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麥
十月
建水這座小城,似乎是不分春夏秋冬的。一年四季,一件單衣,外加一件外套,就從春天走到冬天了。
比如劉大象,你若在街頭碰上他,春天他穿一件長袖單衣,夏天換一件短袖小襯,秋天時,還是春夏穿的那兩件薄衫,似乎他的柜子里,再也翻不出另一件衣裳了。秋天走完,他在那件長袖單衣上罩一件黑色外套,冬天也就過去了。然后春天來了,他把外套脫了,又是那件穿了不知多少年的長袖單衣。
建水雖四季模糊,但在最冷的日子,多數(shù)人還是得加件毛衣或是棉襯的。但也有人才進入秋季,便加了棉或絨衣的。
九月末,快入十月了,天氣仍是炎熱。像一個毫無緣由便翻了臉的人似的,一覺睡起來,熱便散了,空氣寒涼寒涼的。若穿了短衫短褲露了手臂腿腳,便有了寒意。這樣,街頭就出現(xiàn)好玩極了的事情。
劉大象出門,在街頭遇到王小祥。劉大象仍是一件短袖小衫,一條及膝短褲,拖一雙涼鞋,吧嗒吧嗒地走。劉大象仍在過著夏天呢,吧王小祥卻已進入冬天了!他上身穿一件棉質(zhì)的內(nèi)襯,外面是加了絨的外套,竹竿般細(xì)長的腿上是牛仔褲,腳上一雙運動鞋。
劉大象嘴上叼根煙,問王小祥:
“咋,病啦?”
王小祥手揣在衣兜里,說:
“你才病了!變天了,冷吶!”
并不只是劉大象和王小祥,過路的行人也是這樣的,各人過著各人的季節(jié)。
街上一位紅裙子走過,穿了坎肩的超短裙,整個手臂和一半以上的長腿便都裸露在風(fēng)中了。一雙十厘米的高跟鞋,在街面發(fā)出“噔噔噔”的聲音。
劉大象斜著一雙三角眼,說:
“這紅裙,正點!”
王小祥說:
“長腿妹,真靚!”
一旁掃街的大娘,已是棉衣棉褲,穿得厚實而嚴(yán)密,鼓鼓脹脹的,手臂戴個深藍色的袖套。
她和王小祥一樣,也是過上冬天了。
但時令既不是冬,也不是夏,是秋天呢!
街面行道樹下那些枯黃的落葉,正在秋風(fēng)中滿街滿道跑著玩。
這不算,還有更好玩的事情呢!
劉大象去城郊的五里鋪送石棉瓦,保元叔叔要在院里搭個簡易豬廄。天悶熱,保元叔叔的媳婦不著腦的就和保元吵起來了,光吵架不夠,還摔了一個盛湯的大海碗。媳婦的火氣還沒消散,大熱辣的天,突然噼哩啪啦便落下雨來。沒有晴轉(zhuǎn)多云,天陰,起風(fēng),扯閃,打雷這樣的過程,是川劇變臉般前一秒白臉,后一秒便黑臉了的。劉大象剛到保元叔叔后院的茅廁解開褲子,雨點便小拳頭般噼噼啪啪打在他身上了。他急急忙忙提了褲子,褲子還沒提到腰呢,一個急剎似的,雨停了。保元叔叔說,這叫過路雨,是掌管天地間雨事的大神從建水路過,忙著去別的地方趕大場去了。
紫陶街
外地人在建水呆上一段時日之后,便會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厝说纳钊粘@?,多多少少都會與建水的某種物件發(fā)生些聯(lián)系,這個物件,就是建水的紫陶。
說到紫陶,就得說說紫陶街。紫陶街坐落在廣慈湖畔,是一個集商業(yè)、休閑、娛樂、餐飲為一體的紫陶商業(yè)區(qū)。這里原是建水工藝美術(shù)陶廠的舊址,建水工藝美術(shù)陶廠曾是建水規(guī)模最大的紫陶生產(chǎn)企業(yè)。1949年,國家對傳統(tǒng)的民族手工業(yè)進行改造,在這場變革中,1953年建水碗窯村的37戶制陶人家組成陶器生產(chǎn)合作社,專門從事陶器加工生產(chǎn),后來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了建水縣美術(shù)陶合作社,1977年正式更名為建水縣工藝美術(shù)陶廠。2000年以來,由于有工無藝、體制拖累、競爭激烈等各種問題凸顯,陶廠最終停業(yè)。2014年廠區(qū)土地被全部拍賣,至此這個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jì)的老陶廠就此畫上句號,成為一段塵封的歷史。
