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玉華(山東省沂水縣畜牧發(fā)展促進中心)
生態(tài)放養(yǎng)土雞,是利用山地、果園、草地、荒山進行飼養(yǎng),由于雞群在全開放式空間里自然生長,設備比較簡陋,管理相對粗放,沒有科學的防疫和消毒措施,感染疾病的可能性較高。土雞染病后,會嚴重影響其正常生長育肥及蛋雞的產蛋率,從而影響?zhàn)B殖效益。
1.診斷要點。
(1)流行情況。禽霍亂又叫禽巴氏桿菌病、禽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雞、鴨等家禽的一種急性、接觸性、敗血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經呼吸道或皮膚傷口感染,飼養(yǎng)密度過大、環(huán)境陰暗潮濕等條件飼養(yǎng)的雞群容易誘發(fā),春末、秋初多常見。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該病的臨床特征是突然發(fā)病,劇烈腹瀉,快速死亡,死前無明顯臨床癥狀。最急性型發(fā)病初期,呈最急性發(fā)作,越是體重大、高產的母雞越容易發(fā)病。往往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就突然倒地、痙攣抽搐、振翅死亡,發(fā)病時間短促。急性型最常見,病雞精神委頓,縮頸閉目,羽毛蓬亂,食欲減退或廢絕,冠髯紫黑;劇烈腹瀉,糞便呈灰黃或銅綠色,有時便中帶有血絲;口鼻流出黏液,發(fā)出“咯咯”聲;大量飲水。慢性型病雞日漸消瘦,食欲減退,貧血,關節(jié)腫脹、跛行,腹瀉,產蛋率下降。剖檢,急性型病雞全身呈敗血癥樣變化,常見肝腫大、質脆,表面有灰白色、針尖大壞死點;心冠脂肪、心外膜點狀出血,心包積液;龍骨內側漿膜、腸漿膜、腹腔脂肪等多處有出血點;十二指腸彌漫性出血,黏膜腫脹,腸內容物血樣;肺高度瘀血、水腫。
2.防治方法。
(1)治療。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但不可使用頭孢類抗生素、阿奇霉素、喹乙醇、氯霉素、呋喃唑酮、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諾氟沙星等禁用藥。雞群治療,可用環(huán)丙沙星或恩諾沙星50~75毫克/升飲水,連用3~5天。對病雞治療,可用青霉素3萬~5萬IU/千克體重、鏈霉素20~30毫克/千克體重,翅膀下肌肉注射,2~3次/天,連用2天。發(fā)病雞群可使用禽霍亂蜂膠滅活疫苗緊急免疫接種,控制疫情。同時,對病死雞進行無害化處理,放養(yǎng)場地、棚舍、料槽、水槽等進行嚴格消毒。建議使用中藥治療:每100只成年雞,用茵陳、半枝蓮、大青葉各20克,藿香、車前子、當歸、赤芍各10克,白花蛇舌草40克,生地30克,甘草10克。千目篩過篩,分3~6次混飼,3天用完。
(2)預防。該病流行地區(qū)和發(fā)病嚴重的放養(yǎng)雞場,在土雞40日齡前后,用禽霍亂蜂膠滅活疫苗肌肉注射1毫升/只,預防效果很好。
1.診斷要點。
(1)流行情況。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主要侵害雞、火雞、野禽及觀賞鳥類的病毒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在非免疫區(qū)、免疫失敗或免疫力低下的雞群中具有非常高的接觸傳染性,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可高達90%以上;而在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雞群中常呈非典型表現(xiàn)。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最急性病例往往不表現(xiàn)任何臨床癥狀就突然死亡。急性病例呈急性敗血變化,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難、流涕,怪叫;口角流涎,甩頭,倒提病雞可從口中流出大量酸臭的嗉囊積液;排綠色稀便。亞急性和慢性病例出現(xiàn)神經癥狀,歪頭、扭頸、觀星狀,翅膀麻痹。非典型主要表現(xiàn)呼吸道癥狀,病雞張口伸頸,呼吸困難,咳嗽氣喘,眼角流淚,甩頭,蛋雞產蛋量明顯下降,產軟殼蛋,少數(shù)雞會出現(xiàn)神經癥狀。
