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思琪
1
1925年晚秋,橘子洲,一縷略帶涼意的秋風,吹紅了漫山遍野。此時,已過而立之年的毛澤東準備南下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途徑長沙,毛澤東重游學生時代常到過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毛澤東站在橘子洲頭,看著那被深秋裝點的千山萬水。重游故地,他不禁回憶起自己在長沙求學的經歷與近年來參與革命運動的點點滴滴。他感慨萬千,隨即潑墨揮毫,寫下《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2
20世紀初,正是青黃不接之時。舊有的封建勢力與西方帝國主義仍在中華大地肆虐,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與此同時,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民主革命亮起了一盞燈。當時的中國,仿佛停在了一個十字路口,中國究竟要往哪走,成為那個年代所有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正是誕生于這樣一個積貧積弱、戰(zhàn)火紛飛、動亂不安的年代,成立之初,便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先后領導多次工人運動,最后卻都以失敗告終。從失敗中,中國共產黨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成長起來。
此時,擺在中國人面前的,是無數條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并且,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能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成為那個年代所有中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重大命題。他們不禁問:“是前進、還是后退;是向左、還是向右,中國的未來到底在哪里?”
正因如此,當毛澤東同志站在橘子洲頭,向遠處眺望時,看到周邊的山經霜葉染紅,湘江水清澈澄碧。山與水交相輝映,宛若人間仙境。眼前如此美景,毛澤東心中卻滿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的無奈與感傷:他想起學生時代與朋友談論天下大事的時光以及近年來參加革命運動的經歷,想到“如此多嬌”的江山,卻連年飽受戰(zhàn)火摧殘,內憂外患不斷。霎時間,萬千思緒涌上心頭,他不禁提出“誰主沉浮”這個問題。
生活在“四周黑洞洞”年代的中國人,在黑暗中摸索,屢次碰壁,卻仍心懷遠大理想。有的人站起身,拍拍身上的泥土,懷揣初衷,義無反顧地再撞上去,想要“撞”出一條路來;有的人同樣站起身,拍拍身上的泥土,再摸摸自己那撞得通紅的額頭,看了看自己面前的這堵墻,無奈地搖了搖頭,往別處走去。
很慶幸,在當時,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能始終秉持初心,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里,走出一條嶄新的、正確的、能夠帶領國家走向富強的道路。
3
常言道:“詩言志,歌永言?!逼纷x毛澤東的詩詞,總有這樣一種感覺:能夠寫出這樣詩詞的詩人,在他的心中,一定裝著華夏大地,一定裝著千千萬萬處于水深火熱中的貧苦百姓。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沁園春·雪》),表現了詩人的偉大抱負與胸懷,抒發(fā)了無產階級做主人的壯志豪情;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毛澤東《七律·長征》),表現了紅軍的大無畏精神與英雄氣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保珴蓶|《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則表達了詩人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念。
在磅礴大氣、豪情壯志的詩詞之下是詩人的赤子之心。他的詩詞仿佛是埋在冰山下的火種,無論何時都能迸發(fā)出巨大的能量。詩詞之下、字里行間顯露出詩人的赤子之心,又似汪洋大海一般,把整個華夏大地都納入其中。
毛澤東的詩詞意境高遠,氣勢磅礴。無論何時品讀,都能讓讀者從心底迸發(fā)出磅礴力量,讓讀者能夠重拾信心,挺起胸膛,勇敢面對生活中一切挑戰(zhàn)。
生活在國內軍閥割據、國外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的年代里,毛澤東始終把國家、把千千萬萬貧苦人民放在首位,同革命青年一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p>
在多年參與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已經找到了“主蒼茫大地沉浮”的力量—“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革命青年。
少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青年一代必須完成時代賦予的任務,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國家前途命運聯系起來,用熱血書寫自己的青春史詩,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為這個時代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