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檔案:
人物:毛遂
身份:平原君的門客
特長:三寸之舌
性格特征:積極踴躍,敢于表現(xiàn)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zhàn)結束后的次年,秦國再次發(fā)兵攻趙。面對失去長平屏障的趙國,秦軍長驅直入,直至趙國國都邯鄲,企圖一舉滅趙。眼看都城遭到秦軍圍攻,趙孝成王十分驚慌,連忙找來叔叔平原君趙勝,要他親自前往楚國搬運救兵。
1.平原君打算從門客中選二十位人才,陪同自己一塊兒出使楚國。
2.可平原君挑來選去,只選出十九位文武雙全的人才。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主動上前,報名做第二十位“人才”。
3.平原君的門客太多了,他對眼前這個小人物可沒有一丁點印象。
4.聽說毛遂待在自己門下三年,卻沒出過什么成績,平原君有些不高興,因此看低毛遂。
5.面對主人的刁難,毛遂針鋒相對。平原君見毛遂很敢說話,就大度地接受了他的自薦,讓毛遂加入了出使楚國的隊伍。
戰(zhàn)國四公子
戰(zhàn)國時有四位著名的公子,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以及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什么是公子,孟嘗君、平原君這些稱號里的“君”又是什么意思?所謂公子,指王族親貴的男性成員。而君是指封君,他們擁有自己的封邑,可以從中收稅。這四公子的事跡集中于諸侯合縱抗秦,譬如秦軍圍攻邯鄲,趙向魏、楚求援,這一件大事中就活躍著趙勝、魏無忌、黃歇三位公子的身影。也因此,史家將四位公子組織在一起,讓他們在史書中“成團出道”,四人也由此被后人合稱“戰(zhàn)國四公子”。
故事中的趙勝,是趙武靈王的兒子、惠文王的弟弟、孝成王的叔叔,被封在東武城,號平原君。除了毛遂自薦這件事,他和上期登場的趙奢也有過一段重要的“互動”。
平原君擁有大量田地,卻不肯向國家交租稅。當時管理征收田稅的小官正是趙奢,他鐵面無私,依照法令殺掉了平原君的九名家仆。平原君很生氣,他的權勢太大了,居然反過來要殺趙奢,不料趙奢回應說:你平原君是趙國的貴公子,這樣違法亂紀,致使趙國弱小,對你有什么好處呢?假如你能夠奉公守法,讓趙國富強,那么身為趙國公子,你的身份不就更貴重了嗎?平原君被趙奢說服,不但沒繼續(xù)責怪他,反而向趙王舉薦趙奢的賢能,讓趙奢由此受到重用。
從這件事中,不難看出平原君的作風,司馬遷評價他“未睹大體”,是個并不太高明的人。不過平原君聽得進道理,知錯能改,這在上位者中倒是很珍貴的品質。
養(yǎng)士之風
戰(zhàn)國四公子有一項共同的“愛好”:養(yǎng)士。他們所養(yǎng)的士叫作門客,也叫食客。比如毛遂,是平原君趙勝的食客,而像毛遂這樣的食客,平原君門下足足有三千人。
四公子中養(yǎng)士的典型是孟嘗君。據(jù)說每每有人上門應聘,孟嘗君都會派人躲在屏風后,記錄他們的談話內(nèi)容,客人還沒離開,孟嘗君的使者就已經(jīng)帶著禮物出發(fā),趕去問候客人的親人了。孟嘗君如此體貼周到,并不因為他是個溫柔善良的“暖男”。比如有一回,一位七十歲的老先生上門求職,孟嘗君就很嫌棄,他說:“您這么大年紀,還有什么能教給我呢?”意思是客人太老,已經(jīng)沒有用武之地了。這很直白地暴露出公子們養(yǎng)門客的初衷,食客吃主人家的飯,當然是要替主人辦事的。孟嘗君還根據(jù)門客的能力大小,將他們分為不同的等級,分別安排他們住在上舍、中舍和下舍,享受不同的待遇。后來孟嘗君幾次遇到危難,也都靠著門客的本事化險為夷。
毛遂在平原君門下,大概就像孟嘗君那里的住在下舍的下客,不過他憑著過人的膽識,終于做成大事?;氐节w國后,平原君檢討了自己拙劣的眼光,改以上客對待毛遂。毛遂的生平雖然只留下這樣一件事,卻稱得上濃墨重彩,《史記》對這段故事刻畫得很精彩,寥寥數(shù)百字中,就留下了“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因人成事”等好多個成語,這些成語的意思你都清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