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喜歡翻字典,一次有位朋友拿了一個字來考我,他說:“這個字(龝)你認識嗎?”我說:“認識啊,這是‘秋’的異體字?!彼f:“我知道你認得這個字,可你能告訴我這‘龝’字的右邊為什么有個‘龜’的繁體字‘龜’呢?秋天和烏龜好像沒什么關(guān)系吧?!边@一下還真把我問倒了。回去一查字典才恍然大悟,原來“秋”字里藏著的這個東西最初不是一只烏龜,而是一只小蟲。
這是甲骨文“秋”字(" " ):頭上有須,背上有翅,身上還有環(huán)節(jié)紋,這是什么蟲子呢?蟋蟀。蟋蟀俗稱蛐蛐,是典型的秋日昆蟲。秋天一到,蟋蟀就開始鳴叫了,它的發(fā)音器官是背上的翅。蟋蟀的叫聲很有意思,“qūqū”,好像是在呼喚秋天一樣。蟋蟀在秋季特別活躍,老北京玩蟋蟀的人都知道斗蟋蟀最好的時候是白露、秋分和寒露這三個節(jié)氣,叫“勇戰(zhàn)三秋”。蟋蟀還有一個更加浪漫的名字,叫“促織”。古代沒有服裝專賣店,一家老小衣服的布料都得靠家庭主婦織出來。入秋之后,天氣轉(zhuǎn)涼,蟋蟀“qūqū”鳴叫,仿佛在提醒主婦們要抓緊時間織布做冬衣了,不然家里人會受凍。所以民間有“促織鳴,懶婦驚”的說法。蟋蟀是秋天的代表性昆蟲,所以甲骨文里的“秋”干脆是一只蟋蟀的造型。
那蟋蟀又怎么會變身為烏龜呢?其實仔細看看,烏龜怎么會有觸須,又怎么會有背上的翅膀呢?可有人就是不仔細,糊里糊涂搞混了。再說,“龜”是個多音字,還有一個讀音是qiū,漢朝時候西域有個國家就叫“龜茲”(龜茲)。造型跟蟋蟀相似,讀音又是qiū,所以時間一長人們干脆將錯就錯。為了區(qū)別,人們在“龜”邊上增加了一個禾字旁,創(chuàng)造了“龝”字來表示秋天。就這樣,秋蟲蟋蟀搖身變作了烏龜,不過“龜”在這個字里頭不表示任何意思,僅僅是個聲音符號。
不管意思是蟋蟀還是烏龜,“龜”的筆畫都太多了,隨著生產(chǎn)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先民們也越來越繁忙,沒幾個人有耐心一筆一畫地去畫烏龜或者蟲子了。于是他們開始思考:有沒有更簡明的方式來表現(xiàn)秋天呢?于是就造出了由“禾”“火”兩個字組成的“秋”?!昂獭弊趾美斫?,秋天是收獲莊稼的時節(jié),那么“火”呢?有人說“火”字源于古代焚田的習(xí)俗,就是說農(nóng)民在收獲五谷之后,會在收割完的田野里放火,把田里的蟲子燒死。不過有人不同意,說這“火”不是地上燒的火,而是天上的星星。流沙河先生在《文字偵探》一書中指出:“此火乃是‘七月流火’之火,指大火星。大火星即古代東宮蒼龍七宿中的心宿二,今為天蝎座阿爾法星?!边@顆星有個特點就是又紅又亮,很能吸引眼球。每年初秋它會在黃昏時分準(zhǔn)時出現(xiàn)在南邊的天空,“先民觀星以定季節(jié),所以也用大火星表示秋”。焚田說增加了我們的農(nóng)業(yè)知識,星宿說讓我們更了解天象,可還有一種說法,未必可靠但非常富有詩意:我們不妨把“火”字看成秋天這個季節(jié)的色調(diào)——火紅色。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還有毛澤東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都向我們透露了同樣的信息:秋天是個似火的季節(jié),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
(選自《漢字的故事》,譯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