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是我父親唐耿良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父親自幼便因家境貧寒喪母輟學,12歲拜評話名家唐再良為師,隨師在碼頭學藝8個月后就開始闖蕩江湖鬻藝謀生了,1934年初登書壇破口開講《三國》,從此游走于江浙碼頭,鍛煉書藝,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1944年,父親進入上海,躋身于上海響檔的行列,成為蜚聲江南的“七煞檔”“四響檔”之一,他表演的評話《三國》被譽為“唐《三國》”。
父親從藝之途并不平坦。他的成功有3個原因,一是得益于良師栽培?!度龂愤@部書自清代嘉慶、道光朝以來,分為4個傳承系脈,名氣最大、枝葉最為繁茂的要數(shù)陳漢章系脈,其他還有熊士良、夏錦峰和郭少梅3個系脈。父親曾說:“現(xiàn)在所知最早演說蘇州評話《三國》的是陳漢章。一傳其子陳魯卿,再傳至同光年間的朱春華。朱春華書藝高超未授徒而英年早逝,致使蘇州光裕社說《三國》的藝人斷檔。彈詞藝人許文安覺得《三國》失傳太可惜了,一次他路經(jīng)玄妙觀三清殿,聽到一位露天說書人在說《三國》,此人是朱春華生前說書時去書場偷學得來的,可謂朱春華的私淑弟子。許文安當即萌生一個想法,放棄彈詞《描金鳳》,每天去露天書場偷學《三國》,成為朱春華再傳的私淑弟子。光裕社是高臺說書,露天說書是平臺說書,高臺說書不能拜平臺說書為師,許文安就在光裕社公所里,向朱春華的牌位磕頭拜師,改行說起了《三國》。由于許文安說功細膩,對朱春華的本子有所發(fā)展,成為說《三國》的響檔。清末民初許文安又收了不少徒弟,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兆麟,他起角色有造詣,氣魄很大,還有就是唐再良,他說表親切,娓娓動聽?!卑莸妹麕煹母赣H,得到唐再良先生悉心指導,成長為《三國》陳漢章一脈的第6代傳人。
二是得益于勤奮好學。父親雖然小學4年級便輟學了,但他從藝之后天天堅持秉燭夜讀,努力提高文學、歷史修養(yǎng)和藝術素養(yǎng)。他曾回憶:“當時我也讀了一些書,像《三國志》《水滸》《紅樓夢》《康熙字典》《辭源》等,以豐富自己的文學、歷史知識的修養(yǎng)。夜書場下來,秉燭夜讀至深夜已是我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和樂趣。同時,還要去觀摩京劇、昆曲及其他地方戲曲,從兄弟劇種的表演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此外,我還從電影、話劇這些現(xiàn)代表演藝術中學習借鑒,提高藝術素養(yǎng)?!奔词乖诔擅?,他仍保持著天天讀書看報的習慣,從而形成了他“說書說勢”的特點。彈詞表演藝術家張振華曾說:“他不僅說書,而且還介紹時代背景、時代趨勢。他通過天天讀書看報,了解時代背景,穿插一些噱頭,深受聽客的歡迎。他的成功,說明他善于開動腦筋,注意書目中人物的分析。”《書壇周刊》第28期(1949年1月9日)刊出了一篇署名為知音客的文章——《唐耿良的現(xiàn)代〈三國〉》,文章中講“唐耿良的唯一特點,在臺上說法現(xiàn)形,飄逸自然,顯得非常輕松,噱頭俯拾即是,妙在將古比今,雅俗共賞,并不低級,完全仿效已故英烈名家許繼祥的作風,不過嗓音較繼祥嘹亮……最難能可貴的,就是這部敷陳歷史的三國志,在他口中說來,描摹劉關張、趙子龍、曹操、魯肅、諸葛亮等角的個性行動,好像近代人物,如在目前,并不陌生。因此使新型書場的座上女聽客,也聽得趣味盡然,絕不厭倦,所以被稱現(xiàn)代〈三國〉”。形成這一特點,是他長期讀書積累的結果,所謂功到自然成。父親70歲退休后寓居加拿大,2004年,我妹妹力敏去探親,臨行前父親關照她買一臺手提電腦帶去。那年父親已85歲了,在妹妹的幫助下,他學會了上網(wǎng),從此可以方便了解天下大事,尤其是蘇州評彈的信息。他又學會了五筆輸入法,開始在電腦上寫作。文化的積累與書藝的精進是相得益彰的。《醒木一聲駐流年——唐耿良傳》的作者解軍說,在評話《三國》眾多角色中,聽眾分明可以感覺到他就是“活張飛”“活魯肅”“活周瑜”,他說表穩(wěn)健、從容,富有書卷氣,這是說《三國》者的最佳風范。學者彭本樂認為唐耿良的《三國》,既合情理,又頗夸張;既重史實,又富想象;既重說表,又多角色;既講歷史,又論現(xiàn)實。