剖檢,腺胃乳頭出血、潰瘍、壞死,肌胃角質層下黏膜出血;十二指腸末端、卵黃蒂回盲口淋巴濾泡呈棗核狀腫脹、出血,嗉囊積液。此外,有時可見直腸及泄殖腔黏膜點狀或片狀出血;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和壞死;氣管內有卡他性滲出物;心冠脂肪密布針尖大出血點;蛋雞卵泡和輸卵管充血,卵黃破裂。非典型新城疫剖檢可見喉頭、氣管黏膜充血、腫脹,內部有大量黏液,氣囊混濁,并有干酪樣物;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十二指腸末端,卵黃蒂下回盲口有棗核狀或島嶼狀腫脹、出血,腺胃黏膜水腫、出血。
2.防治方法。
(1)治療。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典型新城疫可用高免血清和卵黃抗體緊急注射,有一定療效。雞群發(fā)生非典型新城疫時,應立即隔離并淘汰病雞,雞群緊急接種3倍劑量的新城疫(La Sota株)Ⅳ系活毒疫苗,必要時也可考慮注射Ⅰ系活毒疫苗。3倍劑量Ⅳ系活苗與新城疫油乳劑滅活苗聯(lián)合使用,效果會更好。發(fā)病雞群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環(huán)境徹底消毒,防止繼發(fā)細菌感染。
(2)預防。制訂符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并嚴格執(zhí)行,是控制該病的關鍵。一般放養(yǎng)雞場可于雛雞7~9日齡使用雞新城疫滅活疫苗(La Sota株)頸部皮下注射0.2毫升,同時按標簽注明的羽份稀釋滴鼻或點眼。60日齡以上土雞注射0.5毫升。土雞母雞產蛋前14~21天再次注射0.5毫升,整個產蛋期可不用考慮預防新城疫。
1.診斷要點。
(1)流行情況。球蟲病是由艾美耳科艾美耳屬的多種球蟲寄生在土雞腸黏膜上皮細胞而引起的一種流行性原蟲病。球蟲在卵囊階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孢子化卵囊,被放養(yǎng)土雞吞食后即引起感染。病雞和帶蟲雞是該病的傳染源,經消化道傳播。該病多見于3月齡內的土雞,以15~45日齡雛雞最易感,溫暖潮濕的放養(yǎng)場地、放養(yǎng)密度大時最易流行,傳播最快。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病雞間歇性下痢,糞便暗紅帶血,放養(yǎng)場地可隨地見到血便;精神不振,羽毛蓬亂,嚴重貧血,冠髯蒼白,蛋雞產蛋量下降,呈漸進性消瘦,直至死亡。剖檢可見小腸、盲腸充血、腫脹,腸內容物黏膩,偶見小血塊等,病死雞盲腸內常充滿干酪樣物。鏡檢糞便及盲腸內容物可見到大量球蟲卵囊。
2.防治方法。
(1)治療。病雞應及時隔離治療,徹底清理棚舍內的糞便,放養(yǎng)環(huán)境和常用工具用1%~2%的氫氧化鈉溶液徹底消毒。對生產A級綠色食品的土雞產品的放養(yǎng)雞場,不可使用磺胺類、氯苯胍、氨丙啉等驅球蟲藥物??墒褂贸I?、青蒿各80克,地榆、白芍各60克,茵陳、黃檗各50克,混合煮水1000毫升,熬成750毫升藥液,按15毫升/千克體重的比例喂服,對治療土雞球蟲有較好的效果,且不影響土雞產品品質和質量。
(2)預防。放養(yǎng)雞場選在地勢高燥,處在陽坡,光照充足的地方。雞舍內設置棲架,供夜間土雞回舍后休息;糞便集中清理,運出放養(yǎng)雞場后堆積發(fā)酵。放養(yǎng)場地用10%~20%石灰水消毒;放養(yǎng)場地放養(yǎng)2~3年后需休牧凈化2年以上,待徹底消毒后再進行放養(yǎng)。此外,放養(yǎng)密度不可過大,夏天30日齡前、春秋35日齡前、冬天45日齡前,要進行設施育雛,之后視環(huán)境情況逐漸轉入舍外放牧飼養(yǎng),放牧時間逐漸加長,由最初的每天放養(yǎng)2小時,直至全天放養(yǎng)。可以分區(qū)輪牧,以減小雞群感染球蟲病的可能性。
1.診斷要點。
