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書彥 李天望
1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65
2 湖北省中醫(yī)院 湖北 武漢 430061
異常便意,是以便意頻繁,排便次數(shù)增多但量少,有時欲便不解,甚至里急后重,或伴肛門痛、肛門墜脹等為主要癥狀而經檢查排除其它器質性疾病的臨床見癥,可伴煩躁、焦慮、抑郁、多疑、精神不振等多種情志癥狀。本病往往久治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在門診跟師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應用中醫(yī)個體化辨證治療異常便意,臨床效果顯著,茲淺述辨治體會如下。
《素問·五臟別論》中記載“魄門亦為五臟使”,即魄門為五臟行使排泄糟粕濁氣的職能,魄門的開合依賴于心之主宰,肝之條達,脾胃之升降,肺之宣肅及腎的氣化功能正常,而魄門的開合有度,也有利于五臟的氣機通暢[1]。從病機來看:其一,氣虛導致中氣下陷,升提乏力,下陷于肛門;其二,飲食不節(jié),脾胃損傷,病程既久,內生濕熱,下迫肛門;其三,肝氣郁結,氣機運行不暢,升降失調,下結于肛門;且“久病入絡”“久病致虛”,異常便意日久則可演變?yōu)樘搶崐A雜。因此,本病病理因素常比較復雜,主要包括濕、熱、瘀、虛等,或單獨因素,但是臨床最多見的是多因素兼夾發(fā)病。
根據(jù)本病的病因病機特點,臨床最多見的為多因素兼夾發(fā)病。因此,對于虛實夾雜的患者,若單用補益氣血之藥,純補無瀉,則容易致氣血阻滯;單用活血行氣之品,但瀉無補,則容易致正虛邪戀。因此,治療宜動、靜結合,既要使用活血理氣藥,又要配伍補益氣血藥,且注意全身氣機的調理,調動周身氣血,使藥達病所。再者,本病患者通常伴有情志的因素,許多患者初診時即訴因精神壓力、家庭矛盾或煩神操勞過度等原因導致癥狀加重。若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氣不升則降,下迫肛門,則出現(xiàn)便意頻繁、肛門墜脹,故辨治時尤應注重疏肝調肝。另有研究提示,辛辣食物在胃腸道消化吸收慢,且對直腸黏膜刺激大,易使消化道靜脈叢充血,肛竇發(fā)生異常炎性反應,導致靜脈壁抵抗力下降,最終導致結腸功能紊亂[2]。臨床多見患者因進食刺激性食物導致本病的發(fā)生,故治療中應重視飲食調節(jié)、健脾化濁。
章某某,男,73歲。2020年7月1日初診?;颊呓?年來便意明顯,頻繁上廁所,每日4~5次,早上第1次大便量多,軟便,其余幾次因便意明顯而去排便,但量少,有時僅排氣,嚴重時有里急后重感,有時內褲染少許糞汁,不伴肛門疼痛和出血,無明顯腹痛,精神緊張,納可,喜食肉類,睡眠欠佳,晨起口干口苦。有高血壓10年,糖尿病4年,控制良好,否認其他重要臟器疾病史。查體:腹軟,無壓痛,未觸及實質性包塊。外院腸鏡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滑。西醫(yī)診斷:腸功能紊亂。中醫(yī)診斷:異常便意(濕熱下注型)。處方以升陽益胃湯加減:薏苡仁20g,炒白術、茯苓、炒澤瀉、炒葛根、黨參、黃芩、炒柴胡、炒防風、黃芪、陳皮、姜半夏各10g,炙升麻、黃連、干姜、炙甘草各6g。7劑。水煎分服。7月7日二診:患者訴癥狀明顯緩解,大便每日1次,成形軟便,有時仍有便意,但能忍住不去排便,無糞水漏出,精神狀態(tài)明顯好轉,舌質紅、苔薄黃,脈小滑。藥已對證,守前方續(xù)進7劑,未再復診,電話隨訪已愈。
按:本例患者嗜食油膩,因年事已高,脾胃虛弱,運化無力,釀生濕熱,下迫肛腸所致。結合舌、脈辨證為濕熱下注型,方選升陽益胃湯加減。汪昂《醫(yī)方集解·補養(yǎng)之劑》對其詳解“助陽益胃,……補中有散,發(fā)中有收,使氣足陽升,則正旺而邪服矣”,認為陽氣得升則濁陰自降。方含六君子湯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另以炒薏苡仁、炒澤瀉利水滲濕,黃芪、升麻升清舉陷,黃連、干姜平調寒熱。全方合用,共奏升陽益胃、清熱化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