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芃,文學(xué)博士,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
皮里陽秋
《春秋》是先秦的一部書,相傳為孔子編纂,書中對春秋時期的歷史人物暗含褒貶,因此后世不直接說出口的委婉批評,也可以叫“春秋筆法”。
東晉時有個叫褚裒(chǔ póu)的人,字季野,為人非常清高,平日也不愛說話。可宰相謝安說:“褚裒雖然不說話,但臉上的表情就像四季變換,氣宇非凡?!贝蟪蓟敢停▂í)也評價他:“季野有皮里陽秋?!标柷锞褪谴呵?,因為東晉有位皇帝的媽媽叫鄭阿春,所以遇到“春”字都要避諱,《春秋》那時也改稱《陽秋》。“皮里陽秋”就是“皮里春秋”,是說褚季野的態(tài)度并不輕易說出來,只放在心里。
古時候?qū)τ诰骰蜃痖L的名字,不能直接說出來或?qū)懗鰜恚@就是避諱。一國的尊長,他們的名字全國人民都得避諱,可這個被避免不可說的字怎么表達(dá)呢?那就找其他字來替換它吧。比如我們都認(rèn)識的嫦娥,原本叫姮娥,又寫作恒娥,為了避漢文帝劉恒的諱,就改叫常娥,也寫作嫦娥。
竹皮冠
竹子的皮,可以用來做帽子。漢高祖劉邦在做亭長的時候,非常喜歡用竹皮做帽子,整天戴在頭上。等到他做了皇帝以后,還是喜歡戴這種帽子。這個帽子就有了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劉氏冠”,也叫“竹皮冠”。不過到這時,竹皮冠也變得“尊貴”起來,一個人沒得到一定的爵位,是不可以戴它的。
二毛與潘年
毛可以指人的胡須與頭發(fā),頭發(fā)花白,叫作“二毛”,是說頭發(fā)出現(xiàn)了黑白兩種毛色,常用以指老年人,這個詞出自《左傳》。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向來以仁義自居,他和楚國約定在泓(hónɡ)水大戰(zhàn),提前率兵到達(dá)泓水岸邊,卻不愿意趁著敵人正在渡河和立足未穩(wěn)時發(fā)動攻擊。等楚軍完全布好了陣,他才下令迎戰(zhàn),結(jié)果被敵人打得潰不成軍,自己大腿也受了傷。大臣們怨氣沖天,都指責(zé)宋襄公迂腐。宋襄公卻說:“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意思是君子不能進(jìn)攻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不能俘獲老年人。這里的“重”讀作chónɡ,重傷在這里指第二次傷害,“禽”則是“擒”的古字。
后來,“二毛”又可以指三十多歲的年齡,這和一位美男子有關(guān)。魏晉時期的潘岳是個美男子,因為字安仁,后來被人叫作潘安。潘安是個文學(xué)家,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說他三十二歲的時候,開始有了白發(fā),從此“二毛”不光可以指老年人,還可以指三十多歲的年齡,這個年齡也可以叫作“潘年”,唐詩中有“未及潘年鬢已斑”,還沒到三十二歲頭發(fā)都花白了,用的就是潘岳“始見二毛”的典故。
貴重的鳳毛和鵝毛
“鳳毛”就是鳳凰的羽毛,舉世罕見,因此用來指珍稀之物,還可以和“麟角”(麒麟的角)連用,作“鳳毛麟角”。而鵝毛就沒那么貴重了,哪怕是天鵝的羽毛,也不及鳳毛珍貴,但是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扒Ю锼往Z毛”的故事,據(jù)傳發(fā)生在唐代。
那時正處盛世,萬邦來朝,有個小國派了位使臣帶著天鵝去進(jìn)獻(xiàn)。
沒想到路過湖北沔(miǎn)陽湖時,天鵝飛走了,只落下了一根羽毛。
使臣沒有辦法,他靈機(jī)一動,撿起這根羽毛小心翼翼地包好,趕到長安獻(xiàn)給皇帝,留下一句著名的“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離不開“皮”的“毛”
我們常說“皮毛”,有個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是說皮已經(jīng)沒有了,毛還能長在哪里呢?“安”是個疑問詞,是“在哪里”的意思,“傅”是依附的意思。這個成語出自《左傳》。秦國遭了饑荒,向晉國求助,可晉國并沒有賣給秦國糧食。有人評價晉國無情無義,因為前一年晉國饑荒時,秦國還曾幫助過他們。面對這種評價,晉惠公的舅舅感慨說:“皮之不存,毛將安傅?”他說秦晉之好的根基早就不存在了,反正兩國早就撕破臉,再多做一件得罪秦國的事又算什么呢?這里“皮”是根基,“毛”是指具體的表現(xiàn)。從此看來,古人對于皮和毛的依存關(guān)系,早在先秦時就有很深刻的認(rèn)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