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斌
怎樣才算充分利用了教學時間?下面,筆者從語文教學涉及的幾個重要視角,結合語文教學實際,針對“教學時間”的利用問題,嘗試揭開“高效”課堂的“紅蓋頭”,一者明其利弊,二者研其方略。
一、常規(guī)需警惕
以“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文技能的訓練為例。對學生來說,聽的標準是,要聽得清楚,跟得上速度,而不能為了增加課堂容量,任由老師無視學生的聽力水平和領悟能力,長篇大論,口若懸河。如果學生聽不準、跟不上,看似老師博學多才,其實不過是自我炫耀,面目可憎,徒然增加副作用,沒有絲毫正效果。對此,老師的正確做法是:始終將學生的反應放在心頭,視其反應,隨時調整自己的語速和言語容量。如自覺確有呈現大容量內容的必要,那就需要調查學生的接受效果,根據反饋進行調整或補償等。對于寫作活動,專題訓練之外,課堂時間多限于短小易為的,而不能為了拔高,強硬地讓學生在幾分鐘之內非得寫出多少字來。這樣容易挫傷那些思路慢的同學,也易導致為了完成任務而造假的惡果。
二、慎用多媒體
多媒體具有方便快捷、視覺效果豐富的特點,恰當使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確實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或過分相信多媒體的作用,忽視了語言學習重在培養(yǎng)語感的根本屬性,時時處處過多地使用多媒體,甚至將多媒體變成了代替學生閱讀、思考的答案展示器,那多媒體的使用就只是一個心理作用,天長日久,學生們同樣會對其產生審美疲勞,甚至會變成機械接受多媒體答案的木偶,最終導致其結果與預想的效果南轅北轍。時常觀摩一些公開課、競賽課,有的老師將自己預設的精彩論說、精美文段展示給學生,但容量之大讓人目不暇接,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相信到了學生那里,也只不過是走馬觀花而已,留不下多少印象。
三、教師非演員
教育工作的嚴肅性和目的性,決定了教師授課與演員表演具有本質上的不同:演員的表演,力求以最佳的表現打動觀眾,演員與觀眾之間,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而教師的授課,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記憶、感知、思考和領悟,老師更多的是從學生的實際和反應出發(fā),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二者之間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因此,凡是過分注重自己的裝扮談吐、企圖以自己的形象和表現攫取學生的眼球,贏得學生的佩服和崇拜的做法,其影響力都是有限的,與引領學生成長、助推學生進步的教育目的是南轅北轍的。其結果同樣是對教學時間的浪費,只是這種浪費更容易被人忽視,更具有迷惑性。
四、活動忌空虛
在師生關系上,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一切教學設想都必須以學生的進步為前提;教師的一切教學安排,都必須緊緊圍繞學生的學情來展開。這一思想當然毫無異議。但問題就出來了,如何才算是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呢?于是乎,有的教師便想出了教學活動這一高招,一活動起來,不但可以保證全員參與,由于活動的自主性,還可以搞活氣氛,使容易沉悶的課堂看上去人氣旺盛,富有活力。但是,什么樣的課型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活動?活動開展到何種程度才是對教學問題的有效解決?教師在活動中應該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才能保證活動扎實進行而富有成效?這些都值得研究。
五、功夫在“課”外
在語文教學上,有一個看似異常而其實合理的現象,那就是,不重視課堂教學,而是課下大量發(fā)放講義、放手讓學生大量閱讀的老師,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績;聽課、作業(yè)吊兒郎當,課下一門心思什么都讀、鼓搗寫作的同學,往往比聽課專心、作業(yè)認真但其他時候少有讀書寫作的同學更能考個好分數。此事看似反常,其實有其合理的內核。正如蘇軾所言,“功夫在詩外”,語文學習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功夫在‘課外”。這不是說課堂教學不重要,而是說,語文語感的培養(yǎng),閱讀、寫作技能的提升等,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都需要一個漫長的愛好和積累過程才能獲得回報。上述兩種情況,不是重視課堂教學的失敗,而是重視“課外”積累的成功,雖然也許是無心插柳,但因為暗合了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使之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