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凱旋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本文主要從服飾變化的角度出發(fā),來分析唐朝服飾文化。從隋朝發(fā)展到唐朝,中國古代服裝款式也步入鼎盛狀態(tài),經(jīng)濟增長、民間手工業(yè)的發(fā)展、與外來往的頻繁等等都使服裝業(yè)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繁榮盛況,尤其表現(xiàn)在服裝的色彩、圖案等方面。在永泰公主墓東壁畫中,繪了一名梳著高髻、肩披紅帛、露胸的女子,她上面穿著一件黃色細袖短衫,腰間別著一個紅色腰帶,下身穿著一件綠色長裙,拖曳在地上的長裙宛如一片水花,美麗非常。這無不凸顯出唐朝女性的優(yōu)美造型,也令觀賞者對“粉胸半掩疑暗雪”等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
服飾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品,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完善,因此用服飾的變化來分析朝代文化,可以側(cè)面反映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另外,服飾是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文化特點及精神面貌,而不同時代的服飾又有著不同的風尚。
在唐朝,胡服并沒有被準確地定義,除了國內(nèi)的鮮卑、吐蕃等民族服飾外,中亞等國外服飾也被囊括在胡服范圍內(nèi)。胡服較為廣泛地出現(xiàn)在唐朝的早中晚三期的圖像和壁畫中,其中最為出名的是當時官員身穿的翻領胡服。從諸如《步輦圖》之類的唐朝初期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唐朝初期的官員大多仍沿襲隋朝舊例,身穿圓領過膝襕衫,腳穿黑皮靴,頭戴向腦后翻折的頭巾。
幞頭的出現(xiàn)對之后朝代的服裝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后來取代了男子平時戴的冠帽和巾子,在唐宋明時期流傳出的畫像中,經(jīng)常能看到幞頭的影子。通過觀察男子佩戴的幞頭樣式,甚至能夠知曉其所處的大概的時代背景和身份地位。
在幞頭出現(xiàn)初期,它是用軟布頭巾包制而成的。后來,隨著人們對美觀實用度的要求越來越苛刻,便在幞頭的額部插入一片木片用來定型。在唐朝中后期,為了更好地塑型而方便穿脫,官員們在幞頭腳上又插入各種造型的鐵絲或大小各異的木片。到晚唐時,社會秩序開始變得混亂不堪,為了行動便捷,官員們又在幞頭當中縫入襯紙或者軟銅片,使得幞頭更加的實用方便。
唐朝的女性經(jīng)常會身穿襦裙,而襦裙也經(jīng)歷了很多種演變過程。在唐朝之初,襦裙的樣式和造型直接繼承了尚存有北朝氣息的隋朝服飾,因此初唐女性的著裝均是飄逸、纖細而靈動的穿衣風格。直至唐朝中后期,人們一改之前對飄逸、纖細、靈動的服飾風格的喜愛,而轉(zhuǎn)變?yōu)閷ε泽w型豐滿圓潤的愛慕。所以襦裙也受到大眾審美的影響發(fā)生了演變,裙褶越來越多,從而為軀體提供更寬闊的空間,裙腰的位置也得到提高,由原來的腰部改到了腋下部位。
從永泰公主墓壁畫《九人宮女圖》中不難看出,其畫中的女性所穿的內(nèi)裙甚至都難以遮掩住胸脯,再結(jié)合對現(xiàn)在考古挖掘出的古墓壁畫和隨葬陶俑的研究可以得知,在唐朝,“慢束羅裙半遮胸”的現(xiàn)象是真實存在的。
唐朝的裙子的種類繁多,在唐詩和描述唐朝的歷史和小說中有諸多相關記載,例如石榴裙、珍珠裙、白鳥裙、翡翠裙等等各種裙類描述數(shù)不勝數(shù),而石榴裙更是其中之最。服飾的另一大演變便發(fā)生于唐朝的冠服制度,唐朝官員和皇家成員在出席大婚、服喪、祭祀、參拜等場合時身上所穿的禮服便是冠服,在封建社會里,冠服制度即象征權(quán)力等級,其受儒家階級倫理思想的影響頗多。
