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羊
孟子有言:“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币馑际?,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作為一個有德行的人,無論如何應該守住自己的高尚志趣和純潔心靈,守住為人處世的道德底線。
北宋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石介,年輕時囊中羞澀,十分節(jié)儉。有人欣賞他,送給他很多食物,他搖頭說:“早食膏粱,暮厭粗糲,那是有錢人的吃法。”謝絕了他人的好意。他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經過苦讀,終見成效。后來他擔任國子監(jiān)直講,跟隨他的人很多,他享有非常高的聲譽。一次,一個朋友想請石介寫一副對聯(lián),還沒開口,便有人阻止說:“石介不會答應的,年輕時都不善于做這種事情,如今聲望劇增、官位又高,怎么會答應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聽到友人的要求,石介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面對眾人的疑惑,石介解釋說:“若為小錢,便是瑣事;若為友情,則為大事。我雖然已身居高位,但不可以丟掉朋友間的恩義。”
戰(zhàn)國時的楊朱在魏國做大官,回畏壘山拜訪老師,揚揚得意,夸夸其談,前呼后擁的。老師下山接他,嘆息道:“原以為你可教誨,今始知你不可教誨?!睏钪靻枮槭裁?,老師說:“你神態(tài)傲慢,目光驕矜,誰愿與你共處?”楊朱羞愧難當。與人相處不在權錢,而在合道。權錢完結,友情終止。合道則是一種親善,更有魅力。
左宗棠發(fā)跡后,回湖南老家看望老師,在拐角處停下轎子,換掉官服穿上便裝,隨從不解地問:“大人為什么要換便裝呢?”左宗棠說:“我穿著一身官服,老師看到會有自卑感,就不會說心里話和講真話?!惫唬斪笞谔某霈F在老師面前時,老師看到的是一個普通百姓形象,放松了很多,煮茶暢飲,講了很多真話。直到老師去世,師生二人仍然保持著聯(lián)系。
人與人關系是否和諧真誠,有時真的在距離,這個距離既有著裝、言談上的區(qū)別,又有思想、認識和行為上的差異。經過交流,即便是聰明人也會在距離上拉近許多。王安石退下來后,蘇東坡去拜訪,這一拜訪兩個人才發(fā)現他們之間有太多的東西要交流。他們重新認識了對方,相互對對方的才華和人品有了真正的了解。王安石慨嘆說:“不知道從此幾百年后,才會再出蘇東坡這樣的人才?!碑斎惶K東坡也認為世上真正有才華的人是王安石。人與人的距離不光表現在對藝術的理解上,更多的還是表現在思想和交流上。通過交流,王蘇二人增進了友誼和理解,也消除了思想意識上原有的誤會。司馬光執(zhí)政后,蘇東坡多次提出對王安石改革要有合理的取舍,而不是全面否定??梢钥闯鲈诋敃r“一邊倒”的環(huán)境下,為王安石說話,實屬不易。
講交情,談感情,最怕遇到兩種人,一是薄情寡義的人,二是心術不正的人。薄情寡義的人,心中沒有感情這回事;心術不正的人,則會利用你的情,達到自己的目的。無論談感情,還是講交情,都需要辨別出這個人是不是個厚道人。作為老師,曾國藩教給李鴻章的卻是講信用。為什么要講這個大道理呢?李鴻章這個人太聰明,聰明的人容易機巧、權變,有利益就占,講信用卻是個笨功夫。實力不如人更要講信用,不是你弱你有理,而是弱者更要講理。弱者不講理,說假話,信用損失更大,很難翻身。
有很多人,“窮不失義”可以做到,“達不離道”很難做到。并不僅僅是錢多、官大,而是因為缺乏必要的誠信,在他的心里,誠信壓根就沒有建立起來。對朋友也只是一種樸素的理解,甚至與酒肉吃喝畫上等號。一旦真的遇上危險,他跑得比誰都快。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豹毶破渖?,就是一種道德、情感、誠信的修養(yǎng)。如果沒有這樣的修養(yǎng),獨善其身是不可能善起來的。因為任何一種善良都是一種約束和學習。重要的是,學習容易相知難,知言尤難。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做出判斷?!睹献印分兄v:“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蒙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里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睋Q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動搖自己的信念。這就是所謂的道,包含著人的言行,有言有行。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