三是得益于他熱愛評彈事業(yè),一生孜孜以求、決不言棄的精神。初出道時,他在碼頭上說演師傳的60回《三國》,從“相堂發(fā)令”開始,到“華容放曹”結束,共60回書,可以說1個多月時間。但他并不滿足,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追求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完善《三國》。一次他去滸墅關荷園書場說書,書場老板告訴他附近農(nóng)村有一位說《三國》的響檔周鏞江,因年邁雙目失明,蝸居在家。父親知道周鏞江是清同治年間夏錦峰的學生。周鏞江曾收過2個學生,一個轉業(yè),一個病故,這一脈的《三國》眼看就要失傳了。父親特地趕往周鏞江家中,虔誠表示要向老前輩學習,恭恭敬敬地邀請他住到書場去。在荷園的1個多月,周鏞江天天聽父親的書,指出他存在的問題和完善的方法。上午教父親從“曹操贈馬”到“劉皇叔三顧茅廬”的16回書。過去父親只能說從“相堂發(fā)令”開始的60回書,在碼頭上日夜兩場只能說1個月,現(xiàn)在有了周鏞江的前段書,可以說到40多天了,內容得到大大充實。其中“千里走單騎”這一段書,父親在接下來的第2只碼頭就說開了,很受聽眾的歡迎。彭本樂說:“唐耿良先生從學藝開始,直到耄耋之年,幾乎是窮畢生之精力在改進、充實和提高《三國》。在《別夢依稀》中,詳細記述了他聽書、學書、看書、補書、改書,甚至‘偷書經(jīng)歷。終使他幼功扎實,見多識廣。唐耿良先生是唐再良的學生,是‘唐派《三國》的傳人。但他幾十年來博采眾長,將評話《三國》的3種流派①之長處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形成了他自己的藝術特色?!雹诒日宅F(xiàn)在100回“唐《三國》”來看,原來從周鏞江那里學來的16回書,從“曹操贈馬”到“劉皇叔三顧茅廬”已擴展到24回書,增加了8回。原來從唐再良那里學來的60回書,即從“相堂發(fā)令”到“華容放曹”已擴展為76回了,增加了16回。這新增的24回不是無源之水,是父親從各個流派《三國》中繼承而來,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使之融合到“唐《三國》”的體系之中。從唐再良和周鏞江那里繼承來的評話《三國》,也經(jīng)過了他的篩選,剔除了書中的迷信成分,并作了一些整理加工。
例如華容道關羽放走曹操一節(jié),諸葛亮明知關羽必然要放走曹操,為什么不派張飛、趙云去把守華容道呢?原來的解釋是曹操天命未絕,諸葛亮順天行事,讓關羽去把曹操放走的?,F(xiàn)在他作了這樣的解釋:諸葛亮考慮到當時的力量對比,曹操不能死,曹操若死,中原空虛,劉備寄居江夏羽毛未豐,不可能去奪取中原,這就給孫權、周瑜以機會,如果周瑜取得中原,江東實力大大增強,劉備就難以抗衡,鼎足而立的均勢就會遭到破壞。留下曹操,周瑜不但取不到中原,而且還怕曹操背后襲擊,報赤壁之仇,也不敢去攻擊劉備。有了曹操牽制江東,劉備可以從容地先取荊州為家,后得西蜀東川以定三分天下,然后徐圖一統(tǒng)。諸葛亮權衡利弊,放曹比殺曹更有利,故而派關羽去守華容道,以保持一個相互制衡的局面。這樣的修改,既刪除了曹操天命未絕的宿命論,又體現(xiàn)了諸葛亮老謀深算的智慧。
父親88年的人生經(jīng)歷,大體可以分為3個30年。
第1個30年:讀書輟學,12歲學藝,13歲破口演說《三國》,到1951年初次“斬尾巴”③。父親在18年的時間走過了從說書“小道童”到上?!按箜憴n”的奮斗之路。這也是“唐《三國》”從成型到成熟,形成說演獨特風格的18年。
第2個30年:從1951年初次“斬尾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期間政治運動風急浪高、傳統(tǒng)書目說演時開時關,父親斷斷續(xù)續(xù)只說了5年《三國》。這30年,他以編演新書為主,但也斷斷續(xù)續(xù)對《三國》的一些經(jīng)典回目——《贈馬》《闖轅門》《戰(zhàn)樊城》《臨江會》《草船借箭》《借東風》《聚鐵山》《華容道》等作了精細的加工。但這30年里,尤其是1963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父親受盡劫難,甚至連《三國》中的人名、情節(jié)都已淡忘。
