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馬龍
江蘇筑森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000
因為地下室位于建筑最底端,建筑物主要荷載基本上由地下室構件承擔并傳給地基,所以荷載大、受力復雜,如果設計未周全考慮各種不利因素及措施就可能出現(xiàn)結構性裂縫而導致防滲漏失敗。
又因地下室往往超大、超長,故需按規(guī)范要求設置各類構造縫、帶。掌握不準設置各類構造縫、帶的原則、處理部位不當、采取措施不及時均是造成地下室底板、墻板、頂板等開裂的主要原因[1]。地下結構因所處地質或水環(huán)境復雜,故較上部構件應有更高、更強的設計和構造要求。在進行地下室工程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地下室兼作基礎受荷載較大的特點,采取可靠設計方法處理好承載力設計、混凝土材料特性影響、各類裂縫構造問題,滿足各類結構件最低構造措施要求,以保證地下室整體結構及防水性能的穩(wěn)定性[2]。
(1)不宜設置豎向施工縫。
(2)施工縫止水不宜采用橡膠止水帶,當澆搗間隔期間不能保證對橡膠止水帶進行有效、可靠的保護時,則不應采用橡膠止水帶。
(3)施工縫防水宜優(yōu)先采用鋼板止水帶,鋼板止水帶宜埋設在結構斷面中部,鋼板止水帶厚度不宜小于3mm。
(4)采用自黏丁基橡膠鋼板止水帶,其埋設位置宜在結構斷面中部,自黏丁基橡膠鋼板止水帶厚度不宜小于5mm。
(5)采用遇水膨脹止水條(膠)時,宜在結構斷面中部設置,寬度和厚度均不宜小于15mm,搭接方式宜采用平行錯搭;遇水膨脹止水膠的寬度不宜小于10mm,厚度不宜小于5mm。
(6)宜在結構迎水面施工縫處,以縫為中心對稱涂刷防水涂料或鋪設防水卷材,其材料選用宜與結構外防水層相匹配,防水涂膜厚度不宜小于1.5mm。
(7)宜在結構斷面中預埋注漿管,注漿管應與先澆混凝土基層緊密結合,固定間距宜為200 ~300mm。
(1)變形縫宜少設,可根據(jù)建筑形式、地質條件、結構施工等情況,采用后澆帶、膨脹加強帶或誘導縫等替代措施。
(2)變形縫的設置應滿足密封防水、適應變形、施工方便等要求。
(3)變形縫的防水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①變形縫處混凝土結構的厚度不應小于300mm。②變形縫最大允許沉降差值不宜大于30mm。③變形縫寬度宜取30 ~50mm。④變形縫防水應設計有組織排水措施。⑤變形縫處應布置可拆卸止水帶。
設計單位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后澆帶構造措施,并設計構造詳圖,主要內容包括地下室基礎底板(基礎梁)后澆帶下設置抗水壓墊層;地下室外墻后澆帶外側設置附加保護層構造;后澆帶需要超前止水時,后澆帶部位的混凝土局部應加厚,并應增設外貼式或中埋式止水帶等。
以國家超聲檢測標準JB/T 10659—2015《無損檢測 鍛鋼材料超聲檢測 連桿的檢測》為依據(jù)對汽車連桿進行無損評價。由于單振元的聚焦能力弱,而多振元對同一個點進行聚焦后會通過疊加作用大幅度提高該點的聲壓幅值,這樣能夠提高聚焦點處的回撥幅值,提高缺陷回波識別效果,因此參與子振元的數(shù)量越多,其聚焦效果越好 [19]。
后澆帶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后澆帶間距不宜超過40m;(2)設計文件應根據(jù)后澆帶功能類型明確后澆帶封閉條件;(3)后澆帶應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筑,混凝土強度等級應比兩側混凝土提高一級;(4)后澆帶兩側應按施工縫止水帶要求從優(yōu)選擇設置止水帶;(5)后澆帶節(jié)點施工方法應方便清潔垃圾。
(1)地下室底板基礎除承載力設計,還應對地基進行變形控制設計。
(2)住宅工程的基礎設計應按變形控制,地基變形允許值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11)及江蘇省《住宅工程質量通病控制標準》(DGJ 32/J16—2014)進行控制,并嚴格控制主樓周邊等部位的差異變形。
(3)地下室底板基礎宜優(yōu)先選用平板式筏形基礎,主要形式包括等厚筏板基礎、局部加厚(柱、墻、樁墩)筏板基礎、柱(墻)下變厚度筏板基礎等,計算配筋時可考慮墩、臺的有利影響。
(4)地下室基礎如采用獨立或條形基礎加防水板形式,其防水板厚度不應小于300mm,配筋率不應小于0.2%,設計及施工應采取可靠措施且應具有可靠的檢驗方法保證防水板不承擔地基反力;防水板下應設置軟墊層,軟墊層厚度應根據(jù)基礎邊緣的最大沉降量確定,且不小于50mm;采用防水板下設置軟墊層方式時,其基礎設計不考慮地基承載力的深度修正。
