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娟
(周益娟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00)
傳統(tǒng)紫砂壺總是給人一種古樸、簡潔的形態(tài)美,在紫砂壺發(fā)展的過程中,文人的參與又賦予了紫砂壺除茶器之外更深層的含義。明清兩代紫砂壺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同時具備以后所產生的效應。當社會的實際需求疊加精神層面的文化和審美,就讓紫砂壺的造型迸發(fā)出了無窮的活力,也讓紫砂壺的造型爆發(fā)式的增長,如很多當代紫砂壺的造型設計就融入了明式家具的輪廓和裝飾風格,在一種線條相互疊加的狀態(tài)中,凝聚出美的效果。
在紫砂壺的結構、輪廓、裝飾中,線條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古樸、雅致、文化氣息濃厚的紫砂壺中,線條可以作為一種抒發(fā)情感和表現(xiàn)美的手段。紫砂壺可以分為光貨、花貨以及筋囊器3大類,其中對線條疊加效果最為明顯的就是光貨和筋囊器兩大類。紫砂花貨由于本身形態(tài)具有一定的不規(guī)則性,在制作成形中少有嚴格的對稱,對于線條疊加產生的美并不具備視覺上的敏感性;而紫砂筋囊器的造型本身就可以視為一種線條疊加后的產物,只是這種疊加是建立在重復的節(jié)奏和一定的規(guī)律之上。筆者主要談的則是線條疊加在紫砂光貨中的實際運用,作品“攬福提梁壺”的創(chuàng)作就是通過線條疊加所產生的美來進行整體的造型和裝飾塑造的。
在過去很多紫砂壺藝人都意識到,良好的線條排布可以更好的展現(xiàn)作品本身的形態(tài)魅力,所以在重視紫砂壺造型比例的同時,亦有很多創(chuàng)作者通過對線條的合理排布起到裝飾作用。這種裝飾在最初的時候僅是某個簡單的圖形,而在此進一步發(fā)展就是將線條和造型輪廓融合在一起,用造型本身孕育線條,用線條來裝飾造型。而在當代美術設計中,又總結出線條疊加運用的方法,作品“攬福提梁壺”上的線條就是線條疊加的生動例子。
在設計一把全新的紫砂壺的時候,首先要明確茶壺的類型,是光貨、花貨,還是筋囊器,這三者的設計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從紫砂光貨的造型來看,那就是古樸、簡潔和流暢,要符合這些基礎性的要求整個茶壺的造型就不能看上去過于復雜。作品“攬福提梁壺”的造型就基本遵循了這種設計思路。這把壺是當下比較流行的硬提梁結構,整個造型當中,提梁是相當顯眼的部分,所以整個造型的設計也就圍繞著提梁展開。
圖1 “攬福提梁壺”
在過去制作紫砂壺時,提梁壺是作為一種實用的茶壺類型,在交通并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生活用品都需要盡可能的便于攜帶,所以相對體積更小的軟提梁就更受人們的歡迎。而到了現(xiàn)代社會,紫砂壺的使用場景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人們再也不需要茶壺具有便攜的功能了,這時觀賞價值更大的硬提梁造型顯然更為受人歡迎。從結構上來看,硬提梁大致可以分為方形和圓形兩種形態(tài)。兩者之間的不同就如同紫砂方壺和圓壺之前的差別,并沒有性質的高下之分,在作品“攬福提梁壺”上采用了方提梁的形式。
方形的提梁一般來說會看起來更加的硬朗,但其結構強度其實同圓提梁并沒有多大的差別,只是兩者的制作難點卻并不相同,在整體的受力程度上方形的結構相對于圓提梁更為脆弱,因為在提梁高點的轉折處向下產生的壓力會隨著高度與本身質量產生疊加,所以提梁的高度有一個基于材質本身的最佳受力點,超過這個點即便繼續(xù)增加提梁自身的直徑,其支撐力依然會逐步遞減;而圓提梁由于可以向兩側分擔這種壓力,所以圓提梁更容易把握支撐結構,所以在制作方提梁的時候往往并不會將提梁頂部制作成一條直線,而是略微向上拱起的弧線,這樣就能夠起一定的向兩側分擔壓力的作用。同時減少提梁本身的質量,而在作品“攬福提梁壺”的提梁上就采用了加內凹線的方法來實現(xiàn)制作和裝飾上的雙重作用。這樣的設計在當代可以說非常普遍,很多鋁合金材質的工業(yè)制品,如門窗,汽車,簡易家具等都采用這種利用凹槽增加自身強度的方法來進行設計,紫砂泥良好的易塑性同樣具有此類特性。
