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縣第一小學,黑龍江 依安 61500)
通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法在各個學校都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并且得到了教師與學生的一致好評。究其原因分析,是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過去老師“話語霸權”的傳統(tǒng)模式,教學方法更加趨向于多元化發(fā)展。小組學習討論法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將課堂的“話語權”重新交到了學生的手中,讓學生可以從實踐中探究真知。通過主動交流,質(zhì)疑,辯論,知識的融合,升華等各個階段,深刻領悟知識的要點與宗旨。小組合作學習法,可以促進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也從“單打獨斗”走向了交流與合作。開始考慮他人的意見和想法,與自己的想法進行融合。開始學會審慎思變,從多元化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思考問題的角度更加的全面。雖然,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是一個非常好的創(chuàng)新策略。但是,在推廣執(zhí)行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筆者就從工作現(xiàn)狀出發(fā),提出自己的一點建議與看法。希望可以真正把小組合作式學習法落實到教學實處,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效性[1]。
目前,各個學校在學科教學中都開展了小組合作式學習談論法。但是,縱觀課堂學習成效,卻是良莠不齊。有的課程教學,老師開展了項目驅(qū)動式或是開放性話題討論。學生并沒有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地開展分工合作,進行精彩的“頭腦風暴”,而是每組情況不一,狀況百出,沒有達到小組合作式討論應有的學習成效。有的組是學生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都自顧自地說個不停。大家全都沒有真正地用心去傾聽別人的觀點與想法,而是自己在那高談闊論,大家的想法并沒有進行碰撞,更別說結合集體智慧的結晶了;有的組是大家都默不作聲,小組討論靜默一片;有的組是只有小組長一人在唱“獨角戲”,其他人就像圍觀看戲一樣,就聽主持人一人在說,在做。這樣的小組形式,無非是由教師獨秀變成了某位學生獨秀,仍然沒有起到小組團隊協(xié)作,一起合作研討學習的目標;還有的組倒是全員參與了,但是角色分工不明確。大家把時間都浪費在了職責分配上,而忽略了深入探討學習的本質(zhì)。所以,雖然小組合作看起來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大家都“樂在其中”。但是,實質(zhì)上依然沒有帶動所有人的學習熱情,小組合作式學習法依然沒有落實到學習的本質(zhì)。下面我就從自身工作出發(fā),真正從小組合作的設計目的,步驟等方面深入探究,給予學生正確的合作方法,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2]。
首先,我們要轉變觀念,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只有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參與進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由表及里,真正了解事物的本源發(fā)展。其次,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能力。我們可以根據(jù)每個小組的表現(xiàn),有針對性地作出點評,提高學生學習的質(zhì)量[3]。
第一,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學生可以自由組隊,以4-7名同學為單位,分成一個合作小組。明確每名組員的具體職責,讓每名同學都有事可做,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落實到實處,讓每一名同學都可以真正地參與進來,而不是無事可做,只看著小組長一人演“獨角戲”。通過分工協(xié)作,各司其職,更好地完成小組任務。
其次,要根據(jù)學生的小組回饋情況合理安排課堂進度。對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已經(jīng)完全吃透的知識點,任課教師可以“一筆帶過”。不需要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對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集中提出的問題,我們要利用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篇幅去深入拓展,將學生的共性問題講解得清楚到位。
再次,任課教師要開展激勵機制,引導學生良性競爭。任課教師對于每次小組成績進行量化打分??偡置星懊┑男〗M,老師會給予相應的小星星。比如說第一名,獎勵10顆星星;第二名,獎勵5顆星星;排名靠后的小組,老師會給予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說扣減相應的星星值等等。除此之外,還會讓落后的小組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如何針對現(xiàn)狀加以改進。這種獎懲機制就會激發(fā)學生的一種斗志,這不光是為自己的榮譽而戰(zhàn),還是在為小組的榮譽而戰(zhàn)。如果我們自己產(chǎn)生了惰性,有了一種消極懈怠的心理,不努力,就會拖小組的后腿。所以,在這樣一種良性競爭的機制之下,學生都會拿出十二分的努力與干勁。
最后,就是老師的歸納整理環(huán)節(jié)。我們要做到活動有記錄,事后有跟蹤。任課教師要對討論結果進行抽查,要看到每名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我們只有了解學生的想法,才能夠更好地提供下一步的指導對策,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所以,任課教師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式討論學習。鼓勵學生明確角色職責,按照教學目標與計劃,自主完成問題的探索。并且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悉心聽取其他同學的建議,團結協(xié)作,結合集體智慧的成果,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