唐朝女性服飾雍容華貴,裝飾物也繁雜富麗。唐朝服裝有三大特點:披帛袒領大袖襦裙裝、女扮男裝、穿胡服。襦裙裝一般是上衣為短襦或者衫,下身穿長裙,佩戴披帛,加半臂。唐朝女子的襦裙裝具有一定的特色,女子一般是短襦,長裙的裙腰在腋下處,用綢帶系住。女著男裝主要是因為唐朝女性思想比較開放。根據(jù)《新唐書》中記載,唐中宗時期,后宮佳麗戴胡帽,穿著男性的服飾和靴子。由此可見,唐朝時期女子穿男性的服裝是合情合理的,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制度下,也體現(xiàn)出唐朝的思想開放。唐朝時期經(jīng)濟發(fā)達,“絲綢之路”的興起也使得唐朝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之間有著許多的商旅往來,因此唐朝服飾也深受西北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影響[1]。
唐朝女性裝束的前領口可以開很低。當時唐人對外交往頻繁,胡風盛行,因此思想比較開放。短襦的領口具有多種樣式,如方形、圓形、雞心形等,尤其到了盛唐時期,更是以袒胸裝領口為風尚。襦裝服飾的配飾一般有半臂和披帛,半臂與現(xiàn)在的短衫相似,披帛是由帳子演變而來的,于雙臂披下,有一種飄帶的感覺,具有一定的美感。唐宋女性衣裝,從畫作到實物,絕不保守,但是“慢束羅裙半裸胸”并非常人就能裝扮。在唐朝,開胸衫只對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開放,永泰公主能夠半裸胸,而歌女只有在取悅統(tǒng)治階級官員時才被允許半裸胸,民間女子是禁止半裸胸的[2]。
襦裙服:漢族女子經(jīng)常穿著襦裙服,襦裙服就是一種上身著短襦、下身著長裙的樣式。經(jīng)歷盛世洗禮后,唐朝女子襦裙裝已被充分完善,加上半臂,身佩披帛,其襦裙裝被稱為唐朝乃至中國服飾史上最耀眼的存在。至此,唐女的襦、褙等上衣遍布于每個階層。杜甫“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當”,白居易“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歐陽炯“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中不難得出,唐朝女子穿著襦、衫已經(jīng)是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并且她們對于紅色系最為喜愛,再以“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繡作為裝飾,外觀更是驚世絕倫。
半臂:其又名曰“半袖”,它是由魏晉的上襦演變而來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特點為袖長及肘、身長及腰,經(jīng)常罩在衫襦外面。中國隋唐時期的半臂也有很多種樣式,例如翻領、套頭、對襟或者直接無領樣式。其先是流行于隋朝宮廷內(nèi)的內(nèi)官、女史,到了唐朝初期則流傳更廣,不只是穿著不限男女,而且還被選入宮廷常服系列,在民間也得到普及,其原因可能與初唐時期服飾大多為窄型相關。在唐朝永泰公主墓壁畫中,便有一位儀仗隊中的宮女,梳著螺鬢,一件半臂罩在衣裙外。
褙子:又名綽子。這是根據(jù)半臂和中單改造而來的一種上衣,它將半臂的袖子和下襟加長,開始于唐朝,流行于宋元明時期,在明朝還演變出現(xiàn)披風。褙子是男女都可穿著的,各個階級的婦女都會穿褙子,而且可以將其當做常服、常禮服來穿,而男性往往不會把褙子露在外面,而將其作為便服或襯于禮服內(nèi)。根據(jù)使用方式、地點、時間的改變,褙子的形式也會隨之進行改變。宋朝的褙子是長袖、長身、腋下開胯,也就是衣服前襟和后襟不會縫合在一起,但是在它的背后與腋下會綴有帶子。
