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qū)W成,熊朝暉,趙本隆,徐 明,魏洋洋,沈駿超,潘金生,董玉茹
輸尿管結石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隨著體外沖擊波碎石術(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輸尿管鏡碎石術(ureteroscope lithotripsy,URL)和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的應用,輸尿管結石的治療有了巨大進步,可做到微創(chuàng)清石并有效保護同側腎臟功能。但對于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治療方案的選擇仍然存在爭議[1,2]。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ureterectomy,RLUL)提供了一種有效選擇,其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3],清石率(stone free rate,SFR)最高[4],尤其對于合并嚴重感染的患者,可以作為最佳選擇。本研究通過比較兩種術式的療效及相關指標,旨在為臨床診治和患者選取術式提供依據(jù)。
1.1 對象 選取武警安徽總隊醫(yī)院2017-10至2019-12收治的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122例,隨機分為研究組62例和對照組60例。所有患者病史、臨床表現(xiàn)及泌尿系彩超、腹部X線片、泌尿系CT、IVU等檢查結果均符合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診斷標準[5]。納入標準:(1)年齡≤80歲,輸尿管結石病史超過1個月,合并中、重度積水;(2)輸尿管結石長徑≥1.5 cm, 單發(fā),結石位于第 4 腰椎橫突水平以上;(3)既往有ESWL或URL病史。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及心臟病和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等疾?。?2)治療依從性差,無法完成隨訪;(3)存在其他手術禁忌證。研究組男38例,女24例;年齡22~75歲,平均(48.18±5.09)歲;結石直徑1.5~2.8 cm。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0~72歲,平均(47.36±4.82)歲;結石直徑1.6~2.6 cm。兩組性別、年齡、結石直徑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武警安徽總隊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研究組 全身麻醉,術前留置尿管。取健側臥位,常規(guī)三孔法建立后腹腔。清理腹膜外脂肪,打開腎周筋膜,分離出腎后間隙,在腰大肌、腎下極與腹膜之間的三角區(qū)域內(nèi)游離出輸尿管(圖1A)。找到結石所在位置,在結石上方用無損傷抓鉗夾住輸尿管,以防結石上移腎臟。有觸石感時,在結石上端根據(jù)結石大小切開合適長度, 將結石取出。沿Trocar置入吸引器套管作為置管的支撐(圖1B),F(xiàn)6 雙 J 管沿斑馬導絲置入,4-0 可吸收線縫合輸尿管切口,取出結石,徹底止血,留置引流管,縫合皮膚切口。術后3 d復查KUB平片或泌尿系CT,術后引流量持續(xù)3 d少于10 ml時拔除引流管及導尿管,留置雙J管4~6周。
1.2.2 對照組 全身麻醉,膀胱截石位,經(jīng)尿道逆行留置輸尿管導管及導尿管,改俯臥位,腰腹墊高,建立人工腎積水,選取患側腎中上盞后組盞作為穿刺點,B超引導下穿刺目標盞穹隆部,穿刺針芯見尿液滴出后證實穿刺成功,留置斑馬導絲。F8至F18筋膜擴張器逐級擴張,留置F18 剝皮鞘,建立皮腎通道,置入F8.5 Wolf輸尿管鏡,尋及腎盂輸尿管連接部,進鏡至輸尿管上段結石處,使用鈥激光或氣壓彈道碎石,擊碎結石后留置F5 雙J管及腎造瘺管。術后5 d行腎造瘺管造影檢查,集合系統(tǒng)通暢,無明顯殘余結石,拔除腎造瘺管及導尿管,留置雙J管4~6周。
圖1 術中切開取石及置管過程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Ⅰ期清石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中出血量計算方法:將引流液混勻,抽取5 ml用血紅蛋白檢測儀檢測血紅蛋白濃度,出血量(ml)=引流液中血紅蛋白濃度(g/L)×引流液的量(L)/術前血紅蛋白濃度×1000。Ⅰ期清石率(SFR)評價標準:術后復查KUB片或CT平掃(針對陰性結石或平片未能清晰顯示者),以影像學檢查提示結石排凈或殘石≤2 mm定義為清石成功。SFR(%)=A/(A+B)100%,A為術后影像學提示結石排凈或殘石≤2 mm的例數(shù),B為術后影像學提示殘石>2 mm的例數(shù)。(2)術后3個月復查B超或泌尿系CT,擴張腎盂減小程度≥1.0 cm表示腎積水緩解。
