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花,張 鵬,丁二麗,蘭生杰
(1 青海大學化工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2 青海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
《禮記·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也曾說過,“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可見德育是培育完整、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徑,在人才培養(yǎng)的整個過程中,立德樹人已成為教育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和根本任務。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2019年3月,習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特別強調,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地融入到各類專業(yè)課的教學中,是當今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和使命,而“課程思政”就是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一把“金鑰匙”[2]。
《無機化學Ⅰ》是我校為化學、化工、應化、制藥等化學相關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于第一學年開設。無機化學是四大化學之一,既是銜接大學與中學化學教育的橋梁,幫助大一新生完成從中學到大學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的轉變,又是連接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等其他化學專業(yè)課的紐帶,為后續(xù)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具有承前啟后的特殊地位,是一門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學科。《無機化學Ⅰ》共64學時,分為上、下兩個學期完成。上學期32學時,稱為《無機化學Ⅰ(一)》,內容分為化學反應原理和物質結構基礎兩部分,其中化學反應原理包括:氣體和溶液,熱化學,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熵和Gibbs函數(shù),酸堿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平衡和氧化還原反應的平衡;物質結構基礎包括:原子結構,分子結構,配合物的結構,晶體結構。下學期32學時,稱為《無機化學Ⅰ(二)》,主要內容是元素及其化合物,也稱為元素化學。
在《無機化學Ⅰ》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知識層面來講,通過系統(tǒng)學習《無機化學Ⅰ》,讓學生掌握無機化學的基本概念、原理、物質結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性質;掌握化學平衡的基礎理論,深入理解酸堿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平衡和氧化還原反應的平衡這四大平衡問題,結合各種平衡體系的計算結果培養(yǎng)實際處理化工生產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如化工生產所需要的溫度、壓力、物料比、催化劑等,另外結合《無機化學實驗》課程的實踐,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乃季S方式,激發(fā)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符合新工科要求的人才。從德育層面來講,新工科在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思政教育,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囊涣鞴こ炭萍既瞬?。《無機化學Ⅰ》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通過將知識點和思想政治觀點巧妙的有機融合,配合同步的化學實驗操作,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實現(xiàn)價值引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幫助學生在進行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yǎng)社會責任與擔當?shù)囊庾R等,實現(xiàn)無機化學課程教學與思政課程教學目標同向同行,從而實現(xiàn)課程育人的目標[3-5]。因此,在《無機化學Ⅰ》課程中進行思政課程建設可以更有效地落實化學教育的育人職責。
通過我們教學實踐及對本課程的教學狀況、教學效果及存在的問題大量調研發(fā)現(xiàn),在《無機化學Ⅰ》課程思政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客觀和主觀等各方面的原因,使課程思政進展受阻,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yè)課教師的課程思政理念薄弱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形成具有思政元素的教育氛圍,這樣學生會無意識的調整自己的思維方法、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然而部分專業(yè)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態(tài)度客觀上是接受的,但主觀上認識不足,忽視了立德樹人的價值和作用,存在“重教輕育”的現(xiàn)象。他們認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及思維方法教育都是思政教師的工作,而傳授專業(yè)知識才是自己的職責。尤其是像無機化學這樣的課程,理論深奧、課堂教學內容多,在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時教師在規(guī)定學時內完成基本的教學內容都比較困難,沒有多余的時間去進行思政教育,這為專業(yè)課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還有一部分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沒有深刻思考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簡單地認為課程思政就是思政知識與專業(yè)知識的結合,機械地將思政知識加入在專業(yè)知識講授的過程中,而沒有進行二者的融會貫通,這就存在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
(2)教學策略的設計和實施不夠科學合理
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是一種課程觀,是一項全面、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專業(yè)課教師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如何融合思政理論知識、如何傳授思政教育知識、如何使思政教育在不影響專業(yè)教育的前提下發(fā)揮思想引領的功能和作用,是我們專業(yè)課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之前需要反復思考的問題[6]。有些專業(yè)課教師僅僅通過字面理解,將課程思政簡單理解為思政知識的灌輸,在開展專業(yè)課程的過程中,擠出時間來講授思政理論知識,或者將思政理論知識硬生生地加入到專業(yè)知識的講授中,使整個知識體系變得混亂,不但擾亂了課堂教學的秩序,而且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7]。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另外,沒有合理的教學實施方案,很容易在課程思政的過程出現(xiàn)隨機性、單一性、依賴性和難重復性。例如在課堂上講到某個知識點時有感而發(fā)加入思政,而當教學學時不足等情況下可能不講思政;對主講教師依賴性強,教師個人積累對實施效果影響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受到的教育存在不同步的現(xiàn)象。因此,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培養(yǎng)方案、教學大綱,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與實施策略,深度挖掘專業(yè)知識中隱藏的思政元素,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是提高課堂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手段。
