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男,劉立申,王利兵,趙志遠,宋 昭,羅 娜,賈 華
(1.河北省地震局紅山基準地震臺,河北 邢臺 054000;2.河北省地震局邯鄲中心地震臺,河北 邯鄲 056002)
作為地球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最復雜、動力學過程最活躍的區(qū)域之一,核幔邊界及其附近結(jié)構(gòu)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1]。下地幔底部和外核頂部之間約100~200 km的范圍稱為核幔過渡帶。對于臺站記錄,當震中距達到105°左右時,地震波開始進入此區(qū)域,即核幔界面的“影區(qū)”,也稱第二影區(qū)。此時,地震波較發(fā)育,震相較多,主要是由復雜的地球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速度層分布所決定。震中距介于105°~128°左右時,記錄到較清晰的震相,通常是 PP、SKS、PS 和 SS。Pdif震相在仿真SK和763等中長周期和長周期儀器上,記錄一個或數(shù)個完整的周期[2]。該文主要分析地震波在進入第二影區(qū)時各震相的特征變化,以便精確測定地震參數(shù),用于資料分析及速度層結(jié)構(gòu)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資料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
(1) 所用數(shù)據(jù)臺站的基本概況。
文中選用的地震波形數(shù)據(jù)均來自國家測震臺站,各臺觀測環(huán)境背景噪聲小,觀測儀器動態(tài)范圍大,分辨率高,記錄頻帶寬,覆蓋傳統(tǒng)地震計的短周期、中長周期和長周期頻帶。從記錄的原始數(shù)據(jù)中可用各種仿真濾波器獲得傳統(tǒng)地動計的仿真數(shù)據(jù),得到地動的真實信息,數(shù)據(jù)可信度高。選用數(shù)據(jù)臺站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 地震數(shù)據(jù)的選取條件。
表1 研究選用臺站的基本概況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selected stations in this study
一是臺網(wǎng)中單臺震中距介于第二影區(qū)前后;二是在短周期、中長周期記錄圖上可清晰識別各震相,得出PHASE結(jié)果,做出各震相走時曲線圖。如第2頁圖1為2010年9月4日新西蘭南島東海岸遠海MS7.1地震各單臺的震中距,跨度為87°~124°。選取10個滿足條件的地震,地震目錄如表2所示,所用數(shù)據(jù)的臺站及震例分布如圖2所示。
圖1 新西蘭南島東海岸遠海MS7.1地震各單臺震中距跨度 Fig.1 The MS 7.1 earthquake off the east coast of New Zealand
表2 研究選用的地震目錄Table 2 Earthquake catalogs selected in this study
圖2 臺站及震例震中分布圖Fig.2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and epicenter of earthquake cases
對于單臺,震中距不同的地震震相各有特點,特別是震相較多較復雜的第二影區(qū),在震相識別時存在將相鄰震相混淆的可能,會導致錯誤的分析。對于全國臺網(wǎng),同一個地震,單臺的震中距各不相同,但各臺記錄到的震相基本一致。臺站的波形記錄可按震相到時順序排列(見圖3,選取部分臺站、部分震相)。當臺網(wǎng)記錄中各單臺震中距橫跨第二影區(qū)時,可針對橫跨影區(qū)即核幔過渡層各震相的傳播和變化規(guī)律進行分析。
圖3 2008年4月12日麥夸里島地區(qū)MS7.1地震震中距跨度(84°~115°)Fig.3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span (84°~115°) of the Macquarie island earthquake with MS 7.1 on April 12, 2008
地震波形數(shù)據(jù)使用MSDP臺網(wǎng)版拾取震相,仿真短周期wwssnsp拾取遠震初動P、PKP,仿真長周期SK拾取初動Pdif及后續(xù)S、PP、SS等震相。
進入核幔過渡帶之前的P波震相表現(xiàn)為地震波形記錄上的初至震相,一般周期在4~6 s[3],振幅較大。隨著震中距的增大,P波周期也增大。在105°左右時,開始進入核幔過渡帶,發(fā)生衍射現(xiàn)象。由于衍射,其能量消耗較快,在地震波形記錄中表現(xiàn)出振幅越來越小直至淹沒在地脈動中。P波與Pdif波震相未表現(xiàn)出明顯的分界,在震中距達到105°左右之后,短周期記錄上P波衰減加速。如第3頁圖4a的仿真wwssnsp 300 s,選用數(shù)據(jù)的臺站有QZH、XSA、GZH、NJ2、GUL、DL2、HNS、LYN、KMI、XLT、TNC、YCH、LZH、CAD、GTA、LSA、AXX、WMQ、HTA、KSH。此時,長周期記錄衍射波Pdif震相特征越來越清楚。如圖4b的仿真SK 300 s ,選用數(shù)據(jù)的臺站有QZH、XSA、GZH、NJ2、GUL、DL2、HNS、LYN、KMI、XLT、TNC、YCH、LZH、CAD、GTA、LSA、AXX、WMQ、HTA、KSH,直至最后一條地幔穿透波消失。
