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志,王玉紅,朱衛(wèi)東,孫曉靜,郭凌川
肺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早期篩查和診斷至關重要。有文獻報道血液中腫瘤相關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 TAA)自身抗體檢測對早期肺癌有良好的診斷效能[1]。國內外有研究證實多種TAA與肺癌相關,且腫瘤患者血清TAA水平與健康人群存在明顯差異,可用于肺癌患者的早期篩查和臨床診斷[2-4]。本文采用7種TAA自身抗體(p53、PGP9.5、SOX2、GAGE7、GBU4-5、MAGEA1、CAGE),檢測血液中7種自身抗體的含量,探討其對非小細胞肺癌診斷的價值和意義,旨在提高臨床與病理醫(yī)師的認識水平。
1.1 材料收集2019年8~12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病理科行肺癌自身抗體檢測,并有活檢或手術病理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本443例。其中男性170例,女性273例;腺癌410例,鱗癌18例,其他類型15例。另隨機選擇同期體檢健康的人群405例作為對照組。
1.2 主要儀器與試劑Multiskan MK3型酶標儀(Thermo公司),ELISA檢測試劑盒(上海優(yōu)選生物公司),離心機,加樣器,恒溫箱等。
1.3 方法采集所有患者靜脈血5 mL(促凝管),登記編號,離心機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設置標準品孔和樣本孔,用酶標儀在450 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OD值)。采用ELISA法檢測7種自身抗體濃度,以標準品濃度作橫坐標,對應OD值作縱坐標,繪制出標準品線性回歸曲線,按曲線方程計算各樣本濃度值。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因血清抗體水平呈偏態(tài)分布,故用中位數(shù)M(p25,p75)法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Mann-WhitneyU檢驗。通過繪制ROC曲線分析抗體單項及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效能??贵w陽性率對比及臨床病理特征分析采用χ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7種自身抗體的檢測水平非小細胞肺癌組與對照組均采用中位數(shù)法M(p25,p75)表示每個抗體的分布情況。兩組間相比,除PGP9.5抗體(P=0.154)無差異外,非小細胞肺癌組p53(P<0.001)、SOX2(P=0.049)、GAGE7(P=0.040)、GBU4-5(P=0.005)、MAGEA1(P=0.025)、CAGE(P=0.036)血清含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圖1)。
2.2 7種自身抗體的陽性率非小細胞肺癌組7種自身抗體的檢測陽性率為0.9%~22.35%,對照組陽性率為0~4.20%。每種抗體的cut off值參照檢測試劑盒的診斷標準:p53<13.1 U/mL、PGP9.5<11.1 U/mL、SOX2<10.3 U/mL、GAGE7<14.4 U/mL、GBU4-5<7.0 U/mL、MAGEA1<11.9 U/mL、CAGE<7.2 U/mL,大于或等于參考值即為陽性。本組結果顯示非小細胞肺癌組p53陽性率最高(22.35%),PGP9.5陽性率最低(0.90%),其余陽性率為2.48%~13.54%。與對照組相比,非小細胞肺癌組p53、SOX2、GAGE7、GBU4-5、MAGEA1、CAGE均有較高的陽性率(P<0.001),PGP9.5無差異(P>0.05)。將7種自身抗體聯(lián)合檢測(任一種抗體陽性即視為陽性)分析,非小細胞肺癌組的陽性率為56.66%,對照組的陽性率為6.42%,兩者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01,圖2)。
2.3 7種自身抗體的診斷效能評價本組以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為判斷金標準,將病理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作為疾病發(fā)生組,將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繪制每個抗體的ROC曲線及聯(lián)合檢測的ROC曲線,分析7種自身抗體的診斷效能。進一步分析各個抗體及聯(lián)合檢測的曲線下面積(AUC),每種抗體作為單一因素時,PGP9.5無診斷效能(P>0.05),其他指標雖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敏感性、特異性參差不齊,診斷效能不高。聯(lián)合檢測敏感性達56.66%、特異性為93.58%,AUC為0.751,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P<0.001,表2,圖3)。
