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這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無論長短,都是有限的。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一點兒自己喜歡甚至熱愛的事,是很幸運的。從這個角度講,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我是那種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雖然最初很懵懂,很模糊,甚至有點兒不知所措。但它就像一粒種子種在了我心里。是種子,就會萌發(fā),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不自覺到自覺,支撐著我執(zhí)著地追尋著自己的這個念想,一根筋地往前走。幾十年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折折彎彎,但我始終能感知到它的溫度,始終能感覺它帶給我的愉悅。所以,我很慶幸,慶幸自己十三歲時突然冒出的那個念頭:我也要寫,我也要當作家!盡管它帶著少年人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那又怎樣?無知者無畏,沒有狂妄與恣意的少年還是少年嗎?
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念頭,緣起于在陽泉讀高小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十三歲的我讀了馬烽、西戎的《呂梁英雄傳》,那本書太讓我癡迷了,因為我的老家也是老根據(jù)地,書中寫的那些人和事我讀起來格外親切。
原來這就是小說啊,我也要寫,我也要當作家!我在心里對自己喊叫著。
現(xiàn)在想來,那其實并非偶然,一切緣起緣滅均非無本之木。
二
我出生在一個小山村。那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派靠天吃飯的貧瘠。深深的大山,漫坡的柴草,石頭、窯洞、驢騾、羊群,這一切似乎都與詩書無關,但在我的記憶中,卻一直深深印象著村里爺爺輩的人對詩書與讀書人的敬重。比如村里人總是把一個在外村教書的本家爺爺尊稱為“大先生”;比如村里那些土里刨食的爺爺們路上每遇帶字的紙片,總要小心地拾起;再比如早在1946年我們這個貧瘠的小山村就辦起了私塾,瞎字不識的奶奶從瓦罐里量出小米給我換來筆墨紙硯,還記得爺爺說,吃糠咽菜也要讓娃娃念書……
我從小就喜歡上學讀書,為了念書,什么苦都能吃。十一歲那年,父親調(diào)太原,母親回了村。父親問,是跟你娘回村還是留在縣上念書?我說,我要念書。于是父親扛來一袋小米,提來一罐咸菜,把我一個人丟在縣上就走了。整整一個學期,我每天吃著長了綠毛的咸菜,睡著冰坨一樣的涼炕,頭發(fā)長得像囚犯。放假回村,母親一見我這個模樣就哭了,我卻咧著嘴沒心沒肺地笑著。后來小小的我又跟隨父親到陽泉蔭營煤礦念高小,沒半年,父親調(diào)回太原,又把我一個人丟在了陽泉。
父親調(diào)走了,母親也不在身邊,十三歲的我信馬由韁地揮灑著我的陽光少年。沒事就去新華書店閑逛,還記得我買的第一本課外書是《列寧的傳說》,薄薄的一本小書,把我?guī)нM了文學的神秘境界。再后來就是從別人那里借來一本《呂梁英雄傳》,一看就把我迷住了,讓我對“寫書的人”特別崇拜,然后就生出那個“我也要寫,我也要當作家”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念頭,并從此伴隨我一生。
三
高小畢業(yè)后,十四歲的我把行李一卷,甩上一輛大卡車,獨自一人從陽泉到了太原,進入太原三中。
如果說在陽泉偶然讀到的《呂梁英雄傳》在我心里埋下了一粒種子,那么在太原三中的六年,則是種子破土而出并饑渴成長的青蔥時光了。
太原三中的前身叫成成中學,是1924年由百余位北師大晉籍畢業(yè)生創(chuàng)辦的私立學堂,學校的師資是一流的棒,在全省數(shù)一數(shù)二。
嚴格地說,在中學,我算不上一個好學生,除了語文、音樂,其它各科都是成績平平。那些高高低低疊羅漢一樣的公式,那些長長短短像花朵兒一樣的外文,似乎全被我屏蔽了。我只對文學、音樂感興趣,且韌性十足。從初一開始,我徹頭徹尾變成了一個“書迷”,狼吞虎咽地吞食著小說、詩歌,甚至大部頭的哲學著作。我那時很調(diào)皮搗蛋,是個孩子王,有個很不雅的綽號——“狼”。我這匹“狼”搶奪了別人的十多個借書證,從圖書館一摞一摞地借書看,以致剛到初中二年級,我鼻梁上就架起了再也摘不掉的眼鏡。當時我們的語文老師是解放前《大公報》的老編輯,有一天他對我說:“你的作文寫得不錯。你可以試著給報社投稿了?!边@么多年我時常在想,這位老師的這句話很可能是我今生走上寫作這條路的一把堅實的助力呢。
