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茂春 徐顯煌 古子文 宋世明
摘要:目的 研究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治療中電針與低頻穴電刺激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60例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患者,參考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電針治療,觀察組運用低頻穴位電刺激治療;比較2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上肢功能、手腕部運動功能變化。結果 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更低,改良Barthel指數上肢評分、Lindmark手腕部運動功能評分更高(P<0.05)。結論 相較電針療法,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治療中低頻穴位電刺激效果更優(yōu),可促使患者手功能快速恢復。
關鍵詞:腦卒中;手功能障礙;電針;低頻穴位電刺激;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743.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3-0066-03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病癥,患者發(fā)病后極易出現肢體功能障礙,且以手功能障礙為主,臨床上以手部痙攣、手腕部屈曲為主要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1]。就以往來看,臨床治療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多選用電針療法,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手功能障礙,但療效并不理想[2]。本研究對象為60例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患者,分析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治療中電針與低頻穴位電刺激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7年1月—2020年1月入院的60例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患者。參考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2~74歲,平均年齡(58.09±6.46)歲;病程9~86d,平均病程(49.85±12.67)d。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3~74歲,平均年齡(58.22±6.63)歲;病程10~86d,平均病程(50.07±12.89)d。2組一般情況無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 (1)與《中國腦血管病診治指南與共識》[3]中腦卒中診斷標準相符者。(2)與《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中風診斷標準相符者。(3)經MRI、CT確診為腦卒中者。(4)患側手腕部徒手肌力檢查≥3級,Ashworth痙攣分級0-Ⅱ級者;(5)伴手功能障礙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2)伴精神病癥者。(3)合并對手功能恢復產生影響的肌肉骨骼病癥者。(4)拒絕簽署研究同意書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選用電針治療,即:給予仰臥位,取腕骨、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委中、尺澤、極泉、三陰交、內關及水溝穴位,電針取安迪藥械有限公司生產制造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規(guī)格為0.30 mm×40 mm,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根據不同患者的肌肉、體型確定針刺深度,腕骨直刺深度控制在8~13 mm范圍內,合谷直刺深度控制在13~25 mm范圍內,手三里直刺深度控制在25~40 mm范圍內,曲池直刺深度控制在25~40 mm范圍內,肩髃向下斜刺深度控制在20~30 mm范圍內,委中直刺深度控制在25~40 mm范圍內,尺澤直刺深度控制在20~30mm范圍內,極泉斜刺深度控制在8~13 mm范圍內,三陰交直刺深度控制在25~37 mm范圍內,內關直刺深度控制在13~25 mm范圍內,水溝選取雀啄法,以患者眼球濕潤為準。選用平補平瀉法,得氣之后使用脈沖針灸治療儀(生產廠家:上海掌動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KWD-808-I)予以治療,連續(xù)波電流頻率為2Hz,以針刺部位肌肉收縮且可耐受為準,電針時間30 min左右,每日電針1次,1周電針6 d,共4周。
1.4.2 觀察組 選用低頻穴位電刺激治療,即:給予坐位,取第四代低頻穴位電刺激治療儀,共6個通道選擇器,屈伸肌刺激比為1∶2,頻率設定為50Hz,波形斷續(xù)波,斷續(xù)比1∶1,以患者可耐受調節(jié)電流強度。將電極貼片置于前臂,規(guī)格為4 cm×4 cm,并將圓形電極貼片置于手部,直徑為3 cm,電極連接共4組,每組2個貼片,均貼敷于患側穴位,第1組與外關、手三里相連接,第2組與指伸肌點、陽溪相連接,第3組與魚際、內關相連接,第4組與少府、郄門相連接,連接后通電,反復予以電刺激,以拇指內收、腕部屈曲、拇指外展及腕部背伸為準,低頻穴位電刺激時間30 min左右,每日低頻穴位電刺激1次,1周低頻穴位電刺激6 d,共4周。