(5)地下室底板基礎的混凝土墊層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15,厚度不應小于100mm,在軟弱土層中不應小于150mm。
(6)高層建筑地下室底板厚度。平板式筏基底板厚度不應小于500mm;梁板式筏基及箱形基礎底板厚度不應小于400mm,且不應小于ln/14(ln 為最大雙向板格的短邊凈跨)。
(7)高層以外的地下室底板厚度不應小于300mm。
(8)地下室底板厚度應大于地下室外墻板厚度50mm以上。
(9)地下室底板通長鋼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2%,間距不應大于150mm。筏板厚度為600mm 及以上時最小配筋率不應小于0.15%。
(1)正確采用外墻設計荷載。外墻設計荷載主要包括上部結構傳來的豎向荷載、結構自重、地面活載、側向土壓力、地下水壓力等。
(2)正確進行外墻設計計算。①地下室外墻承受的土壓力宜取靜止土壓力。②存在永久性基坑支護等情況,當確有依據(jù)時,可按靜止土壓力系數(shù)0.7 計算土壓力。③地下室外墻除承載力計算外應進行平面外擾度及內、外表面的裂縫寬度驗算。
(3)地下室外墻厚度不應小于300mm,水平鋼筋配筋率(單面)不宜小于0.2%,間距不應大于150mm,且水平鋼筋宜置于豎向鋼筋外側。
(1)正確選擇抗浮設計水位。①需在勘察報告中明確常年水位及抗浮水位。②地下室應采用室外設計地坪下500mm 處位置并結合地下室周邊場地、道路高度等因素取最不利位置來確定抗浮設計水位,且抗浮設計水位不應低于該地區(qū)洪水位。③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分段、分塊確定抗浮設計水位。
(2)正確計算抗浮荷載。①基礎頂、頂板面等處回填材料的重度應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 50009—2001)中規(guī)定的較小值。②建筑使用期抗浮荷載取建筑自重、永久性覆土及固定設備自重荷載,不應包括可變荷載和地下結構與土體之間的側摩阻力;施工期抗浮荷載不應包括覆土荷載和施工荷載。
(3)正確采用抗浮設計方法。常見的設計方法有配重平衡法、抗力平衡法、浮力消除法、綜合設計法、盲溝排水等。
(4)應注重對局部無樓層或樓層較少區(qū)域、高大空間區(qū)域、樓面開大洞區(qū)域、抗浮板區(qū)域等荷重較輕部位進行局部抗浮穩(wěn)定性驗算。
(1)外設防水層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①應采用能使防水層與主體結構滿黏的材料及施工工藝。②卷材與卷材疊合使用時,卷材之間應滿黏。③不同種類的防水材料復合使用時,應考慮材料之間的相容性。④當只有一道外設防水層時,宜選用柔性防水層。
(2)同一部位采取多道防水措施時,應考慮防水材料之間物理化學性能的相容性及防水功能的互補性。
(3)涂料防水層厚度。摻外加劑、摻合料的水泥基防水涂料厚度不得小于3mm;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的用量不應小于1.5kg/m2,且厚度不應小于1mm;有機防水涂料的厚度不得小于1.2mm。
(4)頂板卷材防水層上應做細石混凝土保護層,當采用機械碾壓回填土時,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70mm;采用人工回填土時,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50mm;防水層與保護層之間應設置隔離層。
(5)底板卷材防水層上應設厚度不應小于50mm 的細石混凝土保護層;預鋪反黏法施工的卷材防水層可不做保護層。
(6)優(yōu)質優(yōu)良的工程施工是確保不發(fā)生裂縫滲漏的重要保障。施工方面主要從混凝土防水性能、澆搗及養(yǎng)護、各類型縫、帶的施工制作、清潔及防水層保護、地下室周邊回填要求等方面進行控制。同時,強化施工過程管理、質量控制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地下室滲漏現(xiàn)象在目前具有多發(fā)性,而由此造成的問題及影響也十分嚴重,應引起設計及施工單位的高度重視,切實采取措施做好從設計到竣工全過程的質量管控工作,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應詳細分析原因,運用合理的措施方法進行解決,以確保工程防水性能能夠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