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晶敏,黃燕雙,孫園園,郭劍強,陳再雄,廖文波,凡 強*
(1.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熱帶亞熱帶植物資源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275;2. 中山大學生態(tài)學院,廣東 深圳 518106;3. 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委會,廣東 韶關(guān) 512300)
在進行廣東省丹霞自然保護區(qū)植物多樣性調(diào)查過程中采集了大量植物標本,經(jīng)過標本鑒定以及查閱文獻,確定5種廣東省種子植物新記錄,分別是竹莖蘭(Tropidia nipponicaMasam.)、二色鴨跖草(Commelina bicolorD. Q. Wang & M. E. Cheng)、貓爪草(Ranunculus ternatusThunb.)、繁縷景天(Sedum stellariifoliumFranch.)和福參(Angelica moriiHayata)。新記錄植物豐富了廣東省植物多樣性,對丹霞地區(qū)的植物區(qū)系以及華南地區(qū)的植物區(qū)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憑證標本保存于中山大學植物標本館(SYS)。
Tropidia nipponicaMasam., Bot. Mag. (Tokyo).43: 249. 1929; 中國植物志17: 125. 1999; Fl. China 25: 196. 2009. (圖1: A~C)
圖1 廣東5種新記錄種子植物Fig. 1 Five new recorded species of seed plants from Guangdong
地生草本,直立。莖纖細,長 20~50 cm,常有分枝,下部為鞘所包。葉數(shù)枚,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16 cm,寬4~8 cm??偁罨ㄐ蛏谛≈敹?,密生5~10朵小花;總花梗長4~8 cm,疏被短柔毛;花苞片披針形,長5~6 mm;花近白色,不扭轉(zhuǎn);中萼片卵狀披針形,長約7 mm,寬約3 mm,先端鈍;側(cè)萼片幾乎完全合生成合萼片;合萼片倒披針形,長7~8 mm,先端2裂;花瓣橢圓形,長約6 mm,寬約3 mm,先端急尖;唇瓣卵狀披針形,長約6 mm、先端反折,基部囊狀;蕊柱長約3 mm;花藥位于背側(cè)、心形,長約2.5 mm;花粉團柄細長;蕊喙直立,先端2裂?;ㄆ?~6月。
廣東:仁化縣,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陽元山,113°43′51′′ E,25°02′38′′ N,海拔 150 m,密林中,2020-5-7,凡強,Q. Fan 17948 (SYS);仁化縣,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廟仔坑,海拔100 m,溝谷,2020-6-5,王浩威,郭劍強 2012(SYS)。
生密林下。產(chǎn)廣東、云南、臺灣。廣東省為首次記錄。日本南部至琉球群島也有分布。
Commelina bicolorD. Q. Wang & M. E. Cheng,J. West Anhui Univ. 35(5): 67–73. 2019. (圖1: D~F)
一年生草本。莖高 25~40 cm,多分枝。葉披針形,長3~6 cm,寬1~1.5 cm,基部邊緣和鞘頂部邊緣被長緣毛。聚傘花序與葉對生,1~3花;花序梗絲形,長0.8~2 cm,無毛;總苞片佛焰苞狀,對折,腎形,長1~1.5 cm,寬1.5~1.9 cm,尖端具有短尖頭,基部心形,背面中部基出脈被柔毛。萼片3,白色,膜質(zhì),無毛。花瓣3,無毛,2片上方花瓣卵圓形或?qū)捖研?,長8~13 cm,上方大部呈深藍色,基部和長3 mm的爪呈白色,下方1枚花瓣白色,披針形,長7 mm。能育雄蕊3,無毛,花藥淡黃色。不育雄蕊3,無毛,花藥橙黃色,蝴蝶形。子房狹長圓形。蒴果黑色,近倒卵球形,長2~4 mm。
二色鴨跖草與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lisL.)相似,區(qū)別在于二色鴨跖草葉較狹窄,基部及葉鞘頂部被長緣毛,總苞片腎形,背面中部脈上被長柔毛,花瓣上部深藍色,基部連同爪部均呈白色;而鴨跖草葉基部無毛或葉鞘邊緣被短柔毛,總苞片心形,背面無毛,花瓣與爪均呈深藍色[5]。
廣東:仁化縣,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韶石山,113°45′22′′ E,24°56′30′′ N,干旱的山頂,海拔 350 m,2020-5-23,凡強(Q. Fan) 17910 (SYS)。
生于山坡陽處或路邊。產(chǎn)于安徽、湖北。廣東首次記錄。
生于山坡,山谷溪溝石縫內(nèi)。產(chǎn)浙江、廣東、福建、臺灣。廣東省為首次記錄。
Ranunculus ternatusThunb., Fl. Jap. 241. 1784;中國高等植物圖鑒1: 718, 圖1435. 1972. 中國植物志 28: 302. 1980. Fl. China 6: 421. 2001. (圖1: G~I)
一年生草本。小塊根簇生,卵球形或紡錘形似貓爪。莖鋪散,高5~20 cm?;~有柄;單葉或3出復葉,寬卵形至圓腎形,小葉3淺裂至3深裂或多次細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線形莖生葉無柄,葉小,全裂或細裂,裂片線形。單花頂生和分枝頂端,直徑1~1.5 cm;萼片5~7,外面疏生柔毛;花瓣5~7,黃色,倒卵形,基部具爪,蜜槽棱形。聚合果近球形,直徑約6 mm;瘦果卵球形,有短喙。花期3月,果期4~7月。
廣東:仁化縣,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錦石巖,崖壁上,113°44′16′′ E,25°01′42′′ N,海拔203 m,2021-3-19,凡強(Q. Fan) 18938 (SYS)。
