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許多多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的故事,《愚公移山》就是其中的一則。它出自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列子的《列子·湯問》,是一篇寓言小品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則讓人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寓言故事,在本期《幼兒畫報》中以繪本的方式呈現(xiàn)在小朋友們的面前,文與畫結(jié)合,讓小朋友們初步感知傳統(tǒng)文化故事的魅力?!队薰粕健返乃枷胄詷O其深邃,小讀者們還可能領(lǐng)悟不到那些深邃的道理,那么我們就從比較淺顯的故事意義來幫助孩子們一起認(rèn)識這則故事吧!
很多傳統(tǒng)的寓言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都設(shè)定在一個神秘的年代——“從前”,從前的兩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高高聳立著,阻礙了村子里人們的出行,愚公一家人就生活在這兩座山里。愚公,一個鮐背之年的老人家,看著村里的人們?nèi)杖諡樽叱龃笊蕉l(fā)愁,想著這村里的子子孫孫都要為這兩座大山所困,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一個彰顯了“大志”與“大智”的決定。
愚公召集了全家人,開了一個家庭會議,把自己的決定告訴大家:“我們把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大山挖平吧!”一家人積極響應(yīng)并出謀劃策。愚公、愚公的兒子、愚公的孫子都加入到挖平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大事中來,他們不僅要挖山,還需要把挖下來的石頭、泥土運到遙遠(yuǎn)的渤海里。說干就干,挖呀、搬呀、運呀,經(jīng)歷夏天到冬天,冬天到夏天,季節(jié)反反復(fù)復(fù)更替著,他們從不停歇。
移除太行山和王屋山兩座大山,即便放在科技發(fā)達、交通便利、人力充足的現(xiàn)代社會也是非常不易的事情,更何況是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從前”,這是那個時候的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愚公卻立志要去做這件事,并帶領(lǐng)子孫切切實實地干了起來。
小讀者們可能會有疑問,為什么愚公非要把山挖平,而不是一家人搬出大山呢?如果你小看這個問題,隨便回答一下,那么你可能就錯過了一個提升孩子格局的機會。愚公之志的可貴之處,除了他志向的堅定和不畏困難的決心,更在于他的起心動念為的不是一己之私。用世世代代的努力把山移除,受益的是后代的所有百姓,這志向是心懷山里所有人的命運而立下的。
故事中有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設(shè)定,即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智叟,同樣是一個老人家,和愚公年齡差不多。作為一個已經(jīng)從勞動工作中“退休”的老人家,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愚公不同,他享受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粗薰钌弦患依闲⌒量嘁粕降臉幼?,不禁嘲諷:“你這么做也太傻了!”在他看來,一個90歲的老人還能有幾年時光呢?這山這么高,怎么能挖得完呢?而愚公回答:“就算我挖不完,我還有兒子;兒子挖不完,我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我們一直挖下去!而山不會變高、變大,總有一天能挖平的。”每個人的時間觀念是不同的,智叟眼里的時間是眼前的一分一秒,是一程短暫的生命。而愚公“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瞬息。”他的時間觀很大,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大智若愚說的便是這類人。
閱讀繪本前,我們可以向孩子提問,讓他們說一說什么是“愚笨”,什么是“聰明”?讀完繪本后,不妨讓孩子再認(rèn)真思考,愚公真的傻嗎?智叟真的聰明嗎?再來說一說什么是“愚笨”,什么是“聰明”?也許和之前的答案會不很不一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