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特約評論員 張旭東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化等人類面臨的史無前例的危機之際,全世界都期待中美能夠再次緊密合作,避免所謂“新冷戰(zhàn)”式的大國競爭,妥善管控分歧與矛盾,引領全世界共同迎接一個值得期待的春天。
2021 年是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50 周年。半個世紀前,在冷戰(zhàn)的陰霾之下,中美兩國突破了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不同所造成的障礙,雙方的合作之手跨越了太平洋緊緊握在一起。半個世紀后,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化等人類面臨的史無前例的危機之際,全世界都期待中美能夠再次緊密合作,避免所謂“新冷戰(zhàn)”式的大國競爭,妥善管控分歧與矛盾,引領全世界共同迎接一個值得期待的春天。
在特朗普政府即將下臺之際,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提前解密了一份題為《美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qū)的戰(zhàn)略框架》的文件。這份由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于2017 年末制定,2018 年初正式被批準的戰(zhàn)略文件,將矛頭直指中國,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堅定推進同中國的大國戰(zhàn)略競爭,試圖在印太地區(qū)全方位孤立和打壓中國的目標。
美國最繁忙的海港洛杉磯港
然而,事實證明,強行推動中美經濟“脫鉤”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許多國家都對中美戰(zhàn)略競爭加劇可能帶來的后果愈發(fā)擔憂。歐亞集團在預測2021 年全球十大風險時,將中美緊張關系加劇列在第五位。美國內部及美國的盟友和伙伴,也有很多反對聲音。
2020 年12 月末,美國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學院教授哈爾. 布蘭茲和美國企業(yè)研究所研究員扎克. 庫珀在《外交政策》網站上撰文指出,對美國決策者來說,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如果中國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全球威脅,為何美國想要建立對抗中國崛起的反華聯盟會如此艱難?這兩位學者認為,美國的對外戰(zhàn)略與全球的現實嚴重脫節(jié),源于兩個根本性的誤解:其一,美國對于中美競爭的很多看法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上,即認定這是一場純粹的兩極之爭,是冷戰(zhàn)時期東西方對峙的重演;其二,美國的一些愿望,如蓬佩奧所主張的建立“民主國家新聯盟”,往往反映了一個錯誤信念,即為了對抗中國,世界上會出現一個單一聯盟。
作為美國盟友的法國,也公開唱起了“反調”。2021年2 月4 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組織的一場線上討論上表示,雖然歐盟與美國因為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而立場更為接近,但歐盟不應與美國聯手對抗中國。他認為,“各方聯手對抗中國的狀況是最有可能引發(fā)沖突的場景。在我看來,這會起到反作用”。
在亞洲,美國的戰(zhàn)略同樣受到質疑,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戰(zhàn)略”的重要抓手—美日印澳四國安全對話頻遭詬病。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馬凱碩,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發(fā)表的題為《為什么建立新反華聯盟的企圖會失???》的文章中指出:亞州的大博弈不在于軍事,而在于經濟。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的不同經濟利益和歷史形成的弱點,將使發(fā)展“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理由越來越站不住腳,亞洲的未來將用“RCEP”(區(qū)域全面伙伴關系協定)這四個字母—而不是“QUAD”—來書寫。
尷尬的是,一向以“自由民主燈塔”自居、頻繁在政治體制方面指責中國的美國,竟然出現了國會山遭暴徒襲擊這樣令國際社會震驚的一幕。美國外交學會會長理查德. 哈斯不得不帶著一絲自嘲地說,“我們需要有點自知之明。美國遠不像許多美國人認為的那樣獨一無二,包括在涉及民主倒退的威脅時也是如此,業(yè)已發(fā)生的一切應該消除美國例外論的觀念”。