現(xiàn)在的廣慈湖已經(jīng)沒有昔日的荒蕪和滾滾濃煙,曾經(jīng)破舊荒置的建水工藝美術(shù)陶廠已被流光溢彩的紫陶商業(yè)街代替。這是一條兼具中國古典元素與法式浪漫風(fēng)情的紫陶文化商業(yè)街,外墻青磚與紅磚混搭,灰瓦蓋頂,輔與石材、原木、陶片、玻璃裝飾,再加上花團錦簇,綠色藤蔓、肉類植物滿街滿墻,使得整條紫陶街充滿原生態(tài)和厚重感的同時,又營造出濃濃的文藝范和法式浪漫,且兼具時尚感。街區(qū)中央,矗立著一支紅磚砌成的煙囪和一座窯爐,那是原工藝美術(shù)陶廠留下的舊址。
紫陶街的對面是碗窯村,碗窯村是建水紫陶的發(fā)源地,元代開始便有制陶業(yè),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紫陶就是從這個小小的村落發(fā)展而來。碗窯村的山中蘊藏著制陶用的豐富五彩泥土,有年代久遠(yuǎn)的古龍窯和滿地的碎陶瓷礫。早些年,走進碗窯村,鄉(xiāng)路兩側(cè)破缸殘瓶堆積如山,瓦礫陶片蔓延四野,各家各戶關(guān)在自己的屋里作坊式制陶,保持著一個小村落的原始模樣。紫陶街建成后,和紫陶街僅一街之隔的碗窯村人把碗窯村變成了一個具有商業(yè)氣息的村落。他們把臨街的住房改造成商鋪,擺上琳瑯滿目的各式陶器,和對面的紫陶街呼應(yīng)成片。
紫陶街臨廣慈湖,漫步其間,湖水映襯著湖畔的建筑,天空、垂柳,構(gòu)成一幅別致的景致。廣慈湖與紫陶街之間,是一片游樂場,之間商鋪林立,酒吧、會館、書吧、咖啡廳、特色小吃店一應(yīng)俱全。
從游樂場進入紫陶街,入口處建有一個紫陶噴泉,噴泉全部用紫陶罐建成,在整條街口顯得特別搶眼。走在紫陶街,一股濃濃的文藝范撲面而來,街道干凈整潔,櫥窗透亮,鮮花盛開,紫陶器物在裝修別致的商鋪里呈現(xiàn)出厚重、典雅、精致的品質(zhì)。
清晨和上午的紫陶街清冷而安靜,只有幾家商鋪稀稀落落地開門營業(yè),偶爾從街上走過幾個行人,也頗漫不經(jīng)心。下午三四點之后,人們陸陸續(xù)續(xù)走進紫陶街,紫陶街上小吃廣場的攤主開始撐開大傘鋪開攤位準(zhǔn)備營業(yè),紫陶商家也在自家店鋪門口架起簡易攤位,將各式陶制的花盆、陶碗、陶碟、茶壺、茶杯、茶缸、茶罐、陶瓶等琳瑯滿目的小物件擺好。到五點以后,紫陶街熱鬧起來,人們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街外車水馬龍絡(luò)繹不絕,街內(nèi)熙熙攘攘人頭攢動,似乎建水的人流一下子都集中到了這里。街道兩旁臨時架起的簡易攤位上,以陶制品為主,兼有賣小飾品的,賣服裝的,賣鮮花的,賣化妝品的,賣草編制品的,令人眼花繚亂。小吃廣場上更是人滿為患,建水的各種特色小吃都能在這里品嘗到,如西門烤豆腐、過橋米線、馬蹄糕、米豆腐、砂鍋飯、拉拉粉、木瓜涼水、醬香餅,以及各種烤肉、鹵味、包燒、面點、鮮果汁、奶茶、煎餅、面點、海鮮,應(yīng)有盡有。
夜晚的紫陶街最是熱鬧和生動,此時人流量達到了巔峰時刻,滿街的燈火全都亮起來了,紅黃白藍紫的球形彩燈、閃爍迷離的星形及條形霓虹燈、紅艷古典的燈籠,以及街中央高高的煙囪上跳動燃燒的熊熊火焰,商鋪及酒吧間透出的各色燈火,把整條紫陶街裝點得流光溢彩,生動無比。
