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騰,李元會,張珊珊,趙 凡,李媛蓉
(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西藏 拉薩 8250032)
牡丹花是中國特有的名貴花卉,擁有著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色艷、芳香濃郁,象征著富貴吉祥,被冠之“花中之王”的美譽[1]。經過千余年的培育和發(fā)展,我國研究學者根據栽培地區(qū)和野生原種的不同,將中國牡丹劃分為中原、西北、江南和西南四個主要牡丹品種群[2]。其中,紫斑牡丹品種群(即西北牡丹品種群)因花瓣內基部有明顯的深色紫斑得名,是中國牡丹中的第二大品種群,僅次于中原牡丹品種群[3],其廣泛分布于甘肅、青海、陜西南部以及四川北部,紫斑牡丹的栽培中心為甘肅中南部的蘭州、臨夏、臨洮和定西等地區(qū)[4]。該品種群主要特點:目前品種已超過300種,具有廣泛的生態(tài)適應性,成年紫斑牡丹的莖高可達2 m,葉片互生,葉為二回或三回羽狀復葉,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花單生,位于枝頭頂端,直徑8~15 cm,花梗較短,花瓣內基部有明顯的墨紫色或紫紅色大斑點,花瓣邊緣不規(guī)則,未成熟時頂端花瓣包裹心皮;成熟時果實呈長橢圓形,種子褐色;紫斑牡丹的藥用價值可與中原牡丹品種“鳳丹”相提并論,素有“東鳳丹西紫斑”的美稱[5]。
在高原地區(qū)的西藏自治區(qū)林芝市米林縣境內一直生長著少量的大黃花牡丹,其作為西藏野生牡丹品種,適應不良生境能力較強,花有極高的欣賞價值,根皮可以被作為藏藥入藥。但是大黃花牡丹在當地長期遭受過度采挖,再加上其自身繁殖能力差,分布范為較小[6],這種野生牡丹資源正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為加強對地方品種的保護,滿足西藏觀賞及藥用牡丹資源的需要,在拉薩引進耐寒耐旱的紫斑牡丹尤為重要。
紫斑牡丹喜光亦耐半陰,有耐寒、耐旱、耐堿、耐瘠薄,生長旺盛,病蟲害少等特性,可在海拔800~3000 m以上、年降雨300~800 mm的寒冷、干旱、貧瘠的環(huán)境中生長良好[7]。拉薩地處西藏高原中部,拉薩河流經河谷平原在南郊注入雅魯藏布江,太陽輻射強,空氣稀薄,海拔3650 m,全年日照時間在3000 h以上,歷史最高氣溫29.6℃,最低氣溫零下16.5℃,年平均氣溫7.4℃,晝夜溫差較大,雨季降水集中在6~9月份,年降水量為200~510 mm,年無霜期100~120天,氣溫偏低,冬春寒冷干燥,適宜紫斑牡丹的引種栽培。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滿足人們觀賞各種不同花色牡丹的需求,西藏擬建立紫斑牡丹花卉繁殖基地,發(fā)展紫斑牡丹花卉產業(yè)。西藏農牧科學院蔬菜所于2009年起陸續(xù)引進不同紫斑牡丹品種來進行栽培試驗,歷經10余年已建成紫斑牡丹觀賞園,園區(qū)內露地栽培的紫斑牡丹生長良好,能正常開花結實,并能安全越冬,已經可以適應拉薩高原氣候環(huán)境。
由于拉薩地處高原地區(qū),海拔較高,夏季炎熱干燥,冬春季節(jié)寒冷且氧氣含量較低,而秋季濕潤多雨,氧氣含量充足,移栽后有利于根系恢復,第二年恢復生長較快,開花早,故秋季(9~10月)是紫斑牡丹引種移栽的好時節(jié)[8]。紫斑牡丹短途運輸過程中,根據灌木叢大小、根系分布及株穴大小,采用裸根苗挖掘,保證根系能夠完全舒展的情況下,將紫斑牡丹與土壤接觸部分小心切割成平滑切面,在傷口處涂抹消毒粉。紫斑牡丹長途運輸過程中,用透氣袋包裹根系帶土球并纏繞麻繩,保證根部與土球結構完整性;途中適當灑水,保持根系活力;紫斑牡丹枝條適當修剪后收攏起來,避免運輸途中水分蒸發(fā)及機械損傷,引種移栽過程要迅速,縮短運輸時間,從而提高牡丹紫斑成活率[9]。
株穴要提前挖好,以便紫斑牡丹裸根苗到達后,立即移栽入土。株穴要比裸根苗直徑大20 cm左右,以便苗木根系的舒展扎根、生長及穴土的回填,將苗木種好后用營養(yǎng)土回填,壓實后適當澆水施肥。拉薩日照強烈,晝夜溫差較大[10],而紫斑牡丹喜光亦耐半陰,原產地環(huán)境溫差較小,為使其適應拉薩的生境,先將其栽培于溫室大棚中緩慢過渡。長時間的光照會影響牡丹的生長及開花周期,因此在大棚上方搭建遮陽網,保證紫斑牡丹的正常生長發(fā)育。為保證紫斑牡丹枝條生長健壯、觀賞性強、減輕大小年開花的現象,根據苗木的大小,在裸根苗移栽后確定樹木主枝干,適當選留萌蘗枝加以彌補,防止枝條間營養(yǎng)競爭。每年冬季要修理紫斑牡丹枝條,特別是徒長枝、弱枝及病蟲枝條,將修剪的枝條運出園區(qū)統(tǒng)一處理,同時通過園藝手段拉、撐枝條,保證枝條健壯及樹形結構完整,增強園藝觀賞性。