生于平原濕草地或田邊荒地。分布于廣西、臺灣、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福建、湖北、河南等省(區(qū));日本也有分布。廣東省為首次記錄。
Sedum stellariifoliumFranch., Nuov. Arch. Mus.Hist. Nat. Paris II 7: 10. 1883;中國植物志 34(1):79–80. 1984; Fl. China. 8: 224. 2001. (圖1: J~L)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被腺毛。莖直立,分枝多數(shù)斜上,木質(zhì)基部,高 10~15 cm,褐色。葉互生正三角形或三角狀寬卵形,長7~15 mm,寬5~10 mm,基部寬楔形至截形,入于葉柄,柄長4~8 mm,全緣??偁罹蹅慊ㄐ颍换斏?,花梗長5~10 mm,萼片5披針形至長圓形;花瓣5,黃色,披針狀長圓形、長3~5 mm;雄蕊10,較花瓣短;鱗片5,寬匙形至寬楔形,近直立,長圓形,花柱短。蓇葖下部合生,上部略叉開;種子長圓狀卵形,有縱紋,褐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廣東:仁化縣,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巴寨,113°39′23′′ E,25°00′24′′ N,海拔 536 m,崖壁上,2018-6-1,凡強(Q. Fan) 17001(SYS);仁化縣,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巴寨,113°39′19′′ E,25°00′21′′ N,海拔 536 m,凹石穴中,2018-4-20,凡強(Q. Fan) 16994(SYS)。
生于崖壁、山谷土上或石縫中。產(chǎn)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甘肅、陜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遼寧、臺灣。廣東省為新記錄。
Angelica moriiHayata, Icon. Pl. Formosa 10: 24.1921; 中國植物志 55(3): 55. 1992; Fl. China 14:168.2005. (圖1: M~P)
多年生草本,高50~100 cm。根圓錐形,稍彎曲長約至 10 cm,棕褐色。葉柄基部膨大成長管狀的葉鞘抱莖,背面無毛;葉片長7~20 cm,末回裂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常3裂至3深裂,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缺刻狀鋸齒;頂部葉簡化成短管狀鞘。復傘形花序,花序梗長5~10 cm,有短柔毛,總苞無或有1~2片,早落傘輻10~14(20);小總苞片5~8,線狀披針形,有短毛,較花柄長或等長;小傘形花序有花15~20,花黃白色;萼齒小或不明顯;花瓣長卵形,無毛,頂端內(nèi)折,中脈明顯;花柱基短圓錐形。果實長卵形,長45 mm,寬3~4 mm,無毛,背棱線形,側(cè)棱翅狀。花期4~5月,果期5~6月。
廣東:仁化縣,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臥龍崗,山坡陽處,113°44′41′′ E,25°01′06′′ N,海拔197 m,2020-4-27,凡強(Q. Fan) 17785(SYS);仁化縣,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翔龍湖,山路邊,113°44′02′′ E,25°01′27′′ N,海拔 97 m,2021-3-18,凡強(Q. Fan) 18937(SYS);仁化縣,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錦石巖,疏林下,113°44′07″ E,25°01′33′′N,海拔 170 m,2021-3-19,凡強(Q. Fan) 18942(SYS)。
生于向陽山坡、山谷溪溝石縫內(nèi)。產(chǎn)浙江、福建、臺灣。廣東省為首次記錄。
此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5種廣東省新記錄植物均分布于丹霞山。丹霞山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同時屬于南亞熱帶至中亞熱帶過渡地區(qū),因此丹霞山植被具有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植被過渡性的特點[15]。5個廣東省新記錄物種豐富了該省植物多樣性。
貓爪草對于治療淋巴結(jié)核、肺結(jié)核、咽炎、關(guān)節(jié)炎、瘧疾和癌腫等疾病具有較好的效果[16],貓爪草首次于廣東省丹霞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進一步豐富了該種種質(zhì)資源。
竹莖蘭之前只在我國臺灣及琉球群島有記錄,后在云南省麻栗坡也有發(fā)現(xiàn)[17],此次在丹霞山地區(qū)的發(fā)現(xiàn)為廣東省新記錄。云南省東南部和臺灣省屬于古熱帶植物區(qū),而位于南嶺境內(nèi)的丹霞山則具有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特色,受到印度馬來西亞古熱帶植物區(qū)系的影響,區(qū)內(nèi)有廣泛分布的熱帶植物科屬[18],竹莖蘭的發(fā)現(xiàn)是對這一觀點的較好證明。同時,丹霞山地區(qū)的竹莖蘭可將我國臺灣地區(qū)和日本琉球群島與云南省的竹莖蘭零星分布做一個較好地過渡與連接,使得竹莖蘭的分布更具連續(xù)性,對相關(guān)地區(qū)的植物地理區(qū)系研究具有較大意義。
致 謝:感謝廣東省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對野外考察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山大學黃翠瑩、金杰皓等幫助查閱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