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富紅
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和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一生醉心于國學研究和傳承,既是現(xiàn)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也有“中國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美譽。梁漱溟少年時代體質(zhì)孱弱,曾飽受病痛之苦,中年之后,他開始重視培養(yǎng)自己在養(yǎng)生方面的習慣和做法,結(jié)果不僅成就了一個好身體,也讓自己活到了95歲高齡?;仡櫴崂砥漯B(yǎng)生之法,在以下6個方面,不乏獨到的見解。
身體——走走動動才硬朗
重視運動,是梁漱溟畢生信奉的養(yǎng)生法寶之一。早年,為了治療失眠,在北京西直門外“極樂寺”一位和尚引領下,梁漱溟開始學習“靜坐”,后經(jīng)氣功大師劉貴珍指導,其“靜坐”之法更加臻于成熟完善。由于“靜坐”之時,可以達到物我兩忘、無思無慮的境界,所以非常有助于身心休養(yǎng)。從20世紀60年代起,梁漱溟又喜歡上打太極,經(jīng)過長時揣摩練習,不僅套路動作嫻熟,而且不分寒暑,長期堅持。此外,梁漱溟對散步也是情有獨鐘,他認為:“腿的衰老比其他器官為早,因此老年人越是懶得動,越是要活動。”更值一提的是,梁漱溟還有堅持按摩的習慣。每天50分鐘左右,很少間斷,通過揉按穴位及相應配套動作,最大限度地達到了舒筋活絡、通暢血脈的目的。
腦袋——思思學學才靈活
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已思考不停,是梁漱溟在益智健腦方面一貫的主張和原則。事實也是如此,即使到了耄耋之年,梁漱溟依然能夠做到多讀多思,筆耕不輟。他認為:“腦力勞動者,越是進入老年越要多動腦筋,才能保持才思敏捷。”當年,動手寫《人心與人生》時,梁漱溟曾對兒子說,“這本書不寫出來,我的心不死!”就在去世前一年,他仍然滿懷感慨之情說:“李商隱詩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于一個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了,但我絲毫沒有頹唐、悲涼之感。只要我腦子還能用,我將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繼續(xù)走下去,愉快而充實地送走這最后一段歲月?!比绱饲趭^執(zhí)著,既成全其才高學廣、著作等身。同時,也讓其生命顯得充盈無憾、豐富多彩。
飲食——素素淡淡才健康
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梁漱溟很早就對佛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參佛悟道,使他對人生的很多命題有了比常人更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同時也毫無例外地波及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飲食上堅持吃素。從19歲開始,梁漱溟就以一個真正佛教徒的戒規(guī)來要求自己,堅持吃素,杜絕煙酒,即所謂的“吃苦耐勞,屏絕嗜好,食色都很淡泊”。
他早餐半杯牛奶加一兩塊餅干或面包;午餐青菜或豆腐,輔以雞蛋湯;晚飯以面食為主,極少吃米飯。不僅如此,在飲食原則方面,他還堅持定時少量、食不過飽的原則,除了偶爾喝喝茶、吃吃水果之外,從不饕餮大餐、大吃大喝。對己如是,對家人也不例外,經(jīng)常對大家說:“吃飯,最好吃到七八成飽就可以了?!?/p>
生活——簡簡單單才知足
和飲食相適應,生活方面,梁漱溟極力追求的也不外兩個字——簡單。他生性節(jié)儉淳樸,既不置辦產(chǎn)業(yè),也不講究排場,誠如好友所形容的那樣:“生活簡約一如持戒律之僧人?!敝钡饺ナ罆r,他依然身穿一套舊料子中山服。為此,有學生在挽詩中寫道:“布衣素食,儉儉省省;一代寒儒,兩袖清風?!遍L此以往,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其形成物我兩忘、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tài)。他也經(jīng)常告誠家人:“得失利害之念愈少愈好,應當有一切平等觀。要超然物外,高瞻遠矚,莫墮入成敗得失窟中,胸懷不能高爽,更易錯置多乖,更容易失敗了?!倍劶案赣H長壽的原因時,其子梁培寬也頗有感觸地說:“乃得之于對事對人的無我,以及平日生活態(tài)度的超然物外,遠非得之擅長頤養(yǎng)。”
心境——平平和和才常樂
“欲養(yǎng)生,先養(yǎng)心?!笔艽藛l(fā),梁漱溟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養(yǎng)生座右銘,并懸掛于書房用來自勉:“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yǎng),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爆F(xiàn)實生活中,不管在什么境遇下,梁漱溟都能做到心平氣和,泰然處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人遇事動不動就氣盛,發(fā)怒,勢必肝火攻心;如氣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則又積郁于內(nèi)腑。兩者都傷肝勞神,有損健康。所以說氣平情淡,自長自消,算得上是人生身心鍛煉的一項功夫。”就算“文革”遭批挨斗的日子里,他也絲毫不放于心上,而是索性有感而發(fā),利用20多天的批斗間隙和夜晚閑暇,完成了長達5萬多字的文章。試想,若是沒有超強平和的心境,要做到如此,恐怕真的比登天還要更難。
性情——淡淡泊泊才無憂
說到一個人的性情志趣,諸葛亮有一句至理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梁漱溟對此非常欣賞,也經(jīng)常以此自勉。人生在世,自然免不了遭受各種境遇,但他難能可貴,做到了逆不消沉,順不自大。梁漱溟向來視名利為身外之物,鑒于其一生成就斐然,當部分學生表示要給他塑像時,他立即回信予以制止:“吾要明白表示,塑像一舉,切不可行,我斷然拒絕,吾人在世,只當‘謙虛謹慎為人民服務,我與同學諸弟共勉之。有違此旨者,非吾門徒?!奔词姑鎸ι肋@樣的人生重大命題,他依然顯得釋懷坦然:“我一任其自然,無意求速,亦不作推遲之想?!彪y怪學者千家駒評價道:“梁先生遇事豁達。寵辱不驚,什么時候都沒有失去心理的平衡,且又事事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