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忝列于老師的行列,最怕聽到的是諸如“某某同學因為學業(yè)成績自傷”“某某同學殺害父母”之類的消息。限于客觀條件,我很難弄清事情背后的真相,但有一點,我覺得無法回避:我們的某些教育方式,有時真的太硬!
教育有軟硬。硬教育是用言語或行動直接表達教育者意圖的教育,通常有表揚鼓勵、批評處罰等等手段;軟教育是暗示教育,即老師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間接告訴孩子:你應該如何為人處事。
不可否定,硬教育是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環(huán),它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學業(yè)提升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孩子就像瓦坯,老師必須通過教育將其“形狀”捏制好,否則,這瓦坯也可能成為廢品。而要捏制好瓦坯,必須有一定的規(guī)范。何況,青少年心智未健全,容易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有時這錯誤還可能很嚴重,此種時候,老師施以硬教育,該批評批評,該懲罰懲罰,也能起到當頭棒喝的作用。
然而,光有硬教育,孩子跟老師心理上容易產(chǎn)生隔閡,教育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這時候,軟教育也就有了廣闊的市場。
最近去外地一所學校做了個文學講座,我發(fā)現(xiàn)這所學校每個教室外的走廊上都栽滿了綠色植物,有三角梅、蘭草,也有小白菜、小辣椒。問陪同的老師,才知道這是學校大力提倡和鼓勵的,學生們參與的很踴躍。這就是軟教育的一種。鼓勵孩子們在走廊上種花草、蔬菜,至少有三種意義:一是生態(tài)教育,讓學生珍愛大自然的一切;二是生命教育,使學生看到植物成長的不容易;三是勞動教育,希望學生能夠明白勞動創(chuàng)造的辛苦與快樂。
為了配合講座,學校從網(wǎng)上買了些我的書,我正埋首在扉頁上簽名時,團委書記也拿了一本書給我,請我在簽上自己名字之后再寫上一個孩子的姓名。我后來才知道,這個學生非常熱愛文學,在校時就在作業(yè)本上寫長篇小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考上大學,母校的老師還依然牽掛她。我們不難設想,得到這本書之后,那個孩子的內(nèi)心會有怎樣的感激?
在我看來,軟教育的意義永遠不可估量。它和風細雨、潤物無聲,老師實施這樣的教育,孩子不會覺得你是在上課說教,而只是認為這樣很好、有意思。但人是理性的,待孩子回過神來,明白師者的苦心,他就會高高興興去配合。
人活在世上,都希望有面子。孩子出現(xiàn)品德或?qū)W業(yè)上的問題,老師當眾指出來,自然也不能說不是善意,但如果選擇委婉一些的方式,效果肯定更好。呵護孩子自尊,他們改起錯來就會變得格外痛快。一個人“情商”高不高,其實不是誰比誰的感情豐富,而是情商高的人更愿意或更擅長用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解決問題。孔子是公認的古代教育家,我們讀《論語》,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對學生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有明確要求,比如他希望學生勤奮、忠誠、善良、包容,期待學生在學習上舉一反三、懂得一個知識點與另一個知識點的聯(lián)系。但孔子同時是柔軟的。馬廄起火,他說的一句話是“傷人乎”?問學生各有什么理想,無論說的合不合他口味,他都予以包容。跟隨這樣的老師學習,你會不成長嗎?你會不快樂嗎?
教育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者,不是希臘神廟里的石頭雕像,真正的老師應該兼具長者的理性和朋友的溫婉。當教育愿意放軟自己的身段,才可能長久占據(jù)孩子的心靈。
劉志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