進入核幔過渡帶后,由于大部分能量穿透核幔過渡層進入外核,少量能量沿著核幔過渡層衍射傳播。凡記錄到的衍射波Pdif波形孤立波動,波數(shù)小于3,初始很弱,有一定的水平向初動振幅。隨后很快趨于平靜,或中斷幾十秒至幾分鐘(依震中距而定),未看出有明顯尾波。衍射波Pdif不同于PKP等震相的另一個標志是周期較大,初至周期和波列中最大振幅的周期相差很小(1)趙永.遠震分析與震相解釋[R],2013.,在中長周期儀(SK、763)上可記錄到Pdif,表現(xiàn)為一個弱而周期相當長(10~20 s)的震動,約早于PP波震相4 min以上。如圖5的仿真SK 1 200 s,使用數(shù)據(jù)的臺站有CLI、BJT、HNS、MCG、MCH、WHN。
圖4 2008年9月29日克馬德克群島MS7.2地震震中距跨度(95°~120°)Fig.4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span (95°~120°) of the Kmadek Islands earthquake with MS 7.2 on September 29, 2008
圖5 2014年4月18日墨西哥格雷羅海岸近海MS7.6地震震中距跨度(91°~125°)Fig.5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span of the MS 7.6 earthquake off the coast of Guerrero, Mexico on April 18, 2014 (91°~125°)
PP波是在地表反射一次的縱波,在70°以后逐漸發(fā)育。在進入核幔過渡層之前是P波后第二個出現(xiàn)的振幅較大震相,進入核幔過渡層后其振幅明顯超過Pdif波,變?yōu)榈谝粋€振幅較大的震相。如圖6所示,原始波形1 200 s,使用數(shù)據(jù)的臺站:MDJ、BNX、NZN、CLI、BJT 、HNS。
圖6 2014年4月18日墨西哥格雷羅海岸近海MS7.6地震震中距跨度(91°~125°)Fig.6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span of the MS 7.6 earthquake off the coast of Guerrero, Mexico on April 18, 2014 (91°~125°)
S波震相在進入核幔過渡帶之前都清晰可辨(暫不考慮深震),周期、振幅較P波發(fā)育;開始進入核幔過渡帶后,S波速度越來越慢,振幅也越來越小。如第4頁圖7a所示,仿真SK 1 200 s,使用數(shù)據(jù)的臺站有 HNS、LZH、GTA、CAD、AXX、WMQ。HNS臺在震中距為93°時,能正常記錄到S波震相。理論上,S波震相記錄可持續(xù)到震中距105°。圖7a方框顯示的LZH臺震中距為99°,CAD臺為101°,GTA臺為103°,已記錄不到S波震相;震中距分別為107°、114°的AXX臺、WMQ臺(箭頭所指)卻記錄到S波震相,印證核幔過渡帶的不均勻性。當S波穿透核幔過渡帶到達液態(tài)的外核后,觀測不到S波(見圖7b)。
PS波是由縱波P經(jīng)過地表反射轉(zhuǎn)換為橫波的震相,SS波是在地表反射一次的橫波。在105°~128°時,S波迅速衰減,PS波比較發(fā)育,振幅較大,在地震波形記錄的水平分向上可清晰地識別。之后,振幅最大的是SS波震相,如第4頁圖8的仿真SK 2 400 s ,使用數(shù)據(jù)的臺站有 CAD、LIZ、LSA。
對大量實際地震波形記錄進行處理(文中列舉出部分結(jié)果),得出地震震相走時曲線圖,只體現(xiàn)出部分變化特征比較明顯的震相。
圖7 2008年9月29日克馬德克群島MS7.2地震震中距跨度(82°~120°)Fig.7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span (82°~120°) of the Kmadek Islands earthquake with MS 7.2 on September 29, 2008
理論上,當震中距在105°時,記錄到地幔折射波與核幔分界面相切的P波、S波,是地幔折射波的最后一條射線。此后,地幔折射波消失,出現(xiàn)衍射波(Pdif)、地核穿透波等。
圖8 2010年9月4日新西蘭南島東海岸遠海MS7.1地震震中距跨度(87°~124°)Fig.8 The epicentral span (87°~124°) of the MS 7.1 earthquake off the east coast of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on September 4, 2010
實際記錄的波形是在震中距增大到105°左右時,地震波進入核幔過渡帶這一復雜的低速層中,地震波能量衰減加快,在波形記錄中表現(xiàn)出周期變大,振幅越來越小直至淹沒在地脈動中;P波與Pdif波震相未表現(xiàn)出明顯的分界,S波震相也未出現(xiàn)斷崖式消失,而是隨著震中距的增大還會出現(xiàn),這也間接印證這一低速層的不均勻性;反射波PP、PS、SS在遠震記錄中常有,隨著震中距增大逐漸發(fā)育,周期振幅變大表現(xiàn)得越來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