也是在中學時,我聽過作家馬烽、詩人高沐鴻談文學創(chuàng)作的報告。對于組織者,這可能不過是一次例行的活動,但對于愛好文學的青少年來說,卻往往會成為影響一生的亮點或轉(zhuǎn)折。能夠親眼見到仰慕已久的大作家本人,心里特別激動,“我也要寫,我也要當作家”的聲音又一次在我心中鼓起了風帆。加之前面說到的語文老師的鼓勵,我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寫點兒“豆腐塊兒”在報刊上發(fā)表,其中最大的“豆腐塊兒”就是我高二時在《太原日報》上發(fā)表的短篇小說《水庫工地上的故事》,這篇小說的發(fā)表著實讓我興奮了好幾天。
四
也許是文學藝術原本一家,也許是與生俱來,我對音樂也有著一種天生的喜好。
我從小就愛聽放羊漢唱山曲兒,愛看鄉(xiāng)村里正月的“鬧社火”,愛聽鼓匠吹《八大套》。那嗩吶和笙笛吹奏出來的腔調(diào)高亢又凄婉,如裂帛之聲,破空而來,令人沉迷。還有我三叔的“哨梅”,也讓我至今難忘。村里人把吹笛子叫“哨梅”。我小時候,三叔常坐在大門外的墻頭上“哨梅”,這讓我很羨慕。后來三叔不在家的時候,我就偷出他的笛子也坐到墻頭上去吹,且無師自通,能模仿出不少山曲小調(diào)。那時我根本不識譜,但無妨,無論什么調(diào)調(diào),只要聽上兩遍,我就能把它們吹出來。后來進崞縣城上小學,我成了學校樂隊的一名隊員,每逢開大會或游行的時候,樂隊中吹笛子的總有我。上高小時我到了陽泉蔭營煤礦,那是個勞改煤礦,里邊三教九流人才濟濟。記得有一個看澡堂的犯人,沒事時總喜歡坐在門前拉二胡。他二胡拉得很好,我常常成為他的唯一觀眾。后來他見我喜歡,就教我,成了我的老師,于是我又學會了拉二胡。
也是機緣巧合,那年,總政歌舞團到省公安廳下屬的蔭營煤礦慰問演出,妙曼的歌舞音樂像是在我面前突然打開了一扇五彩繽紛的窗,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美好的東西啊。五十年代初,像總政歌舞團這種級別的演出,足以顛覆所有心懷夢想的少男少女。如果之前我對音樂還只停留在喜好的層面,那么總政歌舞團的這場演出,則篤篤地點燃了我心中對音樂的向往,也可以說,我心中又種下了一粒音樂的種子。
在太原三中上學時,學校里有個民樂隊,說是樂隊,其實就是洋琴、笛子、手風琴,再加幾把二胡,但在當時的中學,已經(jīng)很牛了。那時我就住在樂隊活動室,成天跟幾個興趣愛好相投的同學一起瞎鼓搗。就這樣,漸漸的,除了文學,我又開始寫歌了。
十八歲那年,我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作品:《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詞曲都是我寫的。其實寫這首歌完全是突發(fā)奇想,有點兒像鬧著玩兒。因為那時我已經(jīng)熱衷于寫詩、寫小說,還寫一些樂評,居然有幾篇樂評在《人民音樂》上發(fā)表,還得了稿費。我甚至還寫了一個所謂的電影劇本,當時我已經(jīng)是滿腦子的作家夢,對音樂雖然也酷愛,但并沒打算把它作為終生的職業(yè)和追求。出于試一試的想法,我把寫好的這首歌寄給了《山西歌聲》,出乎意料地竟然發(fā)表了,還被出版社編入一個活頁歌選。這件事如果放到現(xiàn)在,簡直是不值一提,如今十七八歲發(fā)表長篇小說者大有人在。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卻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先是編輯部找我,鼓勵我。后來省音樂家協(xié)會就時常讓我參加一些創(chuàng)作會議,我成了當時省里年齡最小的寫歌人。年輕的心經(jīng)不起誘惑,我于是暫時放下了小說和詩歌,一心一意地寫起歌來,前后陸續(xù)寫了《一朵朵紅云過山來》《友誼頌》《開山劈嶺修水庫》等多首歌曲和歌詞,且連連發(fā)表。有的在廣播電臺錄音教唱,有的在全國最高一級的音樂刊物上登載,及至中學畢業(yè)前,我發(fā)表的詞曲作品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姆e累。這些印成鉛字的東西猶如敲門磚,讓我?guī)缀鯖]費任何力氣就跨入了山西藝術學院的大學門檻,專修理論作曲專業(yè)。
雖然學了音樂專業(yè),我卻沒有放下文學。沒辦法,一個人的愛好和興趣是融入了血液的,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大學五年,我一邊學著音樂,學著作曲,一邊繼續(xù)著文學的“勾當”。我寫歌曲,寫歌詞,寫劇本,甚至寫電影。所以,大學的我又和中學的我一樣了,在純粹的音樂領域,比如鋼琴,比如理論,我不如班上某些好學生,但是老師和同學們又都很看重我,因為我能寫,而且左右開弓,音樂與文學都能寫兩下兒。就這樣,順理成章,1965年大學畢業(yè)后,我留校任教了。
我留校后,系里專門為我開設了一門新課:歌詞寫作。沒有教材,我就自己編寫。邊寫邊教,邊教邊寫,兩個學期下來,課教完了,十幾萬字的教材也脫稿完成。
