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強
(山西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
近年來,在國民經濟的帶動下,建筑行業(yè)快速發(fā)展,城市中在建工程的數量快速增長。現代建筑工程施工中會應用大量混凝土材料,該種材料具有造價成本低、施工質量好、應用技術簡單等眾多優(yōu)勢,但材料本身特性也會引發(fā)建筑結構的一些缺陷。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能有效減少混凝土材料缺陷為建筑工程帶來的影響,有助于提高房屋建造質量。
混凝土材料本身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混凝土材料中的水泥成分會在遇水后發(fā)生水化熱反應,釋放大量熱能的同時混凝土體積達到最大值。完成澆筑施工的混凝土結構表面熱能會在硬化的過程中快速消散,但大型混凝土結構內部熱能由于缺少通道散出,內外溫度產生差異,整體結構收縮時間出現差異,表面結構在拉應力的約束下產生裂縫。為減少溫度裂縫的出現,可通過設置后澆帶的方式將大型混凝土結構劃分若干區(qū)塊,加快混凝土內部熱量的消散,為不同區(qū)塊混凝土提供一定自由收縮的空間,提高不同的區(qū)塊混凝土結構對溫度的適應度,減少內外混凝土硬化收縮的時間差。我國對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結構的養(yǎng)護時間有明確要求,通常實在完成澆筑作業(yè)12h 后開始養(yǎng)護作業(yè),整體養(yǎng)護時間通常為21~28d,施工單位可根據施工環(huán)境、氣候因素、材料性質等對養(yǎng)護時間進行調整,但最低不能少于21d,以保證混凝土完全硬化。
建筑出現沉降差的原因較多,如建筑結構形式不均勻、地基基礎較弱、承受荷載不均等,地基基礎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發(fā)生不均勻沉降,進而導致建筑工程出現垂直裂縫[1]。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在特殊位置中設置后澆帶,將整個混凝土砌塊結構進行分割,允許每部分結構自由收縮沉降,待到各部門結構穩(wěn)定后,再通過后澆帶技術將各部分進行連接,既能保障結構的整體性,又能有效規(guī)避混凝土砌塊的不均勻沉降問題,避免出現沉降裂縫。
現代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廣泛應用混凝土材料,該材料具有造價成本低、工程性好、材料來源渠道廣等多重優(yōu)勢,但是混凝土結構在施工過程中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而發(fā)生物理結構的變化,進而出現混凝土裂縫,不僅會影響建筑物的美觀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物的耐久性、防滲透性、承載能力等,影響建筑安全。每個建筑工程都是由多個子工程共同構成的,建造周期長,施工難度大,為平衡整體結構和子工程之間的協(xié)調性,可在允許的情況通過設置后澆帶的方式開展各子工程的混凝土施工作業(yè),既能保證各項子工程的施工質量,也能有效減小整體結構受到的應力作用,避免出現各類結構裂縫,提高建筑工程整體的美觀度和安全性。
后澆帶的設置位置通常處于建筑整體結構中受力較小位置,如梁、板結構的變形位置或中間位置。除選擇合適位置外,還應控制后澆帶寬度,當前建筑工程施工中預留的后澆帶寬度都在700~1000mm 范圍內,常見的后澆帶規(guī)格多為800mm、1000mm、1200mm 三種,根據不同結構選擇合適的后澆帶寬度。若施工中需要下移后澆帶墊層,則應對控制面板標高進行相應調整,為后續(xù)后澆帶施工前清理底部雜物提供方便。另外,底板后澆帶施工過程中,將整個后澆帶底部進行全面覆蓋和抹平處理,同時配合混凝土澆筑施工,確保底板厚度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要求。
當前建筑工程中設置的后澆帶主要包含沉降式和伸縮式[2]。應結合后澆帶種類的不同采用不同鋼筋設置方式,其中伸縮式后澆帶中鋼筋應處于斷開狀態(tài),避免鋼筋對后澆帶兩側混凝土結構的伸縮造成約束;沉降式后澆帶中鋼筋則應保持貫通狀態(tài)。設計后澆帶中鋼筋數量時,應結合后澆帶兩側沉降變形差異情況科學調整鋼筋數量,保證能對兩側結構進行有效連接,在設置鋼筋過程中應注意做好密封處理,避免污水、雜物等進后澆帶結構中,影響后澆帶的施工質量。