街入口的一家酒吧,裝修古樸,夾雜在紫陶商鋪間,很是令人注目。逛街累了,便會去里面坐一坐,點一杯咖啡、果汁或是啤酒,再點幾樣小吃點,透過落地的鋼化玻璃,只見外面人影晃動,燈火璀璨,而喧囂與吵雜,已被關(guān)在了門外。
秋日記
入秋后,以為天氣會漸漸涼下來。可是,并沒有。甚至,卻是更加悶熱了。這些年,偏愛旗袍,一年四季,旗袍是離不了身的。旗袍異于寬袍,著裝時講究曲線之美,穿上身時,與肌膚的貼合度只能差之一二厘。天熱時,旗袍緊貼肌膚的感覺無疑是痛苦的。人們形容女子嫻雅靜好,外觀第一感必是“肌膚自清涼無汗”??蛇@悶熱的天,這汗水實在讓人嫌。倒是黃昏,太陽西斜,一天中才漸次涼下來。露臺上的小幾上泡一壺茶喝了,心便也涼了。
偏愛紫陶小壺多年,前前后后收了二三十把,算不上昂貴的名壺,卻都是我穿著七厘米的錐子形細(xì)高跟從各種紫陶小店精心細(xì)淘所得。日常用的兩把小壺,一把西施,另一把竹筒。西施稍大,適用兩人以上;竹筒略小,宜于獨飲。價值稍高的幾把小壺,藏著,卻是不舍得用的。這日常用的兩把小壺,泡茶飲茶之時,時常捧在手心摩挲,把玩,我熟悉它們身上的每一絲紋理,弧度,質(zhì)感,缺陷。這樣,便有了深情。對兩只小壺的喜愛,已不遜于藏著不舍得用的幾把小壺了。
今日下班回家,發(fā)現(xiàn)小區(qū)綠化區(qū)里種了一株樹,不知何名,樹桿標(biāo)直,葉形類似老家院子里的香椿。我竟是如此粗心的,今日才見了它。它真高,樹冠及至四樓人家的窗前,這真是讓我羨慕。我喝茶納涼的露臺的窗外,若也有這樣一株,多好。或許這株樹會一直長高,長到我十四樓露臺的窗外罷?那樣我伸手從窗外摘一片葉,也是可以把玩半天的了。
窗外的那幢建筑已建至第四層,這讓我想起廣池湖畔的紫陶街,幾日前去買花,發(fā)現(xiàn)街上某一段又被拆了。泥土、碎石、磚塊、挖掘機與鮮花、紫陶、多肉混雜在一起。前日去紫遇影院看電影《哪吒》,經(jīng)過紫陶街時,發(fā)現(xiàn)拆修的部分又恢復(fù)了原貌。這個城市,和人一樣,每天都在毀滅和重建。但是,它每天都是新的。有時,真希望自己是一個嬰孩,第一次,睜開這雙混沌而清澈的眼睛,也是新的。
憶母親
風(fēng)從窗外徐徐而來,它吹拂我的頭發(fā)和臉龐。風(fēng)大一些的時候,簾幔在動,我的裙裾也在動。我有時獨自呆在露臺喝喝茶,看看天。更多時候,卻是看著窗外發(fā)呆。窗外除了一幢幢高樓,似乎別無它物。但十四層高的視野,讓人開闊。
我時常眺望遠(yuǎn)處的扎營山,想念長眠在山上的母親。母親在世時,如此疼愛我,我愛她??墒牵覅s一直沒能記住她的生辰和忌日。哥哥幾次告訴過我,可是,我仍沒能記住。我記不住媽媽離開我們幾年了,兩年多、還是三年多?離開時,是在四月、五月或者六月?這些,我都沒能記住。這讓我自責(zé)。由此,我想到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小說《局外人》的那個開篇:“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敝?,便又想到小說里那個在母親死后沒流過一滴淚,記不準(zhǔn)確母親去世時間,在母親草草下葬后便急不可耐地去海濱游泳、看喜劇片、和女友滾床單的局外人默爾索。但是,默爾索愛他的母親是真的。我愛我的母親,也是真的。