2.4 聯(lián)合檢測7種自身抗體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本組分析非小細胞肺癌組7種自身抗體聯(lián)合檢測與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結果顯示:患者性別(P>0.05)、年齡(P>0.05)、腫瘤大小(P>0.05)、病理分型(P>0.05)、淋巴結轉移(P>0.05)、TNM分期(P>0.05)以及ALK(P>0.05)與7種自身抗體聯(lián)合檢測無關;而PD-L1(P<0.05)表達與7種自身抗體聯(lián)合檢測有關(表3)。
圖1 7種自身抗體的檢測濃度分布:A.p53;B.PGP9.5;C.SOX2;D.GAGE7;E.GBU4-5;F.MAGEA1;G.CAGE
表3 聯(lián)合檢測7種自身抗體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圖2 7種自身抗體的陽性率
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在多種致癌因素和多基因影響下經(jīng)過多個步驟形成的。目前,臨床廣泛采用的診斷手段多為X線、CT、MRI等影像檢查或纖維支氣管鏡及肺穿刺等病理診斷方法。近年血清生物學標志物的檢測越來越受到關注,其價格低廉、樣本獲取容易,且檢測結果具有鑒別診斷價值[5-6]。TAA自身抗體是惡性腫瘤細胞在發(fā)展過程中激活細胞和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抗腫瘤細胞抗原的自身抗體,釋放入血,在血清中穩(wěn)定存在。本組7種自身抗體有大量基礎研究報道,并已應用于臨床,其檢測準確、迅速,結果可靠。
本實驗回顧性分析848例標本,非小細胞肺癌組7種自身抗體中有6項指標檢測水平高于對照組,僅PGP9.5除外。本組結果提示7種自身抗體聯(lián)合檢測能有效鑒別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與健康人群,與國內外相關報道基本一致[7-8]。
文獻報道[9-10]7種自身抗體中p53在腫瘤組中的陽性率最高,其屬于抑癌基因,在多種腫瘤中存在異常表達和突變。有研究發(fā)現(xiàn),p53在肺癌患者中有突變和表達異常[11],蔡學琴等[12]報道肺癌患者血清及胸水中p53抗體水平高于對照組,這可能是導致肺癌患者p53升高的原因之一。PGP9.5抗體在肺癌組和對照組的陽性率均較低,說明該抗體在人群中呈低表達,故無法區(qū)分腫瘤患者與非腫瘤患者。應用聯(lián)合檢測非小細胞肺癌組的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進一步提示聯(lián)合檢測能有效鑒別腫瘤人群與健康人群。
一種腫瘤生物學標志物或一種實驗方法能否有效用于腫瘤的篩查、診斷與鑒別診斷,其診斷效能的評價必不可少[13]。應用ROC曲線分析自身抗體的敏感性、特異性,評價其診斷效能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本組ROC曲線繪制結果表明,單個應用每種自身抗體,其敏感性、特異性參差不齊,應用價值不高。本組聯(lián)合檢測可明顯提升其AUC至0.751,且聯(lián)合檢測敏感性56.66%、特異性93.58%,提示聯(lián)合檢測具有更高的診斷效能。
本組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檢測7種自身抗體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陽性率與患者年齡、性別、腫瘤大小、病理類型、淋巴結轉移等臨床病理特征均無關;與PD-L1的表達有顯著相關性。ALK和PD-L1是肺癌免疫組化檢測的常用指標,若發(fā)生ALK基因重排(EML4-ALK),可促使肺癌發(fā)生和進展[14-15],文獻報道ALK陽性占非小細胞肺癌的5%~7%[16],本組為1.93%(8/414)??诉蛱婺?Crizotinib)是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有效的靶向藥物,本組未發(fā)現(xiàn)7種自身抗體聯(lián)合檢測的陽性率與ALK陽性率有相關性。PD-L1是近年分子靶向治療的新熱點[17],有研究顯示PD-1/PD-L1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的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有相關性[18]。本組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檢測7種自身抗體的陽性率與PD-L1的表達差異有顯著性,PD-L1陽性者的自身抗體陽性率更高。臨床實驗表明PD-1/PD-L1的表達可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19],本實驗結果提示肺癌自身抗體的表達水平與PD-L1有相關性,但能否為PD-1/PD-L1抑制劑的用藥作為參考,還需要進一步試驗證實。
綜上所述,聯(lián)合檢測7種自身抗體有助于臨床醫(yī)師對肺癌高危人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但該方法仍為重要輔助手段之一,臨床、病理醫(yī)師還需結合患者的臨床特點、影像學特征、病理活檢等多種手段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