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彥,楊 駿,袁愛紅,皮亞彬,吳 月,張紅艷,孫 冰
(1.安徽省亳州市中醫(yī)院,安徽 亳州236800;2.安徽省中醫(yī)院,安徽 合肥230031)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中國康復專家對LDH的治療達成共識,認為LDH患者僅10%~20%需手術治療,大多數均可采用保守治療,如健康教育、運動療法、牽引、物理因子治療、口服對乙酰氨基酚及非甾體抗炎藥、硬膜外注射、手術治療及術后康復等,但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禁忌證,使用藥物治療還會產生不良反應[1]。針灸治療LDH簡單、方便,火療是本科室特色療法之一,以穴位貼敷和中醫(yī)定性透藥為主,結合了熱療和中藥經皮吸收的雙重特點,因無痛苦容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觀察火療結合針灸對氣滯血瘀型LDH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亳州市中醫(yī)院治療的60例氣滯血瘀型LDH患者,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9.42±13.35)歲;平均病程2.00(1.00,6.25)個月。觀察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59.85±13.28)歲;平均病程4.00(1.75,9.25)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LDH的診斷標準診斷,辨證屬氣滯血瘀[2];年齡18~80歲;患者或家屬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嚴重馬尾神經受壓、腰椎管狹窄,出現(xiàn)馬尾神經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心、肝、脾、肺、腎等重大疾病者;妊娠期女性;腰椎腫瘤和/或結核患者。
1.4 剔除標準 治療過程中自行退出者,或因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不適合繼續(xù)治療者;治療過程中采用對研究結果有影響的其他治療方法者。
2.1 對照組 給予針灸治療。針刺主穴選用突出椎間盤部位及上下1個節(jié)段椎的夾脊穴、腎俞、膈俞,太陽經疼痛加秩邊、委中,少陽經疼痛加風市、陽陵泉。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采用75%酒精棉球消毒相應穴位,選用0.30 mm×50 mm華佗牌針灸針(蘇械注準20162270970)針刺夾脊穴,針尖向脊柱方向斜刺25~40 mm,至針刺局部感覺發(fā)脹為宜;取0.30 mm×40 mm針灸針直刺腎俞、膈俞,進針深度為13~25 mm;取0.30 mm×75 mm針灸針直刺秩邊,使針感向下傳至足底;余穴取0.30 mm×40 mm針灸針針刺。上述穴位針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同時,以夾脊穴為中心,放一個10 cm×20 cm的灸盒,內置兩段5~6 cm長的艾條(北京國醫(yī)研藥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灸30 min。每日1次,6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火療治療?;鸠煵僮鞣椒?火療由兩部分組成,即院內制劑火療1號方和酒精?;鸠?號方組成:延胡索50 g,澤蘭、懷牛膝、川芎各30 g,當歸、土鱉蟲、骨碎補、杜仲、川續(xù)斷片、伸筋草、透骨草各20 g。上述藥材混合后,用粉碎機(CW-300,山東臨清藥物機械廠)粉碎,再用其自帶的120目篩子過濾,將細粉末分裝成16 g/袋備用。使用時先將30 cm×15 cm的白紗布浸濕,再將粉末平鋪于一半的紗布上,體積為15 cm×12 cm×2 cm,然后將未涂藥的另一半對折,將藥物完全覆蓋,用噴霧狀水液均勻涂撒紗布,備用。治療時,在紗布上均勻噴涂酒精并點燃,待到藥物溫熱后吹滅。將溫熱一面的紗布以病變處的夾脊穴為中心,平鋪于患者的腰部,在另一面再均勻噴涂酒精、點燃,等到患者自覺有熱不能耐受時滅火,蓋上被子。待到患者感覺不熱時,掀開被子,均勻噴涂酒精、點燃,重復上述過程,共治療1.5 h。每日1次,6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
3.1 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定。無痛為0分;輕微疼痛,能忍受,為1~3分;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為4~6分;有強烈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和睡眠,為7~10分。②腰椎功能:治療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分)評估,對患者下腰痛、感覺障礙、運動障礙、步態(tài)、直腿抬高試驗進行評分,分值為0~29分,總分越低表明腰椎功能越差[3]。③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OA改善率及臨床癥狀評估臨床療效[4],改善率=(治療后JOA評分―治療前JOA評分)/(29-治療前JOA評分)×100%。