大學與留校任教這一時段的我,重心基本放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了。
五
為結(jié)束兩地分居,三十二歲那年,我從山西大學調(diào)往大同煤礦,開啟了我的又一段人生。
剛開始在大同煤礦文工團工作,我輕車熟路地干起了老本行,寫歌,寫音樂,寫歌詞,寫劇本,寫相聲,寫快板,寫群口詞,需要什么寫什么。1977年文工團撤銷,我回到局機關,很少再寫音樂作品。怎么說呢,音樂離不開平臺,一部音樂作品的完成,僅僅寫在紙上遠遠不夠,必須要在舞臺上立起來才行,要有人唱有人演才算是真正完成。從這個角度上說,文學寫作最不受限制,一支筆,一張紙,足矣。
于是,我心中那個寫小說的念頭又蠢蠢欲動起來,寫作的天平又從音樂向文學傾斜過來。
自1972年調(diào)入大同煤礦,一片全新的天地包裹了我,一群全然不同以往的人與事闖入了我的世界,讓我新鮮,讓我感動,時不時勾起我的寫作欲望。那些年,我經(jīng)常帶著文工團下礦演出,經(jīng)常下礦井“高產(chǎn)”,也常常被派到礦上“蹲點”。那些年,我身上裹一件礦上發(fā)的黑布面的老羊皮小皮襖,時常深一腳淺一腳地在井口、區(qū)隊以及山坡上臨時戶的小石片房之間行走。我看到過暴雨過后“臨時戶”的女人們怎樣嚎啕大哭著從倒塌的墻頭下往出刨抓可憐的衣物,我進過礦上那些一貧如洗家里只有兩只火藥箱子的“臨時戶”,我接觸過一個個拙言訥語的憨厚礦工,我見過那些物質(zhì)極度貧乏心里卻是一片晴朗的礦山女人……在走進煤礦七八年以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這一片天地有了割舍不掉的情,就像蘇芮那首《牽手》中所唱,“……愛著你的愛夢著你的夢/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路過你的路 苦過你的苦/快樂著你的快樂 追逐著你的追逐……”這一片天地里的人和事無時無刻不在感動著我,我想把這片山溝里人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愛恨情仇告訴給世人。那些關于煤礦的小說,比如《拉駱駝的女人》《新來的臨時戶》《土地,沉默不語》等等,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除了煤礦題材,那一時期,我還寫了不少農(nóng)村題材的中短篇小說。我從小生活在農(nóng)村,熟悉那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那里,有深深的大山;那里,溢滿河漕的大石頭日復一日訴說著盤古開天的荒寂。自然也少不了漫山漫坡的柴草綠植,溝坎坡梁上鋪陳著先人們墾出的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地塊。老天爺一年到頭不懈怠地在這片天地中涂抹著,麥子黃了,蕎麥白了,莜麥綠了,豆棵爆裂的時候,谷子、糜子、黍子也上了場。對一個寫作者來說,童年和少年時的感覺往往會不知不覺一點一滴地融進他的血液,并跟隨他一生。
那時,我和愛人每天都要寫到半夜兩三點,我在臥室的書桌上寫,她趴在廚房的小桌上寫,第二天清早七點還要按時起床上班。那時正年輕,精力旺盛,從沒覺得累,也不覺得苦,每天都精神抖擻地飽滿著激情與深情。
現(xiàn)在回想,我的這種堅持還與一位老作家有關。1977年,作家孫謙老師到大同煤礦體驗生活,臨走前,到我家吃了一頓莜面栲栳栳,還喝了點兒酒。那天他語重心長地力勸我們扎在煤礦,好好寫出點兒東西來。后來省里要調(diào)我們回太原,許多人都為我們慶幸,只有孫謙老師一人唱“反調(diào)”,他依然力主我們不要離開煤礦。后來他在給我們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寫的《序》中說:“我力勸張枚同和程琪寫小說或電影劇本,理由是,認識礦山不易,熟悉礦工更難,依靠采訪寫礦山,不可能寫出礦山的真面目,更不可能寫出有血有肉的礦工來……我鼓勵張枚同、程琪繼續(xù)走他們選擇好的路,他們確實這樣做了……”不能不說,孫謙老師的鼓勵和愛護對我確實觸動很大。
六
在寫小說的同時,我還寫了不少歌詞與歌曲??梢哉f,整個1980年代,是我創(chuàng)作最為旺盛的時期。歌詞《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就寫于那時。
說到我這個人,大概《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我為許多不熟悉的人所熟知,或是為許多原本熟悉卻又開始重新打量,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從《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這首歌詞開始的。
