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寧
西瓜是睢寧縣特色農產品,也是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園藝產品,在周邊地區(qū)頗有盛譽,是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全縣常年西瓜種植面積 10 萬畝(6 666.7 hm2)左右, 以早春設施鋼架大棚+多層覆蓋種植為主,產品主要銷往上海、南京及周邊地區(qū)。 但由于西瓜不抗枯萎病,若在同一地塊連續(xù)種植2 a 以上會產生連作障礙, 導致大幅減產甚至絕收。采用瓜—稻輪作方式可以殺死大部分為害西瓜的病原菌、害蟲及蟲卵,達到減輕病蟲草害的目的,同時又能洗鹽壓鹽,防止土壤酸化、鹽化,實現養(yǎng)分高效利用,還能改善土壤通透性。 瓜—稻輪作即水旱輪作,是我國傳統的生態(tài)種植模式,是用地養(yǎng)地相結合的一種重要栽培技術措施,是解決連作障礙最重要、最根本的技術。西瓜以早熟、優(yōu)質、抗病的中果型品種為主,12月上中旬播種,翌年4 月下旬開始采摘上市,至6月上旬結束。 水稻選用中熟中粳優(yōu)質食味品種,6月中旬移栽,10月下旬收獲。 瓜稻輪作周年生產,西瓜 667 m2產量3 500 kg 左右,產值12 000元左右; 水稻 667 m2產量 650 kg左右,產值1 800 元左右;全年667 m2產值 13 800 元左右,效益8 000 元左右。 瓜稻輪作種植模式有效利用了睢寧縣的氣候條件及土地資源,解決了西瓜重茬問題, 提高了土地產出率,不但穩(wěn)定了糧食生產,而且實現了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
要求品種具有早熟性、較強的耐低溫弱光性、植株長勢穩(wěn)健、不易徒長、易坐果、果實膨大快、抗病、耐貯運、外觀和內在品質好、 符合市場消費需求等特性。睢寧縣早春大棚栽培西瓜, 一般選擇早佳84-24、美都、嘉年華5號、京欣系列等中果型品種。
①播種 苗床設置在避風向陽的溫室或大棚內, 苗床寬1.2~1.5 m、深20 cm,長度視育苗規(guī)模而定,底部平整。冬季育苗采用電熱溫床增溫措施,選用50 孔塑料穴盤及西瓜育苗專用基質。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 一般采用溫湯浸種, 浸種后將種子放入恒溫箱內催芽。 當胚根長3~4 mm時即可播種,每穴播1 粒,播種深度1.3 cm 左右,播后覆蓋一層地膜,防止水分蒸發(fā)。
②苗期管理 主要是抓好溫、光、水、氣的調節(jié),合理控制溫度、濕度,增加光照。 從播種到移栽,溫度掌握“兩高兩低”:播種至出苗要求高溫30~35℃,一般3~4 d 即可出苗, 當出苗70%時揭去地膜, 此后直到第1 片真葉展開時適當降低溫度, 白天20~25℃、夜間 15~18℃,真葉展開以后再提高溫度, 白天保持25~28℃、夜間 18~20℃,定植前 1 周再逐漸降低溫度,以提高抗性。
濕度控制是早春育苗的關鍵點之一,濕度高容易形成高腳苗,同時引發(fā)多種苗期病害, 白天棚內溫度升到30℃以上時,開始通風,通風時先開小口,隨后逐漸擴大,通風口應開在背風的方向。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 幼苗心葉出現前一般不需要澆水, 以后視床土含水量情況在晴天午間補水,見干見濕。苗期一般不需追肥,如發(fā)現缺肥癥狀, 可結合澆水噴施0.2%磷酸二氫鉀液。冬天氣溫低,光照弱,應增加光照,可配備補光燈延長見光時間。 定植前5~7 d通風煉苗。
西瓜種植應選擇地勢較高、能灌能排、5 a 以上未種瓜類的田塊,土層深厚、排水便利、地力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較適宜。每667 m2施充分腐熟4 000~5 000 kg 的有機肥、 三元復合肥40~50 kg、硫酸鉀15~20 kg 作底肥, 施肥后深翻整地。
