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璐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地下水控制與基坑工程的安全,以及周邊環(huán)境的保護都密切相關(guān)。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qū),基坑降水、降壓需滿足基坑工程安全和方便現(xiàn)場施工的要求。但在環(huán)境保護要求較高的區(qū)域,基坑降水還需要設置合理的隔水體系并且有通暢的排水系統(tǒng)。因此,進行地下水控制也是基坑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1-3]。
地下水控制主要方法包括積水明排、基坑降水和基坑隔水。在基坑工程中,常常需要組合使用,才能保證地下水處理的合理、可行、有效地實施,如:隔滲帷幕+坑內(nèi)降水,隔滲帷幕+坑邊控制性降水,降水+回灌,部分基坑邊降水+部分基坑邊截水等[4-5]。
基坑放坡開挖是基坑開挖中最簡單、傳統(tǒng)的方法。隨著基坑深度的增加,降低基坑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地下水位,使得深基坑開發(fā)區(qū)域附近的地下水位發(fā)生劇烈的流動,進而改變了土體的應力和土體的結(jié)構(gòu),使得土體產(chǎn)生了固結(jié)壓密的現(xiàn)象,在地面上產(chǎn)生了沉降和水位平移。在實際工程中,會采用止水帷幕減少降水對周圍的影響。止水帷幕對基坑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點:(1)水泥土抗剪強度高,提高了邊坡穩(wěn)定性;(2)水泥土止水帷幕止水,將形成較大的水壓力,降低了邊坡穩(wěn)定性。對于哪一種影響因素占主導尚需討論?,F(xiàn)以廈門某引水干渠基坑為例,基于PLAXIS 2D 有限元模擬進行探討研究。
廈門某引水干渠改造工程長約5.75 km,設計流量為 16 m3/s(即 138.2 萬 t/d),標準斷面(內(nèi)凈尺寸)為兩孔B×H=4.3 m×4.5 m 的箱涵。箱涵覆土1.6~2 m,采用明挖法施工。新建箱涵南側(cè)為新建道路,北側(cè)為老箱涵,為降低工程投資,該工程在具備放坡開挖空間條件的區(qū)域采用放坡開挖方式進行施工?;幼呦蚺c箱涵基本平行。基坑寬深開挖邊線內(nèi)無建構(gòu)筑物的標準段箱涵采用開挖放坡方案進行施工,基坑底寬10 m,底標高-3.30 m,兩側(cè)分別按1∶1.3 兩級放坡。兩級坡間設置2 m 寬馬道。放坡坡面采用掛Φ8@20×20鋼筋網(wǎng)噴8 cm 厚C20 混凝土進行邊坡支護。在坡頂和坡底各設一條30 cm×30 cm排水溝。坡底設置間距30 m 的降水管井,水位降至基底0.5 m以下。放坡剖面圖見圖1 所示。
圖1 放坡開挖剖面圖(單位:mm)
該工程擬建場地位于吹填區(qū),地質(zhì)變化較大。擬建箱涵沿線上部地層主要由近代人工填土層(Q4 ml)、第四系全新統(tǒng)海積淤積層(Q4 m)、沖洪積層(Q4al+pl)和第四系殘積層(Qel)組成?;诪檠嗌酵砥诟黠L化帶中粗?;◢弾r(r52(3)c)。在基坑影響深度范圍內(nèi),自地表向下地質(zhì)情況可歸納如下:
①素填土(Q4 ml):全場地均分布,厚度為1.50~13.60 m。
②淤泥質(zhì)土(Q4 m):該層揭露厚度為0.80~4.60 m,頂板埋深為1.50~12.10 m,頂板標高為-1.79~2.75 m。
③1粉質(zhì)黏土(Q4al+pl):該層揭露厚度為 0.90~9.00 m,頂板埋深為 2.75 ~8.60 m,頂板標高為-4.28~1.54 m。
