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我們來聊聊圖書館。什么,圖書館?你肯定會說,圖書館不就是或大或小的房子,加上數(shù)不盡的圖書嘛!可是你知道嗎?圖書館一開始并不叫“圖書館”,它的歷史很悠久,故事很精彩……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古代圖書館誕生了,它在歷代有著不同的稱呼,如:府、宮、閣、觀、殿、院、堂、齋等。從整體上講,古代中國藏書具有“私有”性質(zhì),多為帝王、達官顯貴及士大夫階層所專用。
老子曾當過周朝“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典籍管理員。竹簡、木簡等需要分類、編號,還要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好。部分竹簡、木簡,因為緯(皮繩和麻繩)斷了,板、片脫落了,還得用新的皮繩或麻繩穿綴起來。
1904年,京師大學堂藏書樓更名為京師大學堂圖書館,成為我國第一個采用“圖書館”名稱的官方機構(gòu),隨后湖南圖書館、湖北圖書館也相繼成立,圖書館的名稱開始在社會上流行。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曾做過圖書管理員,如司馬遷、冼星海、沈從文、莫言等。還有毛澤東、李大釗也做過圖書管理員。
位于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巴泥拔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圖書館,這是一個收藏泥板書的圖書館,有近3萬“冊”泥板書,內(nèi)容幾乎包羅萬象。
位于浙江省寧波市的天一閣,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xiàn)存最古老的圖書館。天一閣建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
漢代的天祿閣作為我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國家圖書館,是漢宮御用藏書典籍和開展學術(shù)活動的地方。天祿閣主要存放國家文史檔案和重要圖書典籍,西漢學者劉向曾在此校書,他搜集大量秦代書籍,輯錄了《戰(zhàn)國策》等書。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圖書館,最早的收藏可遠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國古舊輿圖、敦煌遺書等260多萬件。價值連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多萬冊,如著名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
歲月流轉(zhuǎn),經(jīng)歷了甲骨、獸皮、木牘、竹簡、布帛、紙、數(shù)字編碼等演變,圖書的載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圖書館的館藏也因此從傳統(tǒng)館藏逐步過渡到傳統(tǒng)館藏與數(shù)字館藏并存的狀態(tài)。
大數(shù)據(jù)、云技術(shù)、物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shù)的日益成熟,以及智能設(shè)備的普及,為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shù)支撐與環(huán)境支持。走進現(xiàn)代圖書館,你可以在自助借還機上自助借還圖書;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把心儀的電子書“借”到手機上。智能咨詢機器人通過智能問答系統(tǒng),可以回答你的各類問題。智能圖書盤點機器人實現(xiàn)全自動化圖書盤點,一旦發(fā)現(xiàn)圖書錯架,可以實時顯示其錯架位置,精確高效。
如果不想出門,你在家也可以輕松訪問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圖書的預約、續(xù)借,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即可輕松完成。
可也有同學產(chǎn)生了這樣的疑問:在如今的電子化時代,使用電子閱讀器,可以非常便捷地閱讀各種圖書;和紙質(zhì)圖書相比,電子書籍容易保存,也能以數(shù)字形式永遠存在。那么,我們還需要圖書館嗎?未來的圖書館又會是什么模樣呢?歡迎和我們分享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