女式大袖衫:女式大袖衫是唐朝女服的代表之一,“大袖衫”原本指的是寬衣大袖的式樣,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男性所穿的寬松袖衫,可謂玉樹風流、瀟灑倜儻。到了南朝,從統(tǒng)治階級官員到民間百姓都喜歡穿大袖衫,其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而本文所談論的大袖衫特指唐朝女子的特寬大袖禮服,它相比于平時的寬袖外衣還要寬大,可披可系于常服中衣外,極為飄逸大氣,這也散發(fā)出唐朝時期恢弘、繁華的文化氣息,反映出唐朝獨特開放的審美特點。女式大袖衫也正是如今女性夢寐以求的“超寬超大的仙女衣”的靈感原型。據(jù)說,女式大袖衫的興起受胡服的寬窄的影響很大。唐朝的國家實力強盛、對外貿(mào)易頻繁,胡服隨之流入了中原,然而如果對胡服不加以限制,就有在文化滲透的過程中迷失自我的可能。即使是像大唐這樣的實力強大且極具文化自信的國家,仍然有人擔心無底線地跟隨胡風可能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在大和二年五月丁亥日,唐文宗一道圣旨降下,宣告從即日起,只要到了召對之日,便禁止人們插著釵梳出門,更不能穿短窄袖衫上街。
談到女式大袖衫,唐朝畫家周昉的名作《簪花仕女圖》當仁不讓,這幅畫描述了六位貴族婦女,她們身著光鮮亮麗的大袖衫,濃妝淡抹,身穿低胸長裙,好不窈窕,六人的風采被作家周昉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對紗衣透體和肌膚的描寫更是體現(xiàn)出了畫家對于勾線和顏色的掌握的高超技術,生動具象地描繪出了一幅仕女們神態(tài)輕松地戲犬、漫步、賞花、捻蝶的悠閑愜意畫面。作者對六人臉上的妝容描摹得則更加細致入微,峨眉暈染,一抹腮紅,且六人的妝容打扮皆不相同,用六種畫法分別表現(xiàn)出六人的不同形態(tài),突出周昉作畫技藝的高深[3]。
在遠古時期,原始社會就開始進行服飾規(guī)范,然而因為年代久遠無法得到具體的文字考證或記敘。根據(jù)出土的陶器或洞穴內(nèi)的圖畫猜測,原始氏族社會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定規(guī)模的祭祀著裝習俗[4]。
關于唐朝服飾的規(guī)范由來雖然無從考證,但可以推測其由來于祭祀?yún)葺^為合理?!墩f文解字》也載:“禮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睆闹心軌蚺袛喑銮叭苏J為“禮”和鬼神祭奠脫不開干系,而服飾正是倫理觀念在禮俗活動中的重要載體,結(jié)合時代的需求進而生出了很多規(guī)范,禮俗活動服飾規(guī)范發(fā)展到唐朝也已十分精細,婚嫁和喪葬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服飾規(guī)范。
作為嘉禮類型的喜慶活動之一——婚嫁,從《唐會要》記載的“睿宗太極元年,左思郎唐紹上表曰:‘士庶親迎之禮,備諸六禮’”可以看出唐朝時期漢族婚禮以《周禮》內(nèi)已經(jīng)成型的婚嫁禮儀作為基礎,并經(jīng)過納采、納吉、納征、請期、迎親、婦見禮六道程序,完成整個婚嫁流程。女方在納采、納吉時均不必出面,當進入到納征時才需要女方親自出面,在此期間需要女方正式確認婚姻締結(jié),并且在此之后女主必須“戴纓”以表明自己心有所屬,歸入男方家庭。
古代喪服分為五類,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分類依據(jù)是和死者的親密關系。在《禮記》當中“上殺、下殺、旁殺”的描述也幫助我們區(qū)分了不同親屬所穿的不同喪服規(guī)格。
唐朝社會文化環(huán)境開放,服裝設計思路中充滿著外來文化,也使得唐朝服飾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成了不斷自我創(chuàng)新的文化基礎。衣帽裝扮和著裝禮儀隨著社會要求和職業(yè)要求不斷變化著,當然在這之中也有一定的人文色彩。唐朝服飾發(fā)生了諸多演變,直至呈現(xiàn)出越來越規(guī)范的體系,我們應當從中吸取豐厚的歷史經(jīng)驗和深厚的文化蘊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我們將深遠悠久的服裝歷史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