這首歌詞寫于1979年,當時我絕對沒有也不會想到日后它竟會“大紅大紫”。這些年每有媒體采訪,我總是說,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得益于時代。此話絕非敷衍,確是發(fā)自肺腑。親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有深切體驗,剛剛從十年浩劫中走出來,人人都覺得自己像是重新活過了一回,真的是感覺“天也新,地也新”,都渴望為這個時代做點兒什么。2008年中國文聯(lián)在授予《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改革30年流行金曲勛章”頒獎辭中曾這樣評價:“清新活潑的旋律,淳樸熾熱的情感,在歷史的特定時刻成為了一代人時代情懷的宣言,也是流行歌曲開拓時期的重要代表?!币苍S真的是“歪打正著”了,這首歌之所以為那么多人喜愛,大概就因為它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時代,記錄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所思所想所念吧?,F(xiàn)在想想,我之所以能寫出那樣的歌詞,也真的是因為彼時正年輕吧。年輕,自然而然會生發(fā)出強大的氣場。
近二十年,因為身體原因,在寫完《市委書記的遺孀》那部長篇小說之后,我不再寫文學作品,大多時間都在寫歌詞。
許多搞文學的人看不起寫歌詞,認為歌詞不過就是“順口溜”,進不了文學殿堂。我不這樣想,我從不鄙薄歌詞。對此,我倒是能理解。因為我既搞文學又搞音樂。我知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總是或者首先是想從歌詞里找文學。不得不說,這個前提本身就錯了,要知道在歌詞的字里行間蹦跳著的首先是音樂,其次才是文學。寫歌詞,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文學的語言、文學的思維、文學的手法寫出音樂來。要說歌詞難寫,難就難在這里。不懂得這一點,寫起來就摸不著門道?;?qū)懗晒讯鵁o味的大白話,或?qū)懗刹荒茏V曲入樂的詩。歌詞中是一定要有音樂元素的,而且這種音樂元素必須蘊于它的字里行間、節(jié)奏聲韻、結(jié)構(gòu)章法之中。
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從來都是相通的。從詞到曲,到小說,這中間其實沒有截然的劃分,更沒有溝壑縱橫。就像許多作家,除了小說,書與畫也是極好的。比如吾鄉(xiāng)作家王祥夫就曾說過,他就是以畫養(yǎng)其文,文章里有顏色線條;又以文養(yǎng)畫,揮毫便直入文人境界。
而我,之所以能把歌詞寫到這般境地,絕對與來自于音樂與文學的滋養(yǎng)分不開。
作曲家們都說,我的歌詞特別好譜曲。歌詞中有韻律,有節(jié)奏感,歌詞文本本身就提供了很強的音樂感。往往,讀幾遍我的歌詞,旋律便不知不覺地出來了。這不奇怪,也很自然,我本來就是學作曲的,大學五年的理論作曲專業(yè)自然不是用來“打醬油”的。
作家們則往往在我的歌詞中看到了更多的文學性,看到一些文學的表現(xiàn)手法。比如細節(jié)的捕捉、意境的運用、獨到的視角、語言的味道等等,而所有這一切,自然又與我多年的文學寫作有關。
這些年,有許多媒體采訪我,說我是歌詞、歌曲、小說三棲作家,想想,還算貼切吧。
所以,真要感謝上天對我的厚愛,讓我能夠游走于文學與音樂之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
張枚同: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發(fā)表歌詞與歌曲作品一千余首,有近百首作品獲全國音樂“金鐘獎”“五個一工程獎”和“烏金大獎”等多種獎項,其中由谷建芬作曲的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先后四次獲國家級大獎,并在法國、美國、日本出版和演唱,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亞太地區(qū)優(yōu)秀音樂教材。出版有歌詞集《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九十九支曲兒九十九道彎》及《張枚同詞作歌曲選》等。發(fā)表小說、報告文學等文學作品二百余萬字(與程琪合作),作品多次獲趙樹理文學獎、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山西省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金牌獎等各項大獎,小說《拉駱駝的女人》被翻譯介紹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