我記不住母親的生辰和忌日,但卻清晰地記住了母親在ICU病房的歷歷情景:她痛苦且充滿恐懼的表情;絕望、悲傷、不舍又充滿強烈求生欲的眼睛;那些插在她身體里的排尿管、氧氣管、進食管、輸液管,以及她床頭的監(jiān)護儀、心電圖機、起博器、氧氣瓶;她被手術(shù)刀切割開的氣管;讓母親痛苦到臉部扭曲得變形的每天幾次的抽痰。母親在ICU病房的日子,家屬每天只有一次30分鐘的探視時間,每次只允許一位家屬進入病房。媽媽的孩子多,我們兄妹便只能輪流著探視。我?guī)滋煲姴坏侥赣H,想到母親獨自在ICU病房承受痛苦,心如刀割。那時,我每天下班回到家便躺在黑夜里哭泣,有時徹夜難眠。想到母親正在承受的苦難,想到那堆插在她身體里的冰冷器械,她失去知覺動彈不得赤裸著任由護士擺弄的身體,悲傷一陣陣把我淹沒。我那時覺得我們真是自私的孩子,因為舍不得母親離開,親自把她送進那人間活地獄。我不知道如果她能開口說話,能自己選擇,她是否愿意接受那生不如死的治療。
就在昨夜,我又夢見母親。她坐在老家的院子里剝玉米。我在夢中想,媽媽真是幸運,那么嚴(yán)重的病,竟然好起來了。我一高興,便從夢中醒來,才知道一場夢而已。才想起,媽媽離開我們,已經(jīng)很久很久了。媽媽剛離開時,夜半醒來,我時常淚流不止。那時,我不相信媽媽就這樣從這個世界消失了,我再也見不到她,撫摸不到她,也不再能聽到她的聲音。昨夜想起母親,我沒流淚。時間讓曾經(jīng)波濤般起伏難平的悲傷變成一條平緩的河流。我只是睜大眼睛靜靜地躺在床上,看著窗外的夜空。那曾經(jīng)閃爍璀璨的天空漆黑一片,沒有月亮,沒有星子,也沒有銀河。我不知道,它們都去了哪兒。
石榴記
水果中,尤喜愛石榴?!翱嘀窆S抽青橛子,石榴樹掛小瓶兒?!惫旁娫~中描寫石榴者,唐朝詩人包賀的這首小詩是極為有趣的。詼諧,調(diào)皮,活潑。
夜晚,和家人喝茶。燒水,燙杯,沖泡,幾分鐘時間,一壺茶水便已泡好。茶,是云南金平的古樹茶;水,是云南建水的云龍山泉;壺,是建水紫陶壺;飲茶的小盅也是紫陶的。喝茶,又佐以一盤石榴。石榴是南莊鎮(zhèn)施家寨的酸甜石榴。果大,皮色鮮紅,籽粒飽滿,艷麗似瑪瑙。其味酸酸甜甜,滿嘴生津。據(jù)說,這是一百多年的老樹掛的果。
南莊鎮(zhèn),隸屬云南建水。施家寨,隸屬南莊。那里有一片老樹榴園,已有百年歷史。老樹上,掛滿了酸酸甜甜的瓶兒似的榴果。
石榴原產(chǎn)波斯,原名安石榴。漢張騫出使西域,石榴得以傳入中國?!昂文臧彩瘒?,萬里貢榴花。迢遞河源邊,因依漢使搓?!?/p>
來自遙遠(yuǎn)異域的安石榴,跋山涉水,經(jīng)絲綢之路入大漢后,被植入上林苑及驪山溫泉一帶,享受著皇家尊貴的待遇。它在漢王朝的宮苑里落地生根,開花結(jié)果,以供御用。潘岳在詠石榴的賦中贊其“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石榴花開于初夏,綠葉蔭蔭之中,石榴園燃起一片火紅,燦若煙霞,絢爛至極。“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绷窕ǎ每蓯?,于綠葉之中,探頭探腦地露出小瓶兒似的花骨朵,不幾日,花骨朵逐漸泛紅,然后從頂端裂為四瓣,便是一朵榴花了。逐漸,整片榴園繁花怒放,色艷如火,似有火焰在燃燒。
石榴花有雌雄之分,花色有火紅、桃紅、粉紅、橙黃、白色,以火紅居多。遠(yuǎn)遠(yuǎn)望去,像成熟的女人穿著彩色的裙子在翩翩起舞。
古代婦女著裙,多喜歡石榴花色,而當(dāng)時染紅裙的顏料,也多從石榴花中提取,如此,便有人把石榴花形容為女人的裙裾,久而久之,“石榴裙”成了古代年輕女子的代稱。梁元帝《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的填詞,“石榴裙”的典故,緣此而生。人們形容男子被女子的美麗所征服,稱其為“拜倒在石榴裙下”。每種花都有自己的語言。石榴花的語言是:成熟的美麗。