(1)流行情況。絳蟲病是由絳蟲寄生在土雞的小腸中而引起的一種消化道寄生蟲病。感染土雞的絳蟲是賴利絳蟲(主要有四角賴利絳蟲、棘溝賴利絳蟲、有輪賴利絳蟲)和節(jié)片戴文絳蟲,都屬于大型絳蟲。主要寄生在土雞的小腸中,成年絳蟲的孕卵節(jié)片和卵囊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飼料和飲水,被螞蟻、蠅類、甲蟲、蛞蝓或陸地螺等中間宿主吞食并在體內發(fā)育為似囊尾蚴,土雞吃進含有似囊尾蚴的螞蟻、蠅類、甲蟲、蛞蝓或陸地螺等中間宿主即可感染發(fā)病。該病可感染各種日齡的土雞,尤其是17~40日齡的雛雞和成年雞。每年6~10月天氣炎熱時易發(fā),放養(yǎng)環(huán)境潮濕、衛(wèi)生條件差也易誘發(fā)該病。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土雞感染絳蟲后,冠髯蒼白,貧血;蛋雞產蛋量下降,但無畸形蛋、薄殼蛋、砂殼蛋和褪色蛋;常排出白色帶有黏液和泡沫的稀糞,有時可在糞便中見到白色的絳蟲節(jié)片。剖檢可見大量絳蟲聚集成一團,堵塞腸道,或絳蟲的吸盤、頂突緊緊地附著在腸黏膜上,因機械性刺激引發(fā)腸黏膜出血性炎癥甚至腸破裂,誘發(fā)腹膜炎;腸腔中可見乳白色分節(jié)的絳蟲節(jié)片。
2.防治方法。
(1)治療。用檳榔、仙鶴草各30克,混合煮水1000毫升,熬成750毫升藥液,按15毫升/千克體重的比例拌料喂雞;或用檳榔3~5克/只成年雞,磨成細粉,放養(yǎng)前投服1/3,連喂3天;或用石榴皮10克/只成年雞、苦楝樹皮15克/只成年雞,炒焦,磨成細粉,放養(yǎng)前投服1/3,連喂3天;或用氯硝柳胺100~150毫克/千克體重一次內服,間隔5天再重復投藥一次。
(2)預防。做好放養(yǎng)場環(huán)境衛(wèi)生,消滅中間宿主。保持雞舍、放養(yǎng)場周邊環(huán)境無污物、雜物,干燥無積水,防止或減少中間宿主的滋生和藏匿。及時清理雞舍內糞便,并運離堆積發(fā)酵。盡量隔離或分群放養(yǎng)。育雛后的雞群,放養(yǎng)前先進行預防性驅蟲;不同批次的雞群要分群放養(yǎng)、劃區(qū)輪放;從外界購入的雞群,須先隔離飼養(yǎng),全群預防性驅蟲后再放養(yǎng)。該病流行地區(qū),每隔1~2個月進行一次預防性驅蟲??墒褂玫投靖咝У谋虮竭溥?0毫克/千克體重,一次拌料飼喂;或氯硝柳胺30毫克/千克體重,一次拌料飼喂。驅蟲后將雞群在舍內飼養(yǎng)2~3天,集中收集雞糞并運離放養(yǎng)場進行無害化處理。
1.診斷要點。
(1)流行情況。雞白冠病又叫住白細胞原蟲病,是由雞住白細胞原蟲寄生于雞的白細胞和紅細胞內而引起的一種以出血、貧血為特征的血孢子蟲病。雞住白細胞原蟲有多種,其中以卡氏住白細胞原蟲和沙氏住白細胞原蟲最常見,且危害嚴重。病雞、帶蟲雞和雞舍周圍的鳥類等是該病重要的傳染源。通過庫蠓(卡氏住白細胞原蟲)、蚋(沙氏住白細胞原蟲)吸食雞血為傳播媒介而感染。該病流行與各地庫蠓、蚋等吸血昆蟲的活動有直接關系,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氣溫在20℃以上時,庫蠓和蚋繁殖快、活動力強,該病流行較為嚴重。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病雞消瘦貧血,冠髯蒼白,排黃白色、黃綠色稀糞,蛋雞產蛋量明顯減少,蛋的品質下降。病雞咯血,常在放養(yǎng)場地見有紅色鮮血,病雞呼吸困難,常因內出血而突然死亡,死前口流鮮血。病情較輕的土雞,精神不振,不愿走動,l~2天后因內臟出血而死亡。部分病雞耐過后可康復。剖檢病死雞,可見全身皮下、肌肉廣泛性出血,尤其是胸肌、腿肌、翅膀、肛門等處,常見大小不等的出血點和出血斑。內臟器官廣泛性出血,法氏囊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肝腫大、呈土黃色,表面有粟粒大至黃豆大的黃白色結節(jié)狀壞死灶;腎腫脹、出血,表面有凝血塊;脾有出血點;心肌有出血點和灰白色小結節(jié);胰腺、腹部脂肪有出血點;十二指腸有散在出血點。蛋雞胸腔內積液,卵黃破裂,腹腔內有腹水與血液形成的淡紅色混合液體。
2.防治方法。
(1)治療。對生產A級綠色食品的土雞產品的放養(yǎng)雞場,不可使用磺胺類藥物??捎蒙?克,穿心蓮3克,山香草1克,皂角刺0.5克,雄黃0.3克,冰片0.2克。研磨至細末,按0.5克/千克體重的比例給病雞喂服,或按1%比例拌料服用,每天2次,連用3~5天。
