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震
(遼寧省健康產業(yè)集團撫礦腦科醫(yī)院,遼寧 撫順 113123)
在臨床中,精神障礙大多都是大腦功能活動出現(xiàn)紊亂,使認知、行為、意識、情感等各類精神性活動出現(xiàn)程度不一障礙的統(tǒng)稱,而其中由軀體疾病所引發(fā)的精神障礙是十分普遍的種類,這類患者大多都會出現(xiàn)幻覺、妄想、意識模糊、情感障礙、錯覺等許多問題,同時大多數(shù)患者對治療會產生抗拒,導致預后不良[1]。有研究人員指出,由軀體疾病所引發(fā)的精神障礙大多都會合并代謝性紊亂,如糖、脂代謝性紊亂,使得心血管類事件發(fā)生的概率極大地提升[2]。臨床中對老年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大多應用第二代抗精神疾病類藥物,其引發(fā)的各類不良反應較少,且其對陰性表現(xiàn)與癥狀具有更為良好的效果,其中利培酮對精神類疾病具有十分理想的效果;但是,單獨使用利培酮治療該類患者極有可能引發(fā)部分不良反應,所以,在應用利培酮治療的前提下,對患者實施心理療法[3]。本研究特選取本院94例老年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案,探究藥物聯(lián)合心理療法對患者HAMA評分、HAMD評分、BPRS評分、不良反應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9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47)、觀察組(n=47)。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與批準,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一律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嚴重心臟、肝腎疾病、精神疾病、智力異常及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在對照組中,女∶男=19∶28;平均年齡(44.90±11.55)歲;平均病程(8.46±4.10)d。觀察組中,女∶男=18∶29;平均年齡(44.90±10.54)歲;平均病程(8.17±3.64)d。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經(jīng)對比,未見有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患者應用利培酮藥物治療。剛開始每日0.5 mg口服,之后,間隔3 d增加1 mg,1周后增加至2 mg,最大劑量每日不超過3~4 mg。觀察組:實施藥物聯(lián)合心理療法。利培酮藥物治療的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心理療法包括:①晤談法。借助晤談法對患者實施心理開導,掌握患者自身的個性特點,加之其內心想法、感受等,聆聽患者的各項訴說,并對其所給予的疑慮細致進行答復,以提升患者對抗疾病的自信心。②全方位掌握患者的病情。告訴患者各類原發(fā)性疾病有關的知識,讓患者更為準確地認知到自己的疾病、個性特征,使得患者掌握情緒與應激間所具有的關系,輔助其自主進行身心調節(jié)、保養(yǎng)。③心理支持。使用更為科學且高效的心理支持對策,由情感方面對其給予更多的支持,在理智方面多多地給予支持、理解,同時,對患者施予心理開導、干預,讓其心理能夠更為平衡。④放松療法。參照相應的訓練次序,輔助患者掌握有意識性地調控自己的身心活動的方法,以降低機體中的喚醒能力,調節(jié)部分由于太過緊張或是刺激而發(fā)生紊亂的功能;自主訓練主要包括了讓全身具有沉重感、緩慢地進行呼吸,使得心臟能夠更為緩慢且具有規(guī)律性地跳動,且腹部也具有暖意、額部具有清涼感。各項訓練在指導語的引導下,依序而行。⑤集體性心理治療。讓患者在集體中主動地去體驗,去感受,以得到其他患者情感方面的支持,患者之間暢談自己的經(jīng)驗與感受,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軀體疾病后出現(xiàn)焦慮、抑郁的患者,每周進行2次。最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8周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評估并記錄下兩組患者HAMD評分、HAMA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治療前后評估并記錄下兩組患者BPRS評分,主要包括18大項目,應用7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嚴重[4];治療后評估并記錄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主要包括頭暈、嗜睡、外周水腫、體質量增加。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以SPSS22.0軟件作統(tǒng)計,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以χ2作為檢驗,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1 HAMA評分、HAMD評分 治療前,觀察組HAMA評分、HAMD評分依次是(22.54±4.35)分、(35.76±4.34)分,對照組依次是(22.23±4.65)分、(35.98±4.34)分,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HAMA評分、HAMD評分依次是(6.34±1.32)分、(9.54±1.66)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97±1.03)分、(16.63±1.97)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 BPRS評分 治療前,觀察組BPRS評分(39.23±5.27)分,與對照組(39.15±5.31)分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BPRS評分(19.76±1.58)分,低于對照組(23.50±1.52)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 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 觀察組頭暈、嗜睡、外周水腫、體質量增加依次是1例(2.13%)、1例(2.13%)、1例(2.13%)、1例(2.13%),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8.52%(4/4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例(4.26%)、3例(6.38%)、3例(6.38%)、4例(8.51%)、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25.53%(12/47),有顯著性差異(P<0.05)。
在臨床中,對于老年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而言,該類患者受精神類疾病、原發(fā)性疾病兩大方面影響,恢復進程較慢;同時,許多患者在軀體疾病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后,依舊遺留有部分精神異常表現(xiàn)及癥狀,如孤獨感、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使其無法融入到社會中,對其平時的人際交往帶來了嚴重影響[5-6]?,F(xiàn)階段,臨床中大多應用藥物來對老年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實施治療,其中利培酮是苯丙異惡唑所得到的一種衍生物,其是新一代抗精神疾病類藥物,與5-HT2受體、多巴胺D2受體具有更為良好的親和性,且不會與膽堿能受體加以結合;另外,利培酮處于多巴胺受體的作用下,能夠與腎上腺素堿彼此結合,以對陽性表現(xiàn)與癥狀、運動功能進行控制,促進精神狀態(tài)最大限度地得到改善,使患者的認知功能盡早得到恢復,且其還能夠鎮(zhèn)靜。利培酮雖然可以獲得相應的效果,但是,其治療所需周期較長,且治療花費也較高,具有相應的不良反應[7]。許多研究人員指出,在利培酮藥物治療的前提下聯(lián)合心理療法對老年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進行治療,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8]。心理療法是把心理開導作為前提,聯(lián)合行為、習慣轉變的一種護理方式。對老年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施予心理療法,由晤談法、全方位掌握患者的病情、心理支持、放松療法、集體性心理治療等各個方面給予患者更為正向且主動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夠提升患者對抗疾病的自信心,并讓患者掌握到更多疾病有關的知識,主動調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并對各項護理、治療進行協(xié)作、配合[9]。在把藥物聯(lián)合心理療法后,能夠促進患者的病情最大限度地得到改善,并在護患間構建更為和諧的關系,其已經(jīng)獲得了醫(yī)護人員及患者的肯定、認可[10]。
綜上所述,在老年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治療中給予藥物聯(lián)合心理療法,能夠明顯改善患者HAMA評分、HAMD評分、BPRS評分,降低各類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