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鶴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醫(yī)院 (天津 300270)
結直腸癌(carcinoma of colon and rectum,CRC)是一種發(fā)生于結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癌細胞主要源于大腸上皮,在我國直腸癌較為常見,CRC可導致患者出現各種消化道癥狀及全身癥狀,如腫瘤發(fā)生轉移可導致轉移器官出現功能障礙,嚴重威脅CRC患者的生命安全[1]。手術是根治CRC患者的重要方式,通過手術切除腫瘤,并配合放射療法和化學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2]。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臨床對CRC手術提出更高要求,除保障治療有效性外,還應進一步降低術后疼痛程度,縮小手術創(chuàng)傷,提高美容效果[3]。目前臨床主要采取單孔腹腔鏡手術(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LESS)及經自然腔道內鏡外科手術(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治療,其中NOTES由于在胃腸道吻合、預防感染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導致臨床適用性較低;而LESS有切口小、手術視野廣的優(yōu)勢,可有效切除腫瘤,同時縮小手術切口,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被認為是向無痕手術過渡的重要手術方式[4]。鑒于此,本研究著重對LESS的技術基礎、手術效果及操作難點進行綜述。
肚臍是胎兒出生后臍帶脫落后留下的瘢痕,其作為天然瘢痕,可掩蓋手術切口,因此,LESS手術多選擇臍部作為切口入路[5];加之,結直腸走向圍繞臍部,將臍部作為切口入路,通過手術器械可方便對結直腸各個部位進行手術操作,降低操作難度;同時,有研究認為,對于低位直腸癌,從臍部入路手術視野易受到骶骨峽的影響,從而影響醫(yī)師操作,可選擇從恥骨上行切口,該部位可通過陰毛及衣物對手術切口進行遮擋,從而提升美容效果,做到“無痕”[6]。
由于LESS所需器械較多,需在單一切口內置入多種器械,同時需要較好的氣密性建立氣腹,因此LESS對于操作平臺要求較高。目前臨床通常使用單孔腹腔鏡SILS Port作為單孔操作平臺,該操作平臺具有3個操作孔道及1個獨立的氣腹孔道。SILS Port是一塊柔韌的沙漏狀彈性聚合體,因此氣密性較好,利于氣腹維持,同時置入及釋放操作較為簡便[7]。但SILS Port內外緣間距較小,對于腹壁較厚的患者適用性較差,同時器械孔道間距較小,器械操作范圍受限。凝膠點平臺(GelPOINT platform)以往常被用于腹腔鏡外科手術建立氣腹中,但現在可通過門閂方式連接凝膠密封蓋,并通過雙環(huán)切口保護器,在凝膠密封蓋的任何位置戳孔以建立不同尺寸的器械通道,對于器材限制較小,但凝膠密封蓋經多次操作后,氣密性會有所降低。自制外科手套操作平臺可使用小型切口保護器的外環(huán)套與無菌橡膠手套相接,并根據需求對手指部分剪除,與常規(guī)腹腔鏡管套針連接,以組成簡易單孔套管,因器械間套管間距較大,活動分化較大,可更好地進行手術操作,但在術中易因受摩擦而造成破損。
臨床目前主要從術中及術后兩個方面評估LESS短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術中主要以出血量、手術時間、中轉開腹率為評估指標,而術后主要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住院時間、再次手術率、病死率為評估指標。目前多數研究表明,LESS與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在出血量、手術時間、中轉開腹率等術中指標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8]。但患者體型差異、醫(yī)師經驗、腫瘤大小及位置等因素均可能對手術時間造成影響,因此對手術時間仍需進一步論證。在出血量的研究中,有報告顯示LESS出血量<100 ml,提示LESS安全性較高[9]。中轉開腹率方面,手術操作會受到醫(yī)師經驗、患者情況等因素影響,相關研究顯示,LESS中轉開腹率約1.5%,低于傳統(tǒng)腹腔鏡的3%[10]。而在術后指標中,住院時間受研究機構對于患者的管理及理念的影響,差異較大。但目前LESS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患者,并且LESS可縮短CRC患者術后排氣、進食時間,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同時兩種手術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再次手術率、病死率方面并無明顯差異。
在根治方法中,LESS與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相似,但仍需提高手術過程中對于組織周圍血管的保護,以降低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由于患者病情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肝轉移、腹膜轉移等,對于肝轉移患者可給予射頻消融,腹膜轉移患者可行腹膜結節(jié)切除術并配合全身化療,從而提升患者LESS術后治療效果。手術根治效果通常從淋巴結節(jié)清掃數目、腫瘤近遠端切緣長度及切緣陽性率方面進行評估。有研究顯示,在淋巴清掃數目及腫瘤切緣陽性率方面,LESS與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無明顯差異,表明兩種手術根治效果相當[11]。
術后腸梗阻屬于腹腔手術常見并發(fā)癥,主要由于手術過程中對患者胃腸道造成了損傷,從而導致腸內容物無法順利通過腸道。腸梗阻可導致患者出現生理紊亂,影響患者術后恢復。雖然目前臨床對于LESS與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術后腸梗阻、腹疝發(fā)生率仍有爭議,但有研究表明,LESS不會增加術后腸梗阻及腹疝的發(fā)生率[12]。還有相關研究顯示,與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患者比較,LESS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更低,已發(fā)生的腸梗阻持續(xù)時間更短,術后恢復較快[13]。分析原因可能為,LESS手術切口較小,引起的應激反應更輕,從而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率較低。但腫瘤或周圍腸管炎癥細胞浸潤導致平滑肌收縮能力下降,會出現炎性腸梗阻,如補液方式不當、患者自身存在基礎疾病等,因此臨床研究還需針對患者術后補液、基礎疾病等情況進行分析,才可得出更可靠結論。
雖然LESS近期療效較好,安全性較高,同時在美容及術后疼痛方面具有較大優(yōu)勢,但目前LESS仍未被臨床大范圍應用,原因在于LESS仍存在以下重要的技術難題。(1)操作難度較大:在行LESS時,醫(yī)師需丟失操作三角,采取不符合操作習慣的交叉手進行手術,導致手術難度較高[14-15]。(2)操作不便:由于鏡頭與操作器械平行共軸,導致在操作時鏡頭與器械易發(fā)生碰撞,影響操作。(3)手術視野有限:LESS僅有1個操作孔,操作范圍受限,在操作過程中,對于組織的牽引力不足,導致無法有效暴露術野,且手術視野屬于直線型,導致觀察時層次感不足,可能出現操作失誤。(4)醫(yī)師經驗:LESS操作具有獨特性,即使醫(yī)師擁有豐富的腹腔鏡經驗,也需大量練習才可掌握該手術方式。
LESS對于CRC患者的短期療效、安全性及可行性已得到普遍認可,同時LESS所具備的術后疼痛輕、美容效果好等優(yōu)勢使其在向“無痕”手術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雖然目前臨床對于LESS遠期療效仍有爭議,同時LESS手術操作難度較大,但對于LESS潛力仍應給予認可,未來仍需展開更多LESS治療CRC患者的相關研究,為LESS推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