除了提梁之外,作品“攬福提梁壺”在各個部位都采用了相互一致的線條輪廓設計,根據(jù)傳統(tǒng)提梁壺的塑造成形邏輯,壺鈕與提梁相互呼應,所以在過橋鈕的身上采用了跟提梁相同的凹線設計,只是在這里的凹陷并非為了增加壺鈕的強度,而是一種單純的裝飾作用,所以凹線的部位可以設置的較提梁更為顯眼,將這一特征從茶壺的外部輪廓吸引到內部中心。在壺鈕之下,壺蓋的線條也是相互疊加構成的,只是這種疊加主要是為了烘托壺鈕作為茶壺中心的線條美感,所以壺蓋的輪廓線條是含蓄、柔和的,并將整個壺口都覆蓋在內,通過對比壺口以下的線條就顯得有力,在過渡到壺肩時,給人的感覺并不是從上到下的流淌,而是從下往上的凝聚,這從側面烘托了提梁壺式所需要的“挺”。
流暢的壺肩線條之后是一根緊貼著肩線的凹線裝飾,區(qū)分了壺體的上下結構,同時讓上半部分的線條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方形輪廓,在縱向凸顯了"方"的韻味,但這根線卻并非是茶壺的中線,依然是一根裝飾線,通過線條的疊加,引出壺面上與之平行的另一根線,兩者相互疊加,就形成了新的造型輪廓。整個茶壺橫向上就形成了長方形的塊面,整個壺面構成了茶壺的中線,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疊加可以說將茶壺的中部輪廓放大了,并在裝飾上壺面的凹線聯(lián)通到壺流,這如同出水指向的線條與茶壺整體的輪廓造型相一致,從而產生了額外的審美元素,從這一刻起,豐富的線條疊加產生了意義,從而可以依靠這些意義表達內容,感染情感。
這把壺從線條設計出發(fā),最終又回歸到紫砂茶壺喝茶的本質上來,由線條表現(xiàn)出茶水的走向,而這些線條又會在實際使用體驗中,與茶人的手眼相連,從而誕生出個性的沾染以及精神的思考。
紫砂壺固有的結構是一個相當經典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之內可以容納的線條裝飾是有限的,可以在紫砂壺的塑造中加入很多沒有實際作用的裝飾性線條,但并不是裝飾的越多就越有意義,相反超過容納極限的線條裝飾反而會拖累茶壺整體的觀感,所以我們在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需要將這些裝飾線條加以簡化。從這一點來進行設計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經典的茶壺造型很難在添加線條來進行裝飾,因為這些經典茶壺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由于其本身已經歷過一輪輪的精簡,最終去蕪存菁。所以當代紫砂壺的設計需要換一種思考方式,既然經典的茶壺造型不能添加更多的線條裝飾,那么就干脆增加茶壺造型中容納線條的容量,并在整體線條容量上限增加的基礎上來加以簡化,從而保留紫砂壺的那種古樸、簡潔的藝術氣息。
新的造型、裝飾、塑造方式對于紫砂壺來說,過去是需要傳承的經典,未來則是一種勇敢的開創(chuàng)。線條是紫砂壺造型的基礎,對于線條本身的挖掘依舊是紫砂壺造型創(chuàng)作中永遠的變量,在時代背景之下,契入鮮明的時代特征,將紫砂壺永恒的精神寄入其中,這樣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既有時代感,又具有成熟藝術魅力的全新紫砂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