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文
大秦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工務段 山西 太原 030000
對鐵路工程來講,路基病害是無法被車體消除掉的一個問題,因為鐵路在自然環(huán)境中一直都處于持續(xù)性暴露的狀態(tài),處于不同自然環(huán)境中的鐵路會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出現不同類型的路基病害,給鐵路路基的正常使用帶來相應的負面影響。同時,在鐵路路基施工的過程中,如果未采用恰當的施工方法,也會給鐵路路基后續(xù)施工和使用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為做好鐵路路基保護工作,盡量減低路基病害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需要做好工程施工方案設計、施工監(jiān)督工作,在鐵路投入使用后,也需要做好后續(xù)的檢查維護,及時找出路基病害的誘因,采用綜合性的治理辦法確保鐵路運行安全。懸臂棚洞作為近些年新興的鐵路路基病害整治措施,探索它的具體應用勢在必行。
鐵路路基是指線路下部的地面工程結構,是軌道的基礎,它是承受軌道傳來的列車動荷載,是軌道,鐵路線路上部建筑的基礎,是線路中最重要部分之一,其狀態(tài)如何及完整與否、路基的質量直接影響線路質量的良好程度。
太原鐵路分局太原工務段管轄的太嵐支線位于太原市古交區(qū),由太原汾河站引出,終點到鎮(zhèn)城底站,長53.837km,該線為Ⅱ級干線,單線;限制坡度:上行6%,下行12%,最小曲線半徑400m,沿線地形曲折,兩岸懸崖峭壁,凍結深度1~1.2m,地震烈度低于7度。
該線煤鐵資源豐富并有許多礦藏,國家決定修建太嵐支線,鐵三院1958年10月至1960年5月進行初測和定測,1975年12月提出施工設計,鐵道兵部隊在1975年6月做施工準備并且開工,1979年11月底全線完成鋪軌,1982年臨時運營,1983年1月31日正式驗收[1]。
線路沿汾河而上,九次跨越汾河,在臨管期間(1982年8月)沿線發(fā)生水害,施工部隊主動在工程上采取措施,保證工程質量。
太嵐線的路基病害有:崩塌落石、路基下沉、路基浸水、滑坡、邊坡溜坍等。
下面就崩塌落石,簡單分析一下其原因和整治措施。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突然而急劇地向下傾倒、崩落、翻滾和跳躍等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它是山區(qū)鐵路常見的路基病害,其發(fā)生的原因與地貌、巖性、構造力、自然力、生物力及人為等諸多因素有關,常發(fā)生在地形陡峻、地質復雜的陡坡上。由于崩塌,落石往往是突發(fā)性的,其造成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對崩塌落石必須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位于太嵐線掃石至古東站間六家河1#--2#隧道間,里程為32Kmt590m~32Km+913.5m,該段路基為半填半挖,左側路基邊坡伸入汾河,汾河河灘為粉砂系淤積而成,現左側較寬的平地為隧道棄碴堆集而成,右側為路塹,與線路相對高度達百米以上,山體屬石灰?guī)r,表層為土夾石。線路狀況:位于500半徑的曲線上,鋪設為60kg重型鋼軌,鋼筋砼軌枕,彈條Ⅰ型扣件,六家河1#隧道口為3%上坡,32Km+630.59m和32Km+855.43m處各設有1--1.75m板涵,線路左側基礎經挖試坑為棄碴堆集而成,工點屬電氣化已掛網地段,在32Km+795m設有供電錨端一處,線路外側(供電立柱外側)埋有電纜,該段屬電氣化改造區(qū)段,83年--87年間曾多次發(fā)生過落石,石頭直徑約在0.5m--0.7m,僅有兩次落石較大,直徑約1.5m左右,危及行車安全,我段設專人常年看守,隨時清理危石。但由于崩塌、落石的突發(fā)性,危害仍防不勝防,為了確保行車安全。此處病害必須高度重視,盡快治理[2]。
引起崩塌的原因比較復雜,它是由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2.2.1 地形條件。它是崩塌發(fā)生的外部原因,在崩塌的內因具備的情況下,一般當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以上的陡峻斜坡,坡面不平整,易發(fā)生崩塌。當坡度陡于70°時,則更易發(fā)生崩塌。
2.2.2 巖性和地質構造。山坡表面的形狀往往與巖性和地質構造有關,一般情況下,高陡地形都是由硬質巖石組成的,而軟硬相間的巖層,往往形成凹凸不平的坡面,如砂頁巖互層,頁巖抗風化能力差,易形成凹槽,而砂巖往往形成凸出的懸?guī)r,若凸出部分有結構面存在時,在重力作用下易沿這些薄弱面發(fā)生剪切、墜落或形成崩塌。崩塌巖體中結構面的形成與地質構造有關,如巖體節(jié)理發(fā)育,且結構面的組合位置處于不利情況時,易沿這些面發(fā)生崩塌。當山坡上方有斷層破碎帶時,易沿斷層破碎帶發(fā)生崩塌。在黃土地區(qū),也常有沿土的構造裂隙面發(fā)生崩塌的現象。
