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偉 黃俊桓 蔡仁貴 俞 虹 鄒 燕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學院 三亞572022)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Russell)隸屬半翅 目(Hemiptera)粉 虱 科(Aleyrodidae)復 孔 粉 虱 屬(Aleurodicus)[1],1999年,徐巖最早提出要警惕傳入中國[2]。2006年螺旋粉虱首先在海南發(fā)現(xiàn),成為當?shù)匾环N重要危險性入侵害蟲[3]。該粉虱食性雜,可取食蔬菜、果樹、觀賞植物、熱帶作物等[4];危害性大,可造成寄主植物褪綠枯萎、葉片黃化脫落,形成煤煙,導致產量下降、品質降低、觀賞價值喪失[5]。螺旋粉虱入侵海南后,引起廣泛關注。虞國躍等[3]初步調查寄主植物有27種,曹鳳勤等[6]在陵水縣調查寄主植物達35科68種,韓冬銀等[7]和李國寅等[8]也分別對全省螺旋粉虱的寄主植物種類進行調查,共有49科105屬120種。此后,與螺旋粉虱寄主植物的相關研究鮮有報道。螺旋粉虱寄主廣泛、危害性強,為掌握螺旋粉虱對寄主植物的危害變化情況,筆者于2017-2020年進一步開展全省范圍調查,側重于發(fā)現(xiàn)新的寄主植物種類和掌握當前危害狀況,以期為今后開展防治提供依據(jù)。
2017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全省進行螺旋粉虱的調查采集。調查時輕輕翻轉植物的葉片,當發(fā)現(xiàn)螺旋粉虱為害狀,則按5點取樣法隨機采集寄生有螺旋粉虱的植物葉片10片,裝入封口塑料袋,做好采集記錄,包括采集時間、地點、寄主植物等,帶回室內在體視顯微鏡(江西鳳凰SMZ-180-LT型)下觀察,進一步確定螺旋粉虱的植物寄主。同時,參照李國寅[8]的方法,將寄主植物分為行道樹(S)、花卉觀賞植物(O)、經(jīng)濟作物(E)、蔬菜(V)、果樹(F)、野生植物(W)等類型。無法現(xiàn)場識別的寄主植物帶回室內,參考《海南吊羅山野生植物彩色圖鑒》[9]鑒定。
經(jīng)近3年全省隨機踏查,發(fā)現(xiàn)螺旋粉虱的寄主植物種類有27科38屬47種(附表),包括9種海南新報道的寄主植物(表中標注*):黃花風鈴木、黃楊樹、黃槿、大果榕、琴葉榕、黃金榕、菩提樹、桑葚、紅鱗蒲桃。除桑葚為果樹外,其他8種寄主植物都屬于園林植物。在所有的寄主植物中,有11個科有2種以上,分別為使君子科(2)、菊科(3)、大戟科(3)、豆科(3)、千屈菜科(2)、錦葵科(2)、含羞草科(2)、桑科(8)、芭蕉科(2)、桃金娘科(2)、蕓香科(2),占寄主植物種類的66.0%。但以??品N類最多,共有3屬8種;其次為豆科、大戟科和菊科,皆為3屬3種;這4科寄主植物種類約占總數(shù)的36.2%,表明???、豆科、大戟科和菊科是螺旋粉虱的常見寄主植物,尤其是豆科的羊蹄甲和印度紫檀,在隨機踏查中常常可見受到螺旋粉虱的為害。
本次調查還發(fā)現(xiàn),螺旋粉虱的47種寄主植物可分為6種類型,主要為行道樹(20種,占比42.5%),其次為果樹(12種,占比25.5%)、花卉觀賞植物(6種,占比12.8%)、野生植物(5種,占比10.6%),蔬菜與經(jīng)濟作物種類少,各為2種,占比均為4.3%。雖然螺旋粉虱的寄主植物種類中園林植物超過一半以上(占比55.3%),但其中的番荔枝、芋頭、番木瓜、絲瓜、木薯、菠蘿蜜、桑葚、芭蕉、香蕉、番石榴、椰子、枇杷、橘、黃皮、龍眼、辣椒等寄主植物都屬于園藝經(jīng)濟作物,現(xiàn)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螺旋粉虱為害,應避免暴發(fā)成災,造成產量品質下降,影響經(jīng)濟效益。
附表 螺旋粉虱寄主植物種類
螺旋粉虱寄主植物種類繁多,全世界記錄有90科295屬481種[3]。本研究調查海南有27科38屬47種,與韓冬銀等(2008)調查的49科105屬120種[7]及李國寅等(2010)調查的49科97屬115種[8]相比,數(shù)量偏少,這可能與螺旋粉虱被發(fā)現(xiàn)后經(jīng)有效防控危害減輕有關,也可能與此次全省隨機調查范圍偏窄有關。同時,本研究調查新發(fā)現(xiàn)了黃花風鈴木、黃楊樹、黃槿、大果榕、琴葉榕、黃金榕、菩提樹、桑葚、紅鱗蒲桃9種寄主植物,表明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更多的寄主植物將會被發(fā)現(xiàn)。因此,針對螺旋粉虱在海南的發(fā)生危害調查還有繼續(xù)開展的必要。此外,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34.1%的螺旋粉虱寄主植物為園藝經(jīng)濟作物,特別是受害偏重的番石榴、番荔枝、番木瓜、香蕉、芭蕉等是海南重要的熱帶果樹,而熱帶果樹是當?shù)氐奶厣珒?yōu)勢產業(yè)。因此,實時掌握螺旋粉虱發(fā)生為害動態(tài)、采取有效措施綜合治理,對保障海南熱帶水果等經(jīng)濟作物健康生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