紫斑牡丹有耐旱、耐貧瘠的特性,但是土壤中水分含量太少,營養(yǎng)物質缺乏仍會影響紫斑牡丹的正常生長,使其不能開花結實,因此要加強水肥管理。拉薩春冬季節(jié)降水稀少,蒸發(fā)量大,氣候寒冷干旱,適當澆水緩解土壤干旱情況;當春季來臨之時,拉薩光照充足,空氣濕度和土壤含水量都較低,甚至發(fā)生春旱;夏季拉薩炎熱干燥,紫斑牡丹的花瓣、葉片容易灼傷,影響花芽分化、葉片生長及花朵的觀賞品質,此時可適當多澆水;雨季降水集中在6~9月份,在這個階段盡量少澆水或不澆水,防止土壤積水而爛根。特別是入冬前澆水防止凍水至關重要,在枝條萌動至開花前適當多澆水,保證枝條正常生長,延長開花周期;開花期后適當澆水,保證紫斑牡丹正常生長發(fā)育及完成生命活動。
在早春花芽萌動期施林素鈉二氫鉀復合肥,促進紫斑牡丹開花及延長開花周期,在花期結束后施速效肥促進花芽分化,入冬前施經過發(fā)酵的腐熟堆肥及有機肥料,改良土壤的同時也為來年紫斑牡丹的枝條萌芽及花芽萌動創(chuàng)造條件[11]。
為使牡丹能夠在拉薩扎根生存,枝繁葉茂,需要加強深耕除草工作。在紫斑牡丹種植1年后,需要對土壤進行深耕熟化,對牡丹周邊土壤進行擴穴、分行聚攏及整園土壤的深翻工作,擴大根系的生長分布范圍,削弱地上部分雜草生長,確保土壤的疏松透氣,保證紫斑牡丹的正常生命活動。特別是在氣候干旱、降雨稀少的時節(jié),水分大量蒸發(fā),土壤及空氣中的水含量較少,很容易造成土壤的鹽堿化以及干裂板結,對根系的生長不利,此時應該至少每3周對土壤進行深耕1次。紫斑牡丹耐旱但不耐澇,在降水集中的6~9月份,應適當增加翻土次數,防止土壤粘度增加及根系周圍大量積水,使土壤中微生物更加活躍。在澆水或施肥后細耕,提高土壤的孔隙度,水肥更容易滲透土壤直達根系底部,提高水肥吸收效率,有利于保持土壤濕度及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雨季過后雜草生長茂盛,要及時人工除雜草,盡量不用有毒有害的化學除草劑等,以免影響紫斑牡丹的正常生長。
紫斑牡丹一般采用種子或分株繁殖的方式。
在拉薩紫斑牡丹種子從9月上旬~10月上旬陸續(xù)成熟,將采收的種子用清水洗凈后放置于干燥的室內晾干。當年采收的種子如需當年播種,需要用清水提前泡發(fā),促進種皮膨脹脫落以及種芽萌發(fā),如果來年春季播種,應放在濕沙土中或置于陰涼處貯藏。播種的時期應在當年秋季或來年春季,播種密度為每5~8 cm播種1粒種子,播種后及時覆土3~5 cm,適當灑水,促進種子進一步萌發(fā)。
分株繁殖較為簡單方便,選擇樹勢健壯、健康無病蟲害的紫斑牡丹花叢,沿樹冠外圍方向挖掘,將生長3~5年的成年紫斑牡丹花叢沿著易分離的方向分3~4株,確保根系正常舒展,切口盡量平滑,并用滅菌靈溶液浸泡處理,以防切口處病菌感染;晾干后可浸泡生根粉,促進新老根系生長,提高存活率。拉薩秋季陽光直射,水分蒸發(fā)量大,栽植前提前挖坑松土并覆地膜,土穴深度為10~15 cm,栽植間距為80 cm×80 cm,分層壓土回填后適當澆水,根部覆土高于周邊5~8 cm,防止積水現象的發(fā)生,初步移栽的分株苗先放置于溫室大棚中,待適應1年后再以移栽露地栽培[8]。
拉薩海拔高,紫外線較強,病蟲害較少,特別是冬春季節(jié),高寒缺氧的高原環(huán)境消滅了大多數病蟲及幼卵。但是在夏季,如果持續(xù)多天的高溫,加上降水量少,陽光直射會造成紫斑牡丹葉片灼燒嚴重翻卷,導致葉片原本的綠色變黃,同時也影響牡丹花瓣的長勢及形態(tài),出現畸形花瓣,影響整體的觀賞性。因此應在高溫天氣來臨之際提前澆水,及時補充葉片蒸發(fā)的水分,同時高空覆蓋遮陽網以確保紫斑牡丹的生長發(fā)育不受影響。
紫斑牡丹產業(yè)作為一個新興的花卉產業(yè),在拉薩及西藏的推廣發(fā)展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由于西藏高原氣候及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在拉薩夏季高溫多雨,冬春寒冷干燥,高海拔、強紫外線輻射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內地許多優(yōu)質花卉無法在拉薩正常生長。經過多方考察及調研,發(fā)現了紫斑牡丹這種耐寒、耐旱、耐瘠薄的優(yōu)質花卉,并將其引進拉薩進行露地栽培,經過多年發(fā)展,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下一步工作就是將紫斑牡丹在拉薩進行推廣應用。紫斑牡丹作為小型灌木,不僅可以栽植于公園綠地,還可以布置在家中,改善空氣環(huán)境質量,發(fā)揮其觀賞價值;同時可以作為一種藏藥材入藥,發(fā)揮其獨有的藥用價值;同時紫斑牡丹在拉薩適應性強,種植簡單,病蟲害少,易于操作,可促進就業(yè),帶動周邊區(qū)縣的公司、企業(yè)及農民共同種植,共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