鋼架大棚一般在定植前15~20 d 扣上, 按照鋼管塑料大棚(單體)通用技術要求(DB32/T 1590-2010),搭棚時按合理軸線規(guī)劃,以南北走向為宜,棚長一般不超過80 m, 相鄰大棚間距1.2~1.5 m。采用熱浸鋅鋼管以提高棚體抗載強度, 大棚跨度6 m、頂高2.3~2.5 m、肩高1.2~1.5 m,拱管間距≤0.7 m, 拱管插入土中深度≥0.3 m。 覆蓋薄膜選用長壽流滴膜、多功能消霧膜、PO涂覆膜等新材料,提高棚室透光率,降低棚內濕度。 鋼架大棚兩側風口處懸掛防蟲網,以阻隔蚜蟲、煙粉虱等害蟲遷入為害。 棚內整地后作成高20 cm 呈龜背形的壟以增加受光面積,有利于提高地溫。
大棚西瓜肥水供應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即在地膜下鋪設滴灌軟管,將水肥均勻輸送到植株根際,滴灌軟管沿西瓜定植行向鋪設,距西瓜根部10~20 cm,然后在滴灌軟管上面鋪設厚度為0.01 mm 的無色透明地膜。
睢寧縣通常在1 月下旬至2 月上中旬、 棚內土溫穩(wěn)定在10℃以上時結合適宜苗齡選擇晴天定植。 出圃時瓜苗 3 葉 1心、株高8~10 cm,葉面舒展、葉色濃綠、團根好,可直接從穴盤中取出而不散坨。移栽過程中輕拿輕放, 將瓜苗放入定植穴中,覆土前澆足底水,以利于扎根和緩苗。 定植穴在畦中央,定植密度 800~900 株/667 m2。
①溫、濕度和光照管理 大棚西瓜生長前期外界溫度較低,通過采取多層覆蓋措施來提高棚內溫度。 在大棚內搭1~2 層簡易棚, 然后在行向上搭建2 層小拱棚, 夜間溫度特別低的情況下可在小拱棚上加蓋草苫或無紡布,保持白天棚內溫度30~35℃、夜間15℃左右。 當棚內最低氣溫穩(wěn)定在15℃以上時拆去小拱棚。 進入開花坐果階段, 棚內白天溫度保持在30~35℃、 夜間溫度不低于15℃,以利授粉受精。 進入果實膨大期, 棚內白天溫度控制在35℃以下、夜間溫度不低于18℃,以利于西瓜膨大。 西瓜喜較干燥的環(huán)境, 相對濕度白天控制在55%~65%、夜間75%~85%,每次澆水后及時通風以降低濕度, 放風時應打開與風向相反一側的放風口。 西瓜喜光,每天晚揭棚、早閉棚,使光照充足,植株生長健壯。
②水肥管理 西瓜生長期間不需勤澆水,尤其是低溫季節(jié)要控制好棚內濕度,保持棚內干燥, 但應視土壤墑情適當補水,切忌忽干忽濕。 緩苗后及時澆1次緩苗水; 莖蔓開始迅速生長時,澆1 次水促進莖蔓生長;待瓜坐住并開始膨大時澆水促瓜;采收前7~10 d 停止?jié)菜?。西瓜苗期吸肥量少,一般不施肥;坐瓜后至雞蛋大小時施膨瓜肥, 隨水沖施高效水溶肥7~8 kg/667 m2; 果實膨大期再隨水沖施高效水溶肥7~8 kg/667 m2。另外,西瓜生長期間視瓜秧生長情況, 可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液。
③植株調整 大棚西瓜采用雙蔓整枝法, 坐果前只留主蔓和1 條健壯側蔓, 多余的側蔓一律摘除,果實坐住后,結果節(jié)位以后出現的側枝,一般不再摘除。大棚西瓜宜在第2 雌花節(jié)位留瓜,瓜坐住后及時墊瓜、翻瓜,保證瓜形端正和皮色美觀。
④人工輔助授粉 早春大棚內溫度低、昆蟲少,應及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以提高坐瓜率。 7:00~10:00 摘下當天開放的大型雄花,去掉花瓣,采用對花或毛筆蘸花粉將花粉輕輕涂在雌花柱頭上, 授粉后做好標記。 瓜坐穩(wěn)后,及時去除其他花和畸形瓜,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
