桃樹,他只是讓你去想象,葉子都那么大,那樹該是怎樣一棵大樹。一部叫《酉陽雜俎》的書里說,蜀國的皇帝有個桃核,從當中分開,做成兩個桃核杯,一個杯子可以裝五升水。五升是多少呢?兩瓶最大的雪碧!更神奇的是,水倒進桃核杯里會變成美酒!
現(xiàn)代作家魯迅說,沒有天馬行空的大精神,就不會有天馬行空的大藝術(shù)。神話是我們祖先用大想象創(chuàng)造的大藝術(shù),他們天馬行空的大精神里,有一棵大桃樹,一片大桃林。
神話里的桃樹不僅在巨大的空間里生長,它也在悠久的時間里生長。前面說到寫《十洲記》的東方朔,他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但也是神話里的人。神話里他曾三次去偷西王母的桃,而西王母的桃要三千年才結(jié)一次果。西王母在后來的神話里成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有個蟠桃園,就是齊天大圣看管的蟠桃園。那個桃園真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桃林,因為有三千六百株大桃樹。土地神對齊天大圣說,前面一千二百株要三千年桃子才成熟,當中一千二百株要六千年,最后一千二百株呢?要九千年。大地上的桃樹,古人說七八年就會變老,十年就枯死,而神話里的桃樹似乎要永恒地生長,不會老去。人們相信了神話,也就相信了桃子是讓人長壽的仙果。所以,傳統(tǒng)的民俗里,過生日的人要吃壽桃——一種面食點心,做成桃子的形狀,桃尖還要點上桃紅的顏色。你看,幾千年的神話還在我們的生活里存在。
新年的春聯(lián)也是來源于桃樹神話。神話里的那棵巨大的桃樹下住著兩個神: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他們專門抓惡鬼,抓住了,就用蘆葦編成的繩索捆住它們,扔給老虎吃——這樣講的神話,倒有點像可愛的童話。抓鬼的神住在桃樹下,桃樹也就跟著成了祛邪趕鬼的神木。新年,人們會用桃木雕成一個桃人——古人叫它桃梗,放在門邊,守護一家人遠離惡鬼,保佑平安。雕刻木偶太麻煩了吧,后來人們就在門上釘兩塊桃木板子,上面寫上神荼和郁壘兩位神的名字,古人叫它桃符。不嫌麻煩的人呢?在桃符上雕神荼郁壘的神像。再后來呢?桃符變成了春聯(lián)。春節(jié)的時候,如果你看見門邊的春聯(lián),可以講給別人聽,那紅紙的春聯(lián)是從神話里的大桃樹那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