(2)預防。該病流行季節(jié),雞舍內外環(huán)境每周噴灑1次殺蟲藥,如0.01%敵百蟲溶液或0.03%蠅毒磷溶液等,消滅蠓、蚋等傳播媒介庫。入夏前,及早清除雞舍周圍雜草、矮樹叢林,清理雞舍周邊的積水,填埋陰溝,通順溝渠,防止庫蠓、蚋的滋生。
1.診斷要點。
(1)流行情況?;紫x病是雞蛔蟲寄生在土雞的小腸內引起的一種腸道線蟲病,感染率高,流行范圍廣,其中以3月齡以下的雞群最易感染,隨著土雞日齡增大,蛔蟲感染率逐漸降低,12月齡以上的土雞感染后多為帶蟲宿主。成年蛔蟲在雞體內交配、產卵,受精卵在雞體內生長并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飼料和飲水,被土雞啄食后進入體內而感染,發(fā)育過程約為35~58天。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輕度感染時,不表現(xiàn)臨床癥狀;重癥感染影響雛雞生長發(fā)育,甚至會造成大批雞只死亡。病雞冠髯蒼白,下痢、便秘交替發(fā)作。大量蛔蟲寄生在腸道,可堵塞腸管甚至導致腸管破裂,引起土雞死亡。剖檢,可在小腸內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不等、呈黃白色、大小如綠豆芽樣的線蟲,相互糾纏,因機械性刺激導致腸黏膜發(fā)炎、水腫、充血、出血。
2.防治方法。
(1)治療。芬苯達唑10~50毫克/千克體重,研細拌料飼喂,連用3天;或鹽酸左旋咪唑25毫克/千克體重,研細拌料飼喂,連用3~7天。由于驅蟲藥只能殺死成蟲,不能殺死蟲卵,因此土雞用藥后3天內實行短期圈養(yǎng),便于收集含有蟲卵的糞便,進行集中發(fā)酵處理。
(2)預防。土雞放養(yǎng)場地需陽光充足,地勢較高,環(huán)境干燥。雛雞、成年雞分群飼養(yǎng),避免相互感染。加強飼養(yǎng)管理,注意環(huán)境消毒和飲水衛(wèi)生,適當補充全價日糧,尤其在冬春季節(jié),補充富含維生素的飼料,以增強雞體的抵抗力。雞舍內定期消毒,糞便集中收集并運離雞場進行無害化處理。
1.診斷要點。
(1)流行情況。組織滴蟲病是由火雞組織滴蟲寄生于土雞的盲腸和肝臟而引起的一種原蟲病,也叫盲腸肝炎或黑頭病。雞群管理條件差、放養(yǎng)場地濕度大、雞群過密、營養(yǎng)不全等,均可成為該病的誘因。火雞組織滴蟲的生活史與異刺線蟲和蚯蚓息息相關。雞盲腸內的組織滴蟲可鉆入同時寄生在盲腸中的異刺線蟲體內,并在其卵巢中繁殖,當異刺線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后,被土壤中的蚯蚓吞食。土雞吃到這種蚯蚓,就可感染組織滴蟲病。該病多發(fā)于春末至初秋的溫暖季節(jié),以2周齡到4月齡的土雞易感染并表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多為散發(fā),成年雞感染后多呈隱性并終生帶蟲。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病雞腹瀉,糞便呈淡黃色或淡綠色,頭部皮膚瘀血,呈藍紫色或暗黑色。病情較重病雞糞便帶血,后期排褐色稀糞、惡臭,易被誤診為雞球蟲病。剖檢以肝壞死、盲腸潰瘍?yōu)樘卣?。肝腫大,表面有黃褐色或淡綠色、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邊緣隆起、中央凹陷、大小不一的輪狀壞死灶;盲腸腫大,腸腔內充滿干酪樣栓塞物,有時可見盲腸黏膜出血、增厚及潰瘍。
2.防治方法。
(1)治療。生產A級綠色食品的土雞產品的放養(yǎng)雞場,不可使用甲硝唑、呋喃唑酮、卡巴胂等禁用藥物驅蟲。用藤黃10克,貫眾80克,鶴草芽100克,花椒60克,蘆薈140克,白芷60克,赤芍60克,山豆根80克,柏子仁100克,合歡皮80克,加水3000毫升,熬成1500毫升,按15毫升/千克體重的比例喂服,對驅殺組織滴蟲有較好療效。同時,每1升飲水添加維生素K3 30毫克,維生素C 100毫克,魚肝油100毫克,以加快該病康復。
(2)預防。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環(huán)境消毒,及時清理放養(yǎng)場地,減少糞便對飼料、飲水的污染,清理林下雜物及腐殖樹葉,減少蚯蚓滋生。對周邊環(huán)境進行徹底消毒,適當撒施生石灰殺滅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