在這種情況下,新一屆美國政府應當秉持怎樣的方針來處理中美關系?歷史或許會給人們更多啟迪。1972 年,當美國總統尼克松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時,他對中國領導人說,“我們知道你深信自己的原則,而我們也深信自己的原則。我們不要求你們妥協自己的原則,正如你們也不應要求我們妥協自己的原則一樣”。一旁的基辛格博士補充道:“如果把采用美國的治國原則作為兩國關系在其他所有領域取得進展的核心條件,那么僵局將不可避免?!焙茱@然,這些話語時至今日仍然應該成為中美關系發(fā)展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令人遺憾的是,特朗普政府眼中只有他國造成的威脅,而無視自身給美國社會造成的嚴重撕裂。在破壞中美互信的基礎上,特朗普政府實在做得太過、走得太遠。以中美人文教育交流為例,似乎美國回到了那個令人毛骨悚然的“麥卡錫主義”時代。美國政府傾向于把所有在美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都懷疑為間諜,嚴重干擾兩國科研機構和大學之間的正常學術交流,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者被冠以經不起推敲的罪名而被捕。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的統計,2019-2020 年美國接受中國留學生的人數同比僅增加0.8%,遠不及2017-2018 年度的3.6% 和2018-2019 年度1.7% 的增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分別呼吁,“不要把外國留學生視為間諜”,“移民對美國而言就像氧氣般不可或缺”。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科技政策專家卡羅琳. 瓦格納認為,美國政府的決策者們借用金融行業(yè)的馬賽克理論,將其套用于在美中國留學生、訪客和移民身上。他們擔心,每一位來訪者都會為某項知識貢獻一片“瓦片”,而這些碎片信息一旦在中國重新組合起來,便會構建出復雜的馬賽克圖像,為中方提供深刻的科技見解和能力。然而,馬賽克理論對科學技術的理解是錯誤的,因為后者與金融有很大的不同。在金融領域,1 美元一次只能出現在一個地方,但科學研究通過開放式交流能夠實現共享和倍增。秘密掌握的知識很快就會變得陳舊過時,不會分享的研究人員并不受歡迎,真正創(chuàng)造價值的是交流和重組。
中方非常清楚美方的這種心理,然而繼續(xù)冷戰(zhàn)式的大國競爭,將使中美關系進一步下滑至十分危險的境地,兩國應該盡最大努力尋求改善雙邊關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2021 年1 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我們知道,美方一些人對中國快速發(fā)展心存焦慮,但最可持續(xù)的領先是不斷提升自我,而不是阻擋別國的發(fā)展”。“當前,中美關系已經來到新的十字路口,也有望打開新的希望之窗。希望美國新政府重拾理性,重開對話,兩國關系重回正軌,重啟合作”。
歐亞集團在預測2021 年全球十大風險時,將中美緊張關系加劇列在第五位
《日本時報》網站2021 年1 月15 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提出的問題很耐人尋味。在題為《美國能再次成為世界領導者嗎?》的文章中,作者寫道,對拜登政府而言,有兩個重要的教訓值得關注:第一,好處不可能兼得。美國不能既放棄全球領導的責任,又拒絕讓其他國家取代自己的位置。第二,過去4 年來的中美沖突不只是美國與中國脫鉤,也是其與全球化脫鉤。
對于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如何處理對華關系,國際社會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期待。2 月初,拜登發(fā)表了任內首次外交政策演講。在提到中國時,他將中國視為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但同時,拜登稱“美國也隨時準備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下與北京合作”。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專訪時,拜登稱,“我不會以特朗普的方式行事。我們將專注于國際規(guī)則。我們(美國與中國)不必發(fā)生沖突,但將展開極其激烈的競爭?!? 月19 日,拜登以線上形式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時表示,“我們必須做好和中國長期戰(zhàn)略競爭的準備”。
對于拜登提出的“激烈的長期戰(zhàn)略競爭”如何解讀,還有待觀察,但國際社會普遍期待拜登政府能夠結束特朗普政府發(fā)動的對華貿易戰(zhàn),并不再繼續(xù)推進盲目而錯誤的中美經濟“脫鉤”。例如,西班牙“聚焦經濟”公司經濟師阿爾內. 波爾曼和奧利弗. 雷諾茲今年1 月在《哈佛商業(yè)評論》刊文表示,根據該公司近期對67 家國際機構的調查,近80% 的受訪者認為,拜登會部分或全部取消特朗普施加的對華進口關稅。又如,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表示,該協會的所有企業(yè)都認識到,在未來十年,中國將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大約30% 甚至更多的份額。在華的美國企業(yè)可以為中國的增長作出貢獻,讓它更加平衡,雇傭大量員工,帶來更好的產品。因此,幾乎所有的會員企業(yè)都在中國加倍投資,將長期致力于中國市場,沒有企業(yè)再離開中國。