③2中粗砂(Q4al+pl):該層揭露厚度為 1.00~4.50 m,頂板埋深為 2.90 ~9.80 m,頂板標高為-5.44~0.72 m。
④殘積砂質(zhì)黏性土(Qel):該層揭露厚度為3.90~17.60 m,頂板埋深為 2.10~15.00 m,頂板標高為-10.79~2.23 m。
⑤全風化花崗巖(r52(3)C):揭露厚度為 1.70~19.40 m,頂板埋深為4.30~25.70 m,頂板標高為-20.49~0.29 m。
為便于分析,計算模型作以下假定:不考慮箱涵接口的影響;基坑和管道縱向長度足夠長;基坑周邊5 m 外活載按均布20 kPa 考慮。
此次計算采用PLAXIS 2D 進行計算分析,土體本構(gòu)模型采用摩爾庫倫模型,模型簡化為平面應變問題,采用二維模型計算。計算時,土體采用三角形平面應變單元模擬。建模時,考慮基坑開挖影響范圍,控制模型橫向邊界與基坑邊距離不小于20 m。
為更好地研究基坑降水方案,現(xiàn)設置以下兩個模型進行比選研究:
方案一:放坡開挖+坑內(nèi)降水;
方案二:放坡開挖+坑內(nèi)降水+止水帷幕。
方案一計算網(wǎng)格模型如圖2 所示,計算模型中材料模型采用排水條件下的摩爾- 庫倫模型。將基坑開挖、降水等各工況進行模擬計算。土層參數(shù)見表1 所列。方案二模型也采用排水條件下的摩爾-庫倫模型,土層參數(shù)同表1,計算模型見圖3 所示。
圖2 方案一模型
表1 土層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表
圖3 方案二模型
經(jīng)計算,考慮基坑降水的模型,方案一(放坡開挖+ 坑內(nèi)降水)計算總位移如圖4 所示,方案二(放坡開挖+ 坑內(nèi)降水+ 止水帷幕)計算總位移如圖5所示。
圖4 方案一總位移云圖
圖5 方案二總位移云圖
計算結(jié)果顯示,由于基坑開挖及降水的影響,方案一引起最大總位移為13.99 mm,方案二引起最大總位移為12.30 mm。止水帷幕增加了土的剛度,對于基坑穩(wěn)定和位移都有積極的影響,方案二最大總位移相較案一較小,不過,減小幅度并不大,僅為1.69 mm
距離基坑開挖邊緣5 m 處,每一土層取一點位移,提取點分布圖如圖6 所示。方案一提取點位移曲線圖見圖7 所示,方案二提取點位移曲線圖見圖8所示。由計算結(jié)果可知:方案一位移最大點為位于素填土與淤泥質(zhì)土之間的B 點,最大位移為11 mm;位移最小點為地表 A 點 6.558 mm,C、D、E 點位移相差不大,處于9.8~9.9 mm 之間。方案二位移最大點B 點,最大位移為10 mm;位移最小點為A 點,最大位移為 4.8 mm,C、D、E 點位移相差不大,處于9.5~9.9 mm 之間。
圖6 位移提取點分布圖
圖7 方案一位移曲線圖
圖8 方案二位移曲線圖
將前述二個方案從經(jīng)濟性、安全性、工期、位移、穩(wěn)定等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并列出各自優(yōu)缺點見表2所列??梢姺桨敢坏馁M用較低、工期短,然而安全性較差;方案二費用高、工期較長、安全性好。方案一、方案二均為可行方案,止水帷幕提高了邊坡穩(wěn)定性,但提升效果不大??紤]到經(jīng)濟效益、施工周期因素,推薦方案一。
表2 方案比選匯總表
(1)止水帷幕增加了土的剛度,對于基坑穩(wěn)定和位移都有積極的影響,方案二最大總位移相較方案一較小,不過,減小幅度并不大,僅為1.69 mm。
(2)基坑縱向位移分析:位移最大點為位于素填土與淤泥質(zhì)土之間的B 點;位移最小點為地表A 點,C、D、E 點位移相差不大。
(3)經(jīng)綜合對比,方案一、方案二均為可行方案,止水帷幕提高了邊坡穩(wěn)定性,但提升效果不大??紤]到經(jīng)濟效益、施工周期因素,推薦方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