第三個30年是“唐《三國》”升華的30年?!拔幕蟾锩焙蟾赣H獲得了新生,雖然已到花甲之年,但是他不甘于蘇州評話《三國》折戟沉沙于他這一代,開始自我搶救。他殫精竭慮,用孔明死而后已的精神努力拼搏,為后代留下了自己所說演的蘇州長篇評話《三國》的完整資料。
1980年,父親去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錄下了《赤壁大戰(zhàn)》30回書,播出后受到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他決心要在有生之年將前面70回書錄下來。但是這太艱難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些內容就像石沉大海一樣,難以打撈。他將塵封的記憶一點點打開,把海底打撈起來的碎片拼接起來,一回回地錄音保存,待到有了整體的面貌后,他的信心也樹立了起來。1982年起,父親開始在電臺錄前70回。每次正式錄音前,他會聽一聽先前的錄音,然后思索、完善內容,充分準備,盡量不留遺憾。在電臺戲曲組編輯俞雪莉的熱情支持下,前后經(jīng)歷了3年時間,到1985年,父親終于錄完了前70回書,將唐再良、周鏞江兩位老師傳授的腳本以及他自己多年來的心得和創(chuàng)造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了。俞雪莉向聽眾介紹,在錄制《三國》的日子里,唐耿良可說是嘔心瀝血。他身兼中國曲協(xié)理事、上海曲協(xié)副主席等職務,社會工作十分繁忙,在這種情況下他要潛心研究、整理、加工已說了一輩子的《三國》確非易事。他年屆七旬,可謂壯心不已,不怕艱辛,完成了全部錄制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作最后的奉獻?!备赣H體弱多病,在病中反復審聽、修改錄制的《三國》,多次往返無錫華東療養(yǎng)院和上海之間,一回書錄下來,他虛汗連連,但他強烈的責任心、使命感使他放射出生命光華。
父親并沒有就此止步,1986年起,他開始整理《三國·群英會》。歷時近3年,父親一筆一筆寫下了30余萬字的手稿,高可盈尺,并在評彈團文學組辜彬彬的協(xié)助下,整理成文本,1988年由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
進入20世紀90年代,電視媒體開始進入千家萬戶。蘇州評彈是視聽藝術,說書時的精氣神、手面眼風、表情動作等,光看文本或聽錄音是有局限的。父親意識到自己只有100回錄音資料,沒有視覺形象,這個資料仍是不全的。1994年,父親回國探親,應邀在蘇州電視臺錄制了關公書:《千里走單騎》《過關斬將》《古城相會》《華容道》,共計12回書。
1996年,父親回國探親,回來后就病倒住院,稍有好轉后,他征得醫(yī)生同意,上午在醫(yī)院吊針,下午去電視臺錄像,為上海聽眾留下了23回《三國》。1997年,父親再次返滬,在身體不好的情況下經(jīng)歷長途飛行,病情加重,父親不得已又住院治療。半個月后病情好轉,他又提出上午治療,下午錄像的請求,醫(yī)生同意后,他又去錄了《千里走單騎》《三闖轅門》等段落,也是錄了23回。這46回錄制的《三國》不是全部長篇。前段書未錄的有《荊州借兵》《火燒博望》,后段未錄的有《蔣干盜書》《掌中寫火字》《苦肉計》《詐降書》《連環(huán)計》《火燒赤壁》《華容道》等回目。父親寄希望于下次有機會再作補充,以求完整。但是1999年、2000年兩次返滬都在住院治病,一次摘除前列腺,一次治療結腸癌,開了兩次刀,一出院馬上飛返加拿大,再也不敢奢望長途飛行返滬錄像了。
錄下全本長篇蘇州評話《三國》的愿望是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漢語教授白素貞的幫助下實現(xiàn)的。2002年夏天,應白素貞的邀請,父親去華盛頓參加史密斯博物館舉辦的“絲綢之路”——從中國至伊朗的20多個國家的民間藝術演唱活動。白素貞了解了父親的心愿后,說加拿大飛上海要20個小時,飛美國只有1個多小時,他們學院有先進的數(shù)碼攝像機,待她去申請一筆經(jīng)費,冬天的時候父親來學校錄像,唯一的條件是給他們學院留一份資料。盡管沒有報酬,為了保存《三國》資料,父親欣然從命。從2002年11月初到2003年1月初,父親不辭勞苦,沒有雙休日,沒有假期,一共錄了56個小時,從《贈馬》到《華容道》全部錄完,了卻了一份心愿。父親為自己在82歲高齡時還有精神把前人傳下的《三國》保存下來,供聽眾欣賞、后人傳承,感到非常滿足。