⑤病蟲害綠色防控 西瓜整個生長期均會發(fā)生病蟲害,尤其是在保護地栽培條件下, 高溫高濕條件更易誘發(fā)多種病害。 西瓜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和立枯病,中后期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蔓枯病、枯萎病、白粉病、疫病、根結線蟲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白粉虱、潛葉蠅、瓜葉螨等。 在防控上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貫徹綠色防控理念,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和物理防治, 科學使用化學防治。防治技術上做到品種為先、全程管理、準確識別、及時防治、合理用藥、措施到位。大棚兩側風口懸掛銀灰色防蟲網阻隔蚜蟲、煙粉虱等害蟲遷入為害, 棚內懸掛黃板防治白粉虱、 藍板防治薊馬。改進耕作方式,推廣土壤深松技術,實現深溝高壟、全層覆膜、膜下滴灌栽培,加深土壤耕作層,促進作物根系發(fā)育, 提高作物抗性。改良施肥結構,增施植物源有機肥,減少氮、磷化肥投入,增加鎂、鋅、硼等中微量元素肥、微生物肥料(菌劑)和生物活性物質的施用,控減化肥用量。藥物防治上要合理、科學使用農藥,用生物農藥替代部分化學農藥,正確選藥、對癥下藥、適時用藥、科學施藥、輪換用藥。
西瓜成熟標準:瓜皮發(fā)亮,手摸有光滑感,表面略顯不平,果面條紋清晰可見,果粉褪去,瓜節(jié)位上卷須枯萎,果柄茸毛脫落,蒂部向里凹, 果皮與地面接觸部位由白變黃。 坐果至成熟一般需35~40 d, 按授粉時插牌標記的日期收獲較為準確。 結合銷售地點距離, 在達到成熟度要求后及時采收,保證果實品質。
根據西瓜茬口和睢寧縣實際情況選擇熟期偏早的中熟中粳品種,以確保安全齊穗、順利灌漿、正常成熟。 一般選用南粳505、寧粳 4 號、徐稻 9 號等優(yōu)質食味品種。
對準備作秧田的地塊,按照秧田和大田比 1∶(70~100)的比例留足, 每667 m2大田備足秧盤30~40 張, 每盤播干種100~120 g,藥劑浸種,播種好的秧盤運送至秧田畦面擺放整齊,然后用無紡布及時覆蓋。 播種后上1次大水,然后將水放干,促進出苗。齊苗后,保持秧田干干濕濕。秧苗第1 葉抽出時適時揭開無紡布進行煉苗。 栽前3~4 d 視苗色施“送嫁肥”“陪嫁藥”。機插秧合適秧齡15~20 d,葉齡3~4 葉、苗高12~18 cm。
西瓜收獲結束后,在667 m2施腐熟有機肥1 000 kg 基礎上,底施 45%復合肥 20 kg、尿素10 kg、硫酸鋅 1 kg,翻耕整地,水田整平后沉實1~2 d 達到水漿分清。插秧前對插秧機作一次全面檢查調試,以確保插秧機能夠正常工作。 根據秧苗密度,調節(jié)確定適宜的穴距與取秧量,栽插株距采用可調最小株距,確保每667 m2穴數在1.8 萬以上,每穴栽插3~5 株苗以保證穴苗量。精細栽插,減少漏插,提高均勻度,做到不漂秧、不淤秧、不勾秧、不傷秧。
①水漿調控 栽后及時灌寸水護苗活棵,適當晾田。 活棵后淺水勤灌,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復,促分蘗早生快發(fā)。達到預計穗數80%時自然斷水擱田,以多次輕擱為主,增加土壤通透性。 出穗后灌淺水層,自然落干至表土濕潤,手按有印跡但手不沾土再灌淺水層,如此往復,直到收割前7 d 斷水干田。
②精確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分次施蘗肥,以利爭足穗、攻大穗,栽后 5~7 d 施 1 次、10~12 d 再施 1 次,2 次等量施用。穗肥在中期葉色褪淡后于倒4 葉期和倒2 葉期分2 次施用。后期結合病蟲害防治搞好藥肥混噴。
③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充分利用農業(yè)、生物和化學防治等措施,綠色安全高效防治稻田病蟲草害。 機插后3~4 d 和無效分蘗期選用安全高效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病蟲害防治采用高效安全藥劑,準量準時保質施藥,在不同生育階段,采用一噴多防、藥肥混噴的方法,打好水稻病蟲害防治2~3 次總體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