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在《新華字典中》符號被解釋為:記號、標記、在身上佩戴的以用來表明身份或職別等的標記[7]?!队h大詞典》則記錄兩個詞條分別是“sign”和“symbol”,前者為標記、標志、記號;示意動作、手勢;招牌或指示牌等,后者為象征、標志、代號等。從詞源上來看這些詞條解釋了“符號”字面的意思,讓我們有了基本的認識,對于其概念的內涵《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辭典》中則解釋道:“符號最簡單的意義可以被理解成為象征或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只有當符號與所指事物具有一定的關系時才被稱之為符號,符號的性質是由它與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決定的,而不是本身的任何一種特質決定的,此外他們之間的這種關系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約定俗成的?!盵1]由此得出符號學中的符號主要指可以代表或象征除它本身以外的其他事物,社會文化歷史的發(fā)展確定了其指代的事物和能指代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同時符號的媒介和人對符號的感知方式也是多樣的,如文字、美術、電影、雕塑等視覺感知;樂音、噪音、語言等聽覺感知;氣味、味覺等接觸所產生的觸覺感知等。
當代西方符號學大體上分為兩個流派,一個是卡西爾、蘇珊·朗格等為代表,以文化人類學為基礎,而另一個是以結構主義中語言學角度上的符號學。在英語單詞標記上前者的標記為“symbol”后者為“semiotics”,兩者在方法論的基礎上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本文對愛國主義音樂作品的方法論基礎是“symbol”也就是以卡西爾的文化哲學為基石的文化人類為基礎的符號學。19世紀20年代卡西爾構建了一套文化哲學體系,他提出了文化即為符號,人創(chuàng)造了符號并生活在符號世界中,藝術作為了一種新的符號研究,他認為:“藝術并不是一個現(xiàn)成的實在的單純復寫,他是導向對事物和人類生活得出客觀見解的途徑之一,它不是對實在的模仿,而是對實在的發(fā)現(xiàn)”[2]。符號學美學藝術理論體系確立,是在蘇珊·朗格的著作《情感與形式》問世后形成確立。朗格認為藝術是情感和生命的形式即“藝術即情感”,她主張“藝術反對一般化,反對規(guī)范化,而提倡那種雖然十分普遍卻肯定受到理論壓制的個性化形式,生命感是常新的、無限復雜的,因此在其可能采取的表達方式上也有著無限多樣的變化”[3]。
黃自的《抗敵歌》是我國第一首以抗日救亡的愛國主義情懷為主題的合唱作品,有著堅定、鏗鏘的音樂語言。在音樂形式上,作品有著明顯的旋律動機貫穿整首作品,同時旋律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節(jié)奏鏗鏘激進并與歌詞意欲高度融合??傋V中五線譜上的旋律部分是黃自先生在對音樂音響效果構圖后記錄在五線譜上,此時樂譜音符記載的是當時呈現(xiàn)在他心里義憤填膺的沖動和愛國情懷但此時只是對情感情緒的表達,其歌詞和音符的所指整合統(tǒng)一后,總譜符號中的能指和所指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作者愛國主義情懷”。
捷克民族樂派的奠基人斯美塔那的作品《我的祖國》是一個以交響詩為體裁的愛國主義音樂作品。該作品的第一首交響詩《沃爾塔瓦河》的曲式結構為“引子-A-B-C-D-A1-E-A2-結尾”,引子部分以長笛作為主要樂器由弱起,6/8拍的節(jié)拍律動配合旋律二度上行構成16分音符構成的均分節(jié)奏構成了靈活生動的描繪了涌泉流動的動態(tài)意象。隨著樂句的發(fā)展旋律引入第二聲部,兩聲部交錯進行強弱的對比,表現(xiàn)出兩股溪流交錯流動推入全曲的主題樂句。A段為“沃爾塔瓦河”的主題,調性在大調與之間來回游走,旋律線明朗清澈形成較大起伏象征著沃爾塔瓦河寬廣流動的河面,在和聲織體烘托出氣勢磅礴的音響效果表,這正是作者對沃爾塔瓦河奔流不息、源遠流長情感寄托在音樂中的表達。B段為森林狩獵主題,此段旋律上由分解和弦構成主旋律的主題,而圓號的出現(xiàn)則指代了獵人的號角。C段以鄉(xiāng)村婚禮為主題,旋律大調色彩鮮明,弦樂的連斷音的奏法使節(jié)奏歡快鮮活象征著婚禮華麗莊重的畫面。D段的主題為“水神之舞”,旋律線的走向較為平緩,以小調為主渲染出神秘的色彩,表現(xiàn)出安靜、柔美的基調并塑造了水神的形象和舞動的畫面感。E段主題動機為“激流”,繼續(xù)沿用了小調色彩,節(jié)奏從主題動機開始變得急促,并引入復調表現(xiàn)出暗涌兇險的標題意義。
音樂的接受者所聽到的音響“事件”和作曲家頭腦中的音響“事件”的所指是不同的,有著異質性的特點。因此能否將作曲家的情感意象表達出來并傳遞給聽眾還需演奏者、表演環(huán)境和聽眾自身等因素的制約。這些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相同環(huán)境下,不同演奏者演奏相同作品聽眾的感受不同;不同環(huán)境下,相同演奏者演奏相同作品聽眾的感受不同;不同環(huán)境下,不同演奏者演奏相同作品聽眾的感受不同。因此在進分析愛國音樂作品的時候也要帶入當時的社會歷史、社會文化、民族精神等,并用一種立體的視角去賞析才能真正感受到作曲家頭腦中的意欲以及樂譜音符的魅力。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有著對精神情感強烈的表現(xiàn),它作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形式,直接的傳遞著人們的思想,正如朗格所說“音樂的樣式正是用純粹的、精確的聲音和寂靜組成的相同形式,音樂是情感生活的音調摹寫”9。愛國主義音樂作品中的“符號”承載著作曲家那一份偉大的愛國情懷和對本民族未來存亡的深情傳遞給蕓蕓眾生,它旨在喚起人民意識、鼓舞人民的斗志、增長民族的氣勢。
運用符號學的方法論來認識愛國主義音樂作品,通過分析其符號的意義能更為全面的感知到作曲家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情感,更有利于將愛國主義音樂作品融入音樂教育中。隨著我國當代音樂文化的繁榮,愛國主義音樂作品也會不斷蓬勃發(fā)展,這也有助于我國文化強國的建設,人們也將用這種題材發(fā)揮音樂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