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順江 江婷
梁漱溟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一生著作等身。無論是讀書態(tài)度還是讀書方法,他都非常重視“問題”二字。
梁漱溟從小喜歡提問題,從14歲開始,總有問題占據(jù)在他的心里,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罷不能。他認為,心中有了問題,就能明確方向,懂得用心思考,形成自己的主見,產(chǎn)生自己的判斷。堅定的人生追求決定了他讀書的態(tài)度,梁漱溟圍繞“人生和社會”兩大問題,閱讀了大量哲學方面的書籍以思考“人生問題”,積極從事各種社會活動來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
對于讀書,梁漱溟反復強調(diào)“自求”,他認為,學問必經(jīng)自己求得來者,方才切實受用。因此,在日常讀書中,他“常有自課于自己的責任,不論何事,很少需人督迫”。這種“向上心”和較強的“自覺”學習意識,讓他在讀書中始終抱有一種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
1928年,梁漱溟在廣州中山大學的講演中提到:“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逼鋵崳敕總€人都會有,如果人云亦云,對于不同的觀點意見,都點頭稱是,等于沒有想法。人們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在他看來,要有問題意識,才會不迷信,不盲從。帶著問題去讀書,心中有目標,閱讀中會融入自己的思考,對前人的主張,今人的言論,皆不輕易放過,稍有與自己不同處,便能知曉,若是漫無目的地將一本書從頭讀到尾,很難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被動地接收只會成為作者思想的俘虜。
一個人可以三日不讀書,卻不能一日不思考。帶著問題讀書,讀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奔著解決問題而去,這既能解決讀書內(nèi)容的選擇問題,又解決了讀書的方式問題,可以比較、鑒別類似觀點的異同,使讀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一個人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和獨立人格的養(yǎng)成。不得不說,梁漱溟身上所具有的獨立思考、知行合一等優(yōu)秀品質(zhì),把思想、人格和實踐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與其讀書的態(tài)度和方法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