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假設(shè),你拿到了一本書,讀了幾句,發(fā)現(xiàn)讀不懂,怎么辦呢?我推薦的法子是:別強讀了,算了吧。
聽著有點兒簡單粗暴嗎?其實這樣做沒問題。
一直以來,我們似乎總被鼓勵:讀書要迎難而上、披荊斬棘。人生有那么多必讀書,讀完了才算完整。讀不懂也得用心啃、拼命讀,讀出微言大義來才過癮……然而瑪格麗特·杜拉斯就很直白地說,她看不下去羅蘭·巴特的書。她對巴特沒偏見,甚至還有過一段友誼,但他的書“讀不下去”。
類似的,海明威的書被認為簡潔明了,然而雷蒙德·錢德勒嫌他寫得噦口羅唆唆。還有變心的讀者,比如福樓拜年少時,讀雨果的小說讀得如癡如醉;后來年紀漸長,讀雨果寫的小說,產(chǎn)生了巨大懷疑,覺得雨果不夠科學。他看不起的還不是一般小說,而是傳奇巨著《悲慘世界》。福樓拜大叫:“我有生以來,一直贊佩雨果,現(xiàn)在卻感到憤慨!我要爆發(fā)出來!這部小說,既不真實,也不偉大。論文筆,作者故意寫得不倫不類,難登大雅之堂,取悅庸眾……每個人都死板,是一種性格,像悲劇中的人物!生活中哪有像芳汀那樣的妓女,像冉阿讓那樣的苦役犯?……都是些假人……用大篇幅說理,講的卻都是題外之事,沒有一句切題的話……后人不會饒恕的.他居然想當思想家,跟他本性也不合呀!”這些話如果你在課堂上道來,大概足以讓老師大驚失色吧。然而這出自福樓拜之口,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實際上,世上沒多少作品是完美的,也沒多少作品是非讀不可的,更沒多少作品是必須讀完的。世上已經(jīng)有太多“過于有名以至你讀完了不敢說不喜歡,只好人云亦云地夸兩句”的書了,然而這實在沒必要。
許多人讀不下去書,會歸咎于自身,覺得自己沒耐心之類。然而一本書和一個人,得投緣。一個人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對這個題材的興趣,都會影響讀書的進度和樂趣。與此同時,實際上,寫得處處完美均勻、從頭到尾都讓人讀得開心的書,并沒有那么多。讀不完也沒什么。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就是個很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