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山東 濰坊 262200)
恐龍化石是地球在漫長演化過程中形成且不可再生的寶貴自然遺產,是研究地球變遷史或生物演化史極為珍貴的、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實物材料。通過研究恐龍化石可以恢復特定地質歷史時期恐龍的生理特征、行為特征、生活習性等,能夠為研究恐龍生存環(huán)境、實物來源、滅絕原因等提供重要依據。諸城恐龍化石資源豐富,全市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點34處,被古生物專家譽為“世界恐龍化石寶庫”,因此研究分析諸城恐龍化石資源分布特征,對古環(huán)境重建和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具有重要意義。
諸城位于山東半島東南部(北緯35°42′23"~36°21′05",東經119°00′19"~119°43′56"),東與膠州市、黃島區(qū)毗鄰,北與安丘、高密交界,西接莒縣、沂水,南臨五蓮,瀕臨國家級青島西海岸新區(qū)及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tài)區(qū),土地總面積為2183km2。
依據構造體系,諸城市境絕大部分處于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中的次一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北部和膠萊盆地南緣的諸城盆地及柴溝-膠縣斷塊凸起中;而市境西部賈悅-孟疃一帶,則處于沂沭斷裂帶中。
諸城盆地位于膠萊盆地南部,是一個由白堊紀地層構成的傾伏向斜的小盆地,由下至上發(fā)育早白堊世萊陽群、青山群和晚白堊世王氏群。萊陽群是由河流和湖泊相碎屑巖組成。青山群是一套火山巖—沉積巖系,主要巖石組合為中、酸性火山巖與火山碎屑巖夾沉積巖。晚白堊世王氏群是一套沖積扇—河流—湖泊相的礫巖—砂巖—粉砂巖夾泥灰?guī)r的沉積巖石組合,顏色以紫色—磚紅色為主。晚白堊世王氏群由下至上劃分為林家莊組、辛格莊組、紅土崖組。
諸城地區(qū)恐龍化石研究有著較長的歷史,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先后組織開展了三次大規(guī)??铸埢Wo性發(fā)掘工作。1966年5月,古生物學家胡承志帶隊,在諸城開展了第一次化石發(fā)掘,共采集化石30噸,裝架起了長15m、高8m的“巨型山東龍”,現(xiàn)陳展于常州中華恐龍園。1988年6月,趙喜進教授帶隊,開展了第二次化石發(fā)掘,共采集化石20多噸,連同第一次發(fā)掘未組架的化石,共裝架起三具恐龍骨架。其中“巨大諸城龍”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現(xiàn)陳展于諸城恐龍博物館,其他兩具分別陳展于天津自然博物館和濟南地質博物館。2008年1月,聘請著名恐龍專家徐星,開展了第三次恐龍化石搶救性保護發(fā)掘,在7處化石點發(fā)掘面積約2萬平方米,發(fā)現(xiàn)化石13000多塊。
1.化石種類
諸城市化石種類豐富,已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有骨骼化石、腳印化石、蛋化石等,已發(fā)現(xiàn)恐龍屬種10余個,包括3種角龍類、3種暴龍類、2種鴨嘴龍類以及甲龍類和虛骨龍類等。經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搶救性發(fā)掘后,先后研究命名了巨大諸城龍(Zhuchengosaurusmaximus)、巨大諸城龍(Zhuchengosaurusmaximus)、巨大華夏龍(Huaxiaosaurus aigahtens)、諸城中國角龍(Sinoceratops zhuchengensis)、巨型諸城暴龍(Zhuchengtyrannus magnus)、意外諸城角龍(Zhuchengceratops inexpectus)、諸城坐角龍(Ischioceratopszhuchengensis)、臧家莊諸城巨龍(Zhuchengtitanzangjiazhuangensis)和趙氏怪腳(Anomalipeszhaoi)。
2.化石分布情況
諸城共發(fā)現(xiàn)化石分布點34個,其中有4個是化石集聚區(qū),化石分布具有集聚性。四個核心區(qū)分別是恐龍澗化石長廊、恐龍澗化石隆起帶、臧家莊化石層疊區(qū)、皇龍溝化石足跡群。其中龍澗化石長廊、恐龍澗化石隆起帶、臧家莊化石層疊區(qū)面積約20000m2,發(fā)現(xiàn)恐龍屬種有10余個,骨骼化石11853塊,原地保存10261塊,其中恐龍澗化石長廊7933塊,恐龍澗化石隆起帶1070塊,臧家莊化石層疊區(qū)1258塊?;数垳峡铸埢阚E群5000m2,發(fā)現(xiàn)恐龍足跡化石約11000枚。恐龍澗化石長廊、恐龍澗化石隆起帶、臧家莊化石層疊區(qū)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地層多為紫色或紅色碎屑巖,基本上位于晚白堊世王氏群,包括林家莊組、辛格莊組和紅土崖組?;数垳峡铸堊阚E化石位于的地層多由河流和湖泊相碎屑巖組成,基本上位于早白堊世萊陽群。
1.恐龍化石是地球在漫長演化過程中形成且不可再生的寶貴自然遺產,是研究地球變遷史或生物演化史極為珍貴的、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實物材料。諸城恐龍化石資源豐富,種類多,白堊世早期地層發(fā)現(xiàn)了大量恐龍腳印化石,說明在早白堊世時期諸城盆地湖泊三角洲廣布,氣候環(huán)境適合恐龍生活。
2.晚白堊世地層中的王氏群有大量恐龍化石骨骼化石堆積,說明在晚白堊世時期諸城盆地氣候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氣候干燥,恐龍生存環(huán)境變得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