臨床控制: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正常工作,改善率≥75%;顯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基本恢復正常工作,50%≤改善率<75%;有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減輕,直腿抬高試驗可疑陽性,部分恢復工作,但停藥后復發(fā),25%≤改善率<50%;無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體征無改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檢驗;單項有序分類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VAS評分治療前后的差值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M(P 25,P 75)]
(2)腰椎JO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腰椎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腰椎JOA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腰椎JOA評分治療前后的差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比較(分,±s)
表2 兩組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 治療前后評分差值觀察組 30 10.33±3.70 23.75±4.38△▲ 15.86±3.71#對照組 30 10.54±4.50 20.62±4.27△ 14.38±4.39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336,P=0.02<0.05)。見表3。
表3 兩組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4)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治療期間,少數患者出現(xiàn)暈針,經對癥處理后立即消失,其余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LDH以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為主要癥狀,其中,L4~5、L5~S1發(fā)病率較高[5]。目前認為,機械性壓迫學說、自身免疫反應學說、化學性神經根炎學說是LDH疼痛發(fā)生機制的主流學說,三者共同作用導致腰腿痛的發(fā)生[6]。LDH屬于中醫(yī)“腰痛”“腰腿痛”“痹證”范疇。中醫(yī)認為,該病病因為腎氣虧虛,風、寒、濕邪侵襲腰部,痹阻筋脈,使氣血瘀滯,經絡不通,不通則痛,屬于本虛標實之證。全國名老中醫(yī)楊駿教授認為氣滯血瘀與腎虛是LDH的基本病機[5]。
針刺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針刺通過抑制中樞系統(tǒng)小膠質細胞的激活、促進內源性阿片肽釋放、抑制局部致痛因子的產生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7-8]。針刺腎俞補益肝腎、疏通經絡,針刺膈俞活血化瘀,針刺突出椎間盤部位及上下1個節(jié)段的夾脊穴可調節(jié)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氣血,調動全身陽氣,疏通經絡。汪海濤[9]研究顯示,針刺夾脊穴能提高LDH患者血漿β-內啡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對鎮(zhèn)痛有較好的即時及遠期療效。秩邊健腰腿、利下焦,委中強健腰背、祛除外邪,兩者配合可疏通足太陽膀胱經。風市祛風通絡,陽陵泉屬筋之府,具有強筋作用,兩者配合可疏通足少陽膽經。局部配合艾灸,借助艾灸的溫熱效應,有溫經通絡、消腫止痛之功。
火療法是熏蒸法、熱敷法、酒搓法、火燒法與現(xiàn)代透皮吸收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法,在治療過程中既可以發(fā)揮酒精的溫熱效應,又可以發(fā)揮藥物的治療作用。張恒[10]認為火療實為火龍療法,是灸法與現(xiàn)代醫(yī)學透皮吸收技術相結合的綜合療法,適用于氣血經脈痹阻類疾病。院內制劑火療1號方中,當歸、澤蘭、懷牛膝、川芎養(yǎng)血和血行氣,土鱉蟲、骨碎補、杜仲、川續(xù)斷片補益肝腎,伸筋草、透骨草疏通經絡,延胡索行氣止痛,諸藥通過皮膚滲透吸收發(fā)揮活血、行氣、補腎、通經絡的作用。孫艷怡等[11]采用火療結合針灸治療血瘀證LDH,徐星星等[12]采用火療結合推拿治療氣滯血瘀型LDH,均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火療聯(lián)合針灸療法治療氣滯血瘀型LDH,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狀況、下腰痛功能障礙,療效顯著?;鸠熢诒究剖覒枚嗄?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療效確切,尤其適用于害怕針刺、拒絕服用中藥的患者,適宜在基層推廣。黃月娟等[13]認為,目前對于火療的研究,臨床報道多,實驗研究少,涉及機制研究少見,本研究也存在樣本量小、隨訪數據不足等問題,將在后續(xù)的研究中進一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