在全球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亟需推動經濟復蘇的情況下,各經濟體都無法忽視對華貿易對經濟的強勁拉動作用。據統計:2019 年結束時,全球190 多個國家中已有128 個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額超過了它們與美國的貿易額。另據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0 年中國在世界貨物貿易市場上的份額增加了0.5 個百分點,達到14.5%,而美國的份額則下降約0.5 個百分點至8.5%。與此同時,2020 年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都實現了“逆勢”增長。中國還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歐盟的最大貿易伙伴。而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在歐盟全部5600 類商品中,對中國出口存在“戰(zhàn)略依賴”的商品有659 類。正是由于與中國經濟的相互依存關系,2021 年2月19 日的七國集團會議結束后,德國總理默克爾對媒體表示,為了重建世界經濟體系,七國集團希望加強與二十國集團,尤其是與中國的合作,七國集團將致力于此并加強交流與對話。
而在此之前,中國已經發(fā)出了希望與美國加強合作的信號。2021 年2 月2 日,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同美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舉行視頻對話時強調,只要中美雙方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堅持有效管控分歧,擴大共同利益,中美關系就一定能夠走上改善和發(fā)展之道。有媒體專門統計,在這篇約半小時的講話中,“合作”一詞出現了多達31 次。
對于中美合作的前景問題,美國國內也展開了熱烈討論,而關鍵問題是如何把握中美競爭與合作的平衡。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在拜登政府擔任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員的坎貝爾強調,對于印太地區(qū)的國際秩序,更好的解決方案是,美國及其伙伴說服中國,讓中國相信圍繞以下幾個基本要求建立一個有競爭但和平的地區(qū)是有益的。這些要求包括:中國在地區(qū)秩序中擁有一席之地;中國成為地區(qū)秩序中主要機構的一員;如果中國遵守規(guī)則,就會有可預測的商業(yè)環(huán)境;如果在氣候、基礎設施和新冠肺炎疫情領域進行合作,就會有共同受益的機會。
與國際社會的期待相一致,在2 月11 日的中美元首通話中,兩國領導人就雙方謀求合作達成了共識。習近平主席強調,“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中美合作可以辦成許多有利于兩國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對抗對兩國和世界肯定是一場災難”。美國總統拜登也回應稱,“美中兩國應該避免沖突,可以在氣候變化等廣泛領域開展合作”。
在多邊領域,應對氣候變化是中美可以開展合作的重點領域。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已經在2020 年9 月的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將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相較之下,拜登政府的執(zhí)政優(yōu)先議程即推行“綠色行政”,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拜登希望改變美國經濟嚴重依賴傳統化石能源的現狀,追求“環(huán)境正義”,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為此,拜登政府要求停止租賃聯邦政府土地用于油氣開采,還計劃投入2 萬億美元增加對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通過擴大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就業(yè),彌補石油、煤炭和天然氣領域的就業(yè)損失。中美在碳捕捉、電動汽車、環(huán)保建筑等多個領域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而在雙邊領域,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歐倫斯向拜登政府提出了多項重要建議,值得兩國政府認真考慮并加以采納,包括:1、廢除特朗普政府末期的多項蓄意惡化中美關系的行政令;2、取消針對包括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在內的不合理簽證限制,重啟富布賴特學者計劃;3、中美同時重開休斯頓和成都總領館;4、兩國將雙邊貿易征收的關稅恢復至2017 年的水平,在除國家安全相關的領域再次歡迎中國企業(yè)對美投資;5、重新派駐醫(yī)療專家赴美國駐華使領館與中方同行開展合作,加強雙方應對疫情的合作;6、中美雙方都解除對新聞媒體記者施加的額外限制,并就中國科技企業(yè)如何與美國企業(yè)合作或在美運營進行磋商。
需要強調的是,在尋求中美拓展合作的同時,中方也提醒美方不能觸碰一些政策“紅線”。臺灣、涉港、涉疆等問題是中國內政,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慎重行事。
在同美國總統拜登通話時,習近平主席特別提到,當前,中美關系正處于重要關口。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是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拜登曾說過,美國最大的特點是可能性。真心希望,現在這種可能性朝著有利于兩國關系改善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