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辦報,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12月13日,日寇領軍通知上海租界,要求所有的中文報紙發(fā)行前必須接受檢查。《大公報》明確表示,寧肯停版,也不接受檢查。次日,《大公報》刊登了總編輯王蕓生的社論《暫別上海讀者》,其中寫道:“我們有一個牢固的信條——我們是中國人,辦的是中國報,一不投降,二不受辱?!?/p>
余光中寫“養(yǎng)鳥須知”
詩人余光中有一只名為“藍寶寶”的鸚鵡。一次,余光中全家外出,暫時把鸚鵡寄養(yǎng)在朋友家。交托之前,余光中特意寫了一則“養(yǎng)鳥須知”掛在籠子旁:
一、小米一缽,清水半缸。間日一換,不食煙火,儼然羽仙。二、風口日曝之處,不宜放置鳥籠。三、無需為鳥沐浴,造化自有安排。四、智商仿佛兩歲稚嬰。略通人語,頗喜傳訛。閨中隱私,不宜多言,慎之慎之。
陶行知寫詩紀念祖?zhèn)魈甑?/p>
教育家陶行知幼年時家境不好。陶母為了節(jié)省開支,用一把剃刀剃了三代人的頭。1934年,陶母去世,陶行知為這把剃刀寫了一首詩:“這把刀!曾剃三代頭。細算省下錢,換得兩擔油?!?/p>
朱生豪不懂人情世故
翻譯家朱生豪才華出眾,但是個典型的書呆子,不僅性情孤僻,對于人情世故也一竅不通。大學畢業(yè)后,他在世界書局當編輯,曾在給總編輯的信中稱呼其為“仁兄”,一時傳為笑談。
《資治通鑒》險些毀于“文字獄”
王安石變法之后,北宋朝野分為新黨、舊黨,兩黨交替上臺。舊黨當政,不過盡廢新法,貶斥新黨人物,而新黨上臺后,不僅廢法、廢人,連舊黨人物的著作都會銷毀。
由于宋徽宗推崇新黨,宰相蔡京的弟弟蔡卞掌管禮部后負責銷毀舊黨書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在銷毀之列。
幸運的是,太學所藏的《資治通鑒》上面有宋神宗的批示,他對這部史籍大為夸贊。《資治通鑒》因此免于銷毀,但被束之高閣,禁止借閱。
宋徽宗:“你們有他那樣的腳嗎”
高俅因擅長蹴鞠而受到端王趙佶(后來的宋徽宗)的賞識,所受賞賜無數。王府其他家丁奴仆不服氣,也向趙佶討賞,趙佶把嘴一撇,說:“你們有他那樣的腳嗎?”
朱元璋:“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一次,朱元璋到國子監(jiān)巡視,有個廚師出來送茶,朱元璋對他很滿意,就賜他冠帶。有個長年寄居國子監(jiān)的太學生聽說此事后吟詩:“十載寒窗下,何如一盞茶。”朱元璋微服私訪時正好聽到了他吟詩,應聲答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p>
李鴻章:“我也只好請槍手了”
1901年,科舉設立經濟特科。一日,李鴻章與客人閑聊,客人說:“這次一定是由您閱卷。”李鴻章嘆氣,說:“我年紀大了,上頭如果安排我做這項差事,我也只好請槍手了?!?/p>
劉師培與崔適的相敬與相輕
1917年,古文家劉師培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他與今文家崔適是學術上的論敵,兩人在北大校內的住所門對門。兩人朝夕相見,每次遇見都客氣地互稱“先生”,互相鞠躬。然而他們一站到講臺上,相互間極盡攻擊之辭,毫不留情。
古代百姓也能戴烏紗帽
烏紗帽也叫紗帽,它的前身是古代男子裹頭發(fā)用的幞頭。東晉成帝時,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
到了南朝宋明帝時,烏紗帽傳到民間,成為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隋唐時,皇帝、官員和百姓都戴烏紗帽。但為了區(qū)別官位高低,烏紗帽上配有不同數量的裝飾玉塊。
到了宋代,宋太祖趙匡胤下令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長翅,又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來表示官位的高低。
明太祖朱元璋規(guī)定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必須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但還沒有被授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便成了官帽。
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武器使用效率
抗戰(zhàn)期間,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武器裝備缺乏和落后的狀態(tài)始終沒有得到改善。
據統計,在全面抗戰(zhàn)中,八路軍和新四軍消耗子彈4000萬發(fā),手榴彈800萬枚,按殺傷52萬日軍和同樣的偽軍計算,平均每斃傷一敵約消耗子彈30發(fā)、手榴彈7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平均斃傷一敵就需要消耗子彈2000發(fā)以上,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歐洲戰(zhàn)場上,每斃傷一敵平均消耗子彈5000發(fā)。
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武器使用上的高效率,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p>
(來源/《環(huán)球時報》《國家人文歷史》《南亭筆記》《白衣飄飄的年代:宋朝那些有趣的人和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