此后,白素貞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將《三國》錄像制作成了數(shù)字視頻光盤(DVD)。在上海音像出版社編輯胡國梁的幫助下,目前已出版了《千里走單騎》(16回)和《諸葛亮出山》(24回)。父親在長篇蘇州評話《三國》錄音、錄像、出版腳本方面所做的工作,為《三國》的傳承提供了全方位的資源,也為我們整理他一生心血凝聚成的長篇評話《三國》說演本奠定了基礎。
父親是不幸的,他們這一代人承載了太多的苦難與悲傷;父親也是幸運的,熬過了“文化大革命”的他又得到30年的生命,讓他可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留下“唐《三國》”的同時,他還爭分奪秒地寫下了30余萬言的回憶錄《別夢依?。何业脑u彈生涯》。作家顧紹文說:“唐先生很幸福,既留下了《三國》,也留下了這本書。一個人只要能夠留下其中一樣就很厲害,就能傳之于史,何況他留下了兩份。我也希望其他的藝人可以如此?!?/p>
細細數(shù)來,父親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有:
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先后錄制共100回的長篇蘇州評話《三國》音頻資料(上海聲像出版社2006年版);
蘇州評話16回的文本《三國·群英會》(中國曲藝出版社1988年版);
在蘇州電視臺錄制長篇蘇州評話《三國》中的12回“關公書”;
在上海電視臺錄制共46回的蘇州評話《三國》視頻資料;
100回的蘇州評話《三國》視頻資料,其中數(shù)字視頻光盤《千里走單騎》(16回)、《諸葛亮出山》(24回)已由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
《別夢依?。何业脑u彈生涯》(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別夢依?。何业脑u彈生涯》(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
《別夢依?。赫f書人唐耿良紀念文集》(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唐耿良說演本長篇蘇州評話〈三國〉》(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
有關父親歷年編說新書的目錄,可參見解軍著《醒木一聲駐流年:唐耿良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附錄:《唐耿良新編書目一覽》。
最后,我想引用父親在《別夢依?。何业脑u彈生涯》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我遙望滔滔長江水,懷念著與我這說書人相伴數(shù)十年的三國英雄,不禁背誦起《三國演義》小說的開卷詞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而今我白發(fā)蒼然,這一輩子做了演說《三國》的漁翁樵夫?!扒嗌揭琅f在”,但是“是非成敗”未必“轉頭空”。劉、關、張身上所體現(xiàn)的忠誠不渝、大義凜然、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訴求,這是永恒的。這或許就是我們說書人的價值吧。
注釋:
①在20世紀40年代前后,演唱評話《三國》的演員有四五十位,代表性人物為黃兆麟、唐再良、何綬良。
②彭本樂:《讀〈別夢依稀〉——談唐耿良先生的藝術人生》,唐力行編:《〈別夢依稀〉——說書人唐耿良紀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頁。
③“斬尾巴”,本意是比喻忍痛割舍自己長期養(yǎng)成的壞思想、壞習慣。在評彈界,“斬尾巴”就是斬掉封建落后的尾巴,由此,很多評彈老書目被禁止演說。
(責任編輯/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