集市上,人擠著人,車挨著車,石榴連著石榴。人,是買賣石榴的人;車,是運營石榴的車;石榴,才是南莊鎮(zhèn)的主角。是的,整個南莊鎮(zhèn)都快被石榴填滿了。貨車?yán)锢\的是石榴,攤位上擺放的是石榴,籃子里裝滿的是石榴,編織袋里裹著的是石榴,地上丟棄的是石榴。連風(fēng),也是石榴酸酸甜甜的味道。我行走在南莊鎮(zhèn)的時候,感覺自己也變成了一個艷麗的、酸酸甜甜的石榴。
傳說,石榴樹是一位美麗女子的化身。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在他住的房子前,有一棵繁花似錦、色艷如火的石榴樹,張騫甚為喜愛,經(jīng)常站在樹旁觀賞。后來天旱了,石榴花葉日見枯萎,張騫不時擔(dān)水澆灌,石榴枝葉返綠,榴花復(fù)艷。張騫返回中原時,請求帶回那棵石榴樹,國王欣然應(yīng)允。歸途中,由于遭遇匈奴人攔截,沖殺中將那棵石榴樹失落了。張騫人馬到達長安,漢武帝率百官出城迎接。此時,一位著紅裙綠衣的女子,向張騫奔來。女子說:“奴到中原回報大人澆灌之恩?!毖援吅鋈徊灰?,隨即化作一棵花盛葉茂的石榴樹。
中午,我和小Z坐在南莊鎮(zhèn)的一家牛肉館前吃石榴。石榴很大,我的整個手掌只握住了它的三分之一。用一把小刀在石榴的頂部和尾部雕刻出一個方方正正的四邊形,然后沿著石榴的邊輕輕劃了四刀。把石榴的頂蓋和尾蓋去了,順著刀痕用手一掰,石榴一下子咧開嘴笑了,露出晶瑩剔透的牙齒。
石榴被均勻地分成四份,小Z貪心,一個人占三份。小Z吃石榴不是一顆一顆地吃,是啃,像抱著個女人般湊在嘴邊滿嘴滿臉地啃。很快,他便把三份石榴啃完了。他把我手里剩下的石榴搶過去,幾秒鐘時間便進了他已被石榴汁填滿的胃。
石榴是一種吉祥的水果。在民間,石榴象征著多子多福。我的老家莊子河村,每逢迎娶婚嫁,總要在新郞新娘的房間擺放幾個石榴,祈愿這個家族兒孫滿堂。中秋,恰是石榴上市的時節(jié),老家堂屋的供桌上,必然少不了石榴。那時,我那踩著三寸蓮花步的奶奶,把月餅、石榴等供品在供桌上擺放好后,點炷香,便圍著供桌用她沒了牙的癟嘴一遍遍念叨:“八月十五月兒圓,石榴月餅拜神仙……”
這時候,我躲在老屋的墻角里,等奶奶念完出門,便偷偷從供桌上拿一個石榴,跑到屋后那棵清香樹下,讓酸酸甜甜的石榴汁在我的嘴里恣意流淌。
想去看看施家寨的石榴園,便去了??蛇€是去晚了,施家寨的石榴園已是一片秋收后的空。果已入倉,只剩下滿樹的葉。園里雜草叢生,蒿枝、狗尾草、沾粘草、臭葉子見縫生長。有的已高及人頭,無章無序地擠攘著,瘋長著。去園里轉(zhuǎn)了一圈,出來后,衣服、褲子、鞋子、背包,沾了一身的沾粘草。
觀景臺上,視野開闊,一片混亂的綠奔來眼前。在這里看景,最美該是五月,那時石榴花開,其景其象,該是美的。
窗外之音
那些宣紙把露臺旁的小矮柜堆滿了,這讓露臺顯得凌亂。
不知何時,我習(xí)慣于囤積。冰箱里,囤積食物:偶爾去菜市場走一圈,便會被那些時鮮蔬菜吸引,明知自己很少做飯,仍會把它們買到冰箱囤積起來,直囤到蔬菜腐壞變質(zhì),心里才懷著可惜愧疚的情感拿走扔掉;衣櫥里,囤積衣服:一件同款式的,我會買兩件,甚至三件,以至衣櫥里滿滿當(dāng)當(dāng)再也裝不下時,才清理出一部分送人,或送到小區(qū)樓下的愛心捐贈箱,而很多衣服的吊牌仍是掛著的。
現(xiàn)在,我又開始囤積宣紙:生宣、熟宣、半生熟,三尺的、四尺的、六尺的,長卷的……你可以想象露臺的凌亂。后來,露臺的矮柜放不下,這些宣紙便侵占了沙發(fā)靠露臺的角落。這下不止露臺,連沙發(fā)也凌亂了。
這真是讓我煩惱!我必須快速消