2.1 相關指標對比 研究組62例均順利完成手術,無中轉(zhuǎn)開放病例。對照組56例完成手術,其余4例,2例因穿刺為膿尿,2例因術中出血行分期手術。研究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天數(shù)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研究組62例Ⅰ期清石率(%)(100.00%)高于對照組(8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并發(fā)癥 研究組1例術中發(fā)生結石上移,使用輸尿管軟鏡結合套石網(wǎng)籃取出;2例手術后出現(xiàn)漏尿。研究組術中、術后未發(fā)生明顯出血、感染等并發(fā)癥。對照組4例術后出現(xiàn)明顯出血,其中3例非手術治療成功,1例行介入栓塞后治愈;5例術后出現(xiàn)尿源性膿毒血癥,加強抗感染后治愈。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83%) 低于對照組(1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
2.3 隨訪情況 3個月后復查泌尿系彩超或CT,研究組腎積水消失34例,明顯改善(擴張腎盂減小程度≥1.0 cm)28例;對照組腎積水消失31例,明顯改善(擴張腎盂減小程度≥1.0 cm)24例(圖2)。
表1 兩組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n;%)
圖2 觀察組患者術前、術后泌尿系CT冠狀位影像 A.術前;B.術后
近年來,輸尿管結石的治療得到了飛速發(fā)展,但目前常用的手術方式都有相應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對于較小的嵌頓性結石,URL具有微創(chuàng)、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的優(yōu)勢[6],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URL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7],結石位置高和結石嵌頓是造成并發(fā)癥的常見原因[8]。軟鏡價格昂貴、易損壞、碎石效率低等缺點,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9,10]。如何處理體積大、嵌頓性的輸尿管上段結石仍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目前,臨床對于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多采用 PCNL 和 RPUL 治療,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對合并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的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RPUL更為安全、有效[11,12],但RLUL的手術過程比較復雜[13]。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清石率(100.00%)高于對照組(83.33%),且留置雙J管和清除結石在一次手術過程中同時完成的,證明RPUL簡單易行,效果確切。對于RLUL術中操作我們有幾點體會:(1)尋找輸尿管需要一定的經(jīng)驗和技巧,在腰大肌、腎臟下極、腹膜之間的三角區(qū)往往能較快游離出輸尿管,但遇到滲出明顯、組織黏連嚴重的患者,輸尿管的位置會加深,既往有后腹腔手術史及過度肥胖的患者,尋找輸尿管則相對困難,需要按照解剖層次耐心地游離;(2)取石后留置雙J管應使用吸引器套管作為支撐,沿輸尿管切口順行插入斑馬導絲至膀胱,沿導絲置入雙J管,退出導絲,再逆行將雙J管末端送入腎盂。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RLUL主要的并發(fā)癥是結石上移和漏尿[14]。術中為避免輸尿管結石上移至腎臟,游離輸尿管擴張部位時應仔細進行。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1例術中發(fā)生結石上移,使用輸尿管軟鏡結合套石網(wǎng)籃取出;2例術后出現(xiàn)漏尿,其中1例患有糖尿病,經(jīng)留置尿管及腎周引流管 2 周后治愈,1例術后復查發(fā)現(xiàn)雙J管下移,重新調(diào)整雙J管位置后治愈。說明術中留置雙J管在位是預防術后漏尿的關鍵。研究組術后未發(fā)生明顯出血、感染等并發(fā)癥。對照組4例術后出現(xiàn)明顯出血,其中3例非手術治療成功,1例行介入栓塞后治愈;5例術后出現(xiàn)尿源性膿毒血癥,加強抗感染后治愈。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83%) 低于對照組(15.00%),進一步證明RLUL安全有效,術后并發(fā)癥少。
RLUL對腎盂壓力的影響很小,而且通過對輸尿管切口引流腎積水可起到迅速減壓的作用,因此與PCNL相比,RLUL是一種安全的減壓手術[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PCNL因為術中腎盂壓力不好控制,術后UTI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RLUL,所以對于合并UTI的病例,采用RLUL是處理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的最佳選擇。
綜上,我們認為RLUL是治療體積較大的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安全、有效的選擇。在提供最高SFR的同時,RLUL適用于結石復雜或解剖異常的患者,所以說RLUL是此類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