2.2.3 水的作用。水是引起崩塌最活躍的因素,絕大多部崩塌發(fā)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這是由于水滲入構造裂隙對巖、土產生軟化,潤滑和動水壓力作用,造成巖、土強度降低。內摩擦角減少,因而容易引起崩塌。
2.2.4 其他因素。強烈的地震、大爆破,以及人工開挖的邊坡過高過陡,破壞了山體的平衡條件也可形成崩塌。
該段線路右側路塹為石灰體,高達百米以上,山勢陡峭,地質構造復雜、巖石風化嚴重,山體上部巖層破碎,巖層被多組節(jié)理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塊體,長期的風化、雨水的侵蝕,特別是反復的凍融作用,使表層節(jié)理張開增大,表皮大部分是土夾石形成大面積的危石地帶,以致使剝落掉塊時有發(fā)生,自竣工通車后不久即發(fā)生落石,后發(fā)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對行車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3]。
鐵路工務部門為了防治此種路基病害,通過長期的探索實踐,建立了以看(安裝報警裝置,設點看守)、清(刷坡掃山,清除危石)、支(支擋加固,護坡護墻)、接(墻接網攔)、固(黏結加固,噴錨封閉)為主的運營防護措施;以及遮攔(明洞,棚洞)、防護(SNS軟網防護)繞避(改線繞行)為主的工程防治措施。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防治崩塌落石病害都是行之有效的。從適用條件和功能性來講,這些防治措施各具特點,對此項病害不太合適。“看”僅能減輕危害,并不能防治危害;“清”對行車影響較大并極易產生新的病害;“支”、“固”首先要建立在坡面穩(wěn)定且整體性好的情況下,同時這類結構物較高,施工難度大,一旦實施不好,這些結構物本身即可成為崩塌的物質來源;而噴錨施工時,錨桿的嵌入也會破壞巖面;“接”是較好的結構形式,但缺乏“遮蔽”的功能;“軟網防護”對破碎面小規(guī)模落石能起到較好的防護,但對中、大規(guī)模崩塌的防治尚未經過實踐的檢驗;“改線繞避”是最為有效且徹底的防治措施,但投資大,工期長,一般只在滑坡或泥石流等災難性危害多發(fā)區(qū)采用,而遮攔建筑物不僅投資適中,利于機械施工,同時具有側向攔截和頂部遮蔽線路的雙重功能。綜上所述,對于中、小型崩塌落石地段,全路通常都采用“遮攔建筑物”來處理,正如北京局在石太、太嵐、北同蒲、京原、京通等線修建的眾多明洞、棚潤以及擋墻攔網,其使用功效也證明了這一點[4]。
如前所述,該處屬中小型崩塌落石病害,以修建遮攔建筑物最為適宜,而明洞雖結構堅固,但其龐大的外墻結構要求線路外側必須有良好的地基和較寬的地勢,考慮施工供電干擾影響以及通訊電纜內移的困難(外側設置基礎有困難),不具備修建明洞,故確定修建為懸壁棚洞;為使危石與下部較完整的巖層形成整體,防落石棚在32km+686m~32km+716m地段為錨桿懸壁棚洞。
根據巖體的大小、數量、分布情況及沖擊力的強弱,確定棚洞的類型、結構尺寸及位置。
主要荷載有:懸臂棚洞自重、回填土石重量、落石堆積的土石。附加荷載有:崩塌落石的沖擊力。
洞頂排水:按線路3%順坡排水流向32km+630.59m1~1.75m版涵中。
3.3.1 施工放線以線路中線為準,標高以內軌頂面為基點。
3.3.2 懸臂棚洞每10m設一道沉降縫,錨桿懸壁棚洞每5~6m設一道沉降縫。
3.3.3 開挖基礎在靠線路一側應設擋土板,按規(guī)定邊坡施工,遇孤石禁止放炮。
3.3.4 安設防電拱架車時,要求列車慢行,其運行速度不得超過20Km/h,不得侵入限界,確保行車安全[5]。
3.3.5 必須保證擋墻的截面設計寬度,不足的部分應鑿除,超過的部分回填50#漿片與山體緊密連成整體,要求回填的漿片至少插入山體0.1m。
3.3.6 錨桿擋墻部分,在未安裝錨桿前應作抗撥力試驗,要求每根錨桿拉力達5T以上,如達不到測定的拉力應將錨桿長度增長,達到設計要求才能安裝錨桿,錨桿用300#水泥砂漿填塞密實。
3.3.7 要求基底承載力達到5.5kPa,基礎必須挖至基巖,整體巖層嵌入0.25m,一般巖層應嵌入0.6m,松軟巖層嵌入1m以下,基礎挖不到基巖,應變設計處理。
3.3.8 鋼筋必須經試拉合格才能對焊綁扎,混凝土的配合比按試驗的配合比施工。
3.3.9 頂棚達到設計強度才能受力[6]。
在對此段鐵路路基采用懸臂棚洞方式進行整治之后,進行展開觀察后發(fā)現,此段鐵路路基病害問題已經得到了預期的整治效果,為改短鐵路后續(xù)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上文的調查研究和分析發(fā)現,在整治鐵路路基病害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在現場做好仔細、嚴格的調查研究,明確導致路基病害的誘因和形成規(guī)律,以便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根據相應的路基病害類型制定具體的整治方案。如果導致鐵路路基病害的誘因相對較多,則應當在綜合各類誘因的基礎上,制定綜合性的整治方案。但無論采用何種鐵路路基整治方案,都必須充分考慮投資額度的問題,力求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基礎上,用最少的投資一次性解決路基問題,比曼由于重復投資和施工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