(3)缺乏完善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衡量課程思政實施質量、實施效率的一把尺子,是促進課程思政得到落實和發(fā)展的關鍵手段,也是激勵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活動,提升課程思政實效性的有效方法。目前,大部分專業(yè)課的評價機制依舊停留在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上,如課外作業(yè)、單元測驗、期中和期末考試,將關注點放在專業(yè)知識的考核上面,忽略了思政育人方面的考核,這就會導致立德樹人難以融入到相應的教育或管理體系中,無法有效激勵專業(yè)課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活動,另一方面從學生角度出發(fā),缺乏課程思政相應的評估體系,會導致學生忽視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實效性,出現(xiàn)重專業(yè)知識輕思政知識的問題,不利于課程思政的全面滲透和健康發(fā)展。
基于以上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探索課程思政融合創(chuàng)新的模式與實踐在提高無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提高專業(yè)課教師的思政理念
專業(yè)課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實施者,是課堂教學中“教育”的提供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義務和責任,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抓手?!坝欣硐胄拍?、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是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因此,專業(yè)課教師本身的素質就是課程思政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首先,專業(yè)教師要有規(guī)范的言行舉止和得體的談吐氣質,于無形中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另外,專業(yè)教師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和扎實的學術功底,這就可以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感,進而做到“親其師,信其道”;除此之外,專業(yè)教師應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yǎng)、道德觀念及文化素質,尤其可以當前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進一步豐富自己,提高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專業(yè)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和渠道真正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建設的必要性,完成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轉變,有激情、有信心進行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團隊協(xié)作,認識并挖掘無機化學課程中隱藏的豐富的思政元素,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通過有效的方法將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專業(yè)教學的過程中,完成德育教育。
(2)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
課程思政是課程與思政的有機融合,要求授課教師巧妙的將立德樹人、課程育人、德智體美勞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中。青海大學《無機化學Ⅰ》是為工科學生開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之前,授課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教學大綱,找準課程定位,設計合理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工程倫理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另外,要注重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進行全過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重塑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課程思政與課程知識體系的契合度,做到“潤物細無聲”,充分利用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的資源和平臺,多渠道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8]。
(3)構建完善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衡量課程實施質量的一把尺子,是提高教學水平的一個有效手段。學校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導向,在教學評價中突出育人評價、德育評價,使道德品行和思政知識成為教學評價的依據(jù)。在《無機化學Ⅰ》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改變現(xiàn)有的考核方式,注重過程管理,加強過程考核。如在學習完相應章節(jié)后,布置小組討論和文獻調研的作業(yè),或者形成學習報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總結、歸納知識體系的能力,擴展學生的科研視野,激發(fā)科研熱情和科技報國的志向。此外,設置合理的調查問卷并在學生中進行調研,讓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情況,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根據(jù)情況隨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而課程思政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金鑰匙”。在“無機化學”中推進課程思政教育,首先需要切實提高專業(yè)課教師的思政理念,深刻認識到課程思政的意義,“打鐵還需自身硬”,通過學習、交流、溝通,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和人格魅力,其次需要專業(yè)課教師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有組織、有步驟的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教學文件和教學方法,巧妙的將思政內容融入到專業(yè)課教學中,提高課程思政效果,最后需要構建完善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以學生為中心,在關注學生提高知識成績的同時去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家國情懷、責任擔當?shù)?,實現(xiàn)教育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