1.5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上肢功能、手腕部運動功能變化。神經功能選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估,評分內容有手部、上肢及意識,評分越高代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上肢功能選取改良Barthel指數上肢評分評估,評分內容有洗澡、穿脫衣服、進食、大小便、個人衛(wèi)生情況,評分越高代表上肢功能越優(yōu)。手腕部運動功能選取Lindmark手腕部運動功能評分評估,評估內容有多種抓握動作、手指屈曲伸展活動及腕部活動,得分越高代表手腕部運動功能越優(yōu)。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經SPSS19.0軟件進行計算,計數、量資料分別由%、(x2±s)代表,依次行χ2、t檢驗,P<0.05即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2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 2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無差異(P>0.05);相較治療前,2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更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上肢功能比較 2組治療前上肢功能評分無差異(P>0.05);相較治療前,2組治療后上肢功能評分更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手腕部運動功能比較 2組治療前手腕部運動功能評分無差異(P>0.05);相較治療前,2組治療后手腕部運動功能評分更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作為一種神經內科常見病癥,發(fā)生機理主要為腦血管阻塞或者突然破裂致使血液無法正常進入大腦內,臨床上以嗆咳、偏癱、昏迷、意識障礙、嘔吐及頭痛等為主要表現,而手功能障礙作為一種腦卒中后遺癥,臨床表現為上肢、手腕部屈曲,手部出現痙攣狀況后無法屈伸,不僅會加重患者病情,還會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5-6]。從中醫(yī)方面來看,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發(fā)生機理主要為陰陽失和、臟腑虛損、腦髓損傷,致使氣血紊亂、腦絡痹阻,最終引起致絡脈拘攣癖閉,且以筋肉攣急、手指屈伸不利為主要表現,治療應以調神為主,在此基礎上促進氣行,恢復神機對手部、上肢的調配[7]。
電針療法作為治療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的常用方式,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手功能恢復,但整體療效并不理想[8]。近年來,功能性電刺激療法在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治療中的應范圍逐漸擴展,而低頻穴位電刺激作為功能性電刺激的一種類型,在腦卒中手功能障礙治療中的應用受到了廣泛關注。本研究中,觀察組較對照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更低,改良Barthel指數上肢評分、Lindmark手腕部運動功能評分更高(P<0.05),提示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治療中低頻穴位電刺激的療效優(yōu)于電針療法,主要在于低頻穴位電刺激療法通過交替刺激屈伸肌,可有效對患者的背伸動作與手腕部屈曲協(xié)調性予以調節(jié),使患者反復進行拇指外展、拇指內收、腕部屈曲及腕部背伸等訓練,加強伸肌、屈肌肌力與肌張力,減輕解伸肌痙攣,促使上肢功能重建;同時,低頻電刺激對肌肉產生刺激的同時,電刺激信號可向患者大腦傳遞,使相應腦區(qū)被激活,促使腦功能恢復與大腦神經元重塑[9-10]。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治療中低頻穴位電刺激的療效優(yōu)于電針療法,可減輕患者神經缺損程度,改善上肢功能與手腕部運動功能,進而促使手功能快速恢復。
參考文獻:
[1]程建貞,朱建豐,毛福榮.中藥熏洗聯合“中樞-外周-中樞”閉環(huán)康復理念對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8,36(4):912-915.
[2]狄樺,汪凡,杜紅根,等.推拿結合神經促通技術治療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9,19(5):478-480.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39.
[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分會.中國腦血管病診治指南與共識[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14-150.
[5]吳修玉,李偉,張夢,等.中風后手功能障礙應用原合配穴點按法治療的效果評價[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9,35(9):103-106.
[6]劉湘敏,李光寧,陳偉英,等.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后手部運動功能康復的療效[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8,26(12):933-935.
[7]孫定炯.醒腦開竅針刺法結合Brunnstrom分期對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8,29(7):1656-1657.
[8]賈俊,鐘建兵,劉劍.經皮穴位電刺激配合基礎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5):22-25.
[9]談慧.撳針配合功能針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30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8,8(9):12-15.
[10]王東巖,矯夢璐,馮麗媛,等.屈伸肌交替法低頻穴位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20,36(1):33-36.
(收稿日期: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