在后澆帶中進行二次混凝土澆筑作業(yè)時,必須嚴格控制后澆帶施工中的材料質量,保持后澆帶混凝土材料的強度與兩側混凝土結構的強度一致,同時向混凝土砂漿中添加適量膨脹劑,有效對抗后澆帶混凝土結構的收縮,避免對原有結構的穩(wěn)定性造成影響[3]。當前后澆帶施工中通常使用補償混凝土建造法,正式開展?jié)仓鳂I(yè)前,應對后澆帶作業(yè)環(huán)境進行徹底清理,使用高壓水槍重洗作業(yè)面,保證表面無浮漿、雜物、灰塵等,同時清理積水殘留,保證施工質量。若在澆筑施工前發(fā)現后澆帶中設置的鋼筋已經出現銹跡,應做好全面的除銹工作,并立即進行混凝土澆筑作業(yè),防止鋼筋二次腐蝕。完成后澆帶澆筑施工后,進行充分振搗作業(yè),保證后澆帶的施工質量,同時確保新舊混凝土之間能有效連結。按照混凝土的養(yǎng)護標準對后澆帶進行充分養(yǎng)護,嚴禁在未達到設計強度的后澆帶上堆放建筑材料,避免降低后澆帶工程質量。
底板后澆帶對防水性能的要求較高,選擇的混凝土材料除應在強度上與兩側混凝土結構保持一致,還應向混凝土中添加適當膨脹劑和防水劑,利用補償收縮混凝土提高底板后澆帶的防水能力。底板后澆帶施工過程中不需要對原有鋼筋進行切割處理,而是需要根據工程建設需要在后澆帶兩側增設鋼筋,同時配合致密鋼絲網阻擋混凝土。另外,為提高后澆帶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可在正式澆筑施工前鋪設防水卷材和設置擋水墻,既能有效規(guī)避地下水的入侵,也能避免工程廢水進入后澆帶中,影響后澆帶施工質量。
為保證后澆帶施工過程中墊層塊的穩(wěn)定性,可從墻體后澆帶兩側鋼筋橡膠墊部位安裝密封保護層,且在控制后澆帶澆筑尺寸時對保護層大小進行相應調整[4]。后澆帶模板的施工中使用的側膜材料為雙層鋼絲網,澆筑施工中若混凝土未達到設計強度前,嚴禁拆除側模。直到后澆帶混凝土強度等級達到設計強度等級的75%以上后,按照從上到下的模板拆除順序進行拆除。
建筑物主體結構主要由樓體和裙房共同構成,施工設計時應注意提高樓體和裙房的一體性。設置的后澆帶應位于樓體和裙房的連接位置,待大部分結構完成沉降后,再利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將樓體和裙房進行連接[5]。若建筑工程采用拼裝式施工方案,在嚴格遵守施工規(guī)范的同時,也應考慮不同建筑結構在受力特點上的區(qū)別,考慮不同建筑結構的沉降情況,科學設計后澆帶的位置,才能最大化發(fā)揮后澆帶的應用價值。通常高層建筑裙房會使用交叉梁基礎,在整體結構中需要承受較大壓力,技術人員可通過合理規(guī)劃不同結構的施工時間,先進行樓體施工,再進行裙房施工,以加強兩部分結構施工的銜接性,提高施工效率。
后澆帶施工也屬混凝土澆筑施工的一種,混凝土結構質量會受到施工環(huán)境、天氣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若未能重視后澆帶施工質量,可能造成后澆帶和原有結構連接質量不佳、后澆帶混凝土結構裂縫等情況。因此,在后澆帶施工中,也應對施工條件進行嚴格控制,保證作業(yè)面中無雜物、積水殘留,根據工程建設需要的,提前進行止水處理,最大限度減少外界因素對后澆帶施工的影響。
完成后澆帶澆筑作業(yè)后,應立即對施工縱向拼縫進行打磨和檢查,對澆筑施工中存在的不足立即進行修補,提高后澆帶施工質量[6]。完成后澆帶施工后應加大現場監(jiān)管力度,做好成品保護工作,設置擋水裝置,避免工程廢水和雜物進入后澆帶中。在對后澆帶工程進行驗收時,必須同時保留文字和圖像資料,保證隱蔽部位的驗收質量,提高建筑工程整體施工質量。
鋼筋材料能對混凝土結構進行有效的約束,嚴格控制后澆帶中鋼筋材料的間距,對提高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來說具有重要意義[7]。設計人員應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科學布置一定數量的鋼筋材料,合理控制鋼筋材料的間距,在澆筑施工和振搗作業(yè)中注意避開鋼筋所在位置,避免鋼筋材料發(fā)生位移。
綜上所述,現代建筑工程中大量使用混凝土材料,由于混凝土材料自身特性,在工程施工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缺陷,如溫度裂縫、沉降差、伸縮縫等,科學應用后澆帶技術,能有效規(guī)避建筑結構裂縫的出現,提高建筑工程的美觀度和安全性。施工人員應認識到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應用價值,在后澆帶施工中重點關注各項施工要點,才能最大化發(fā)揮后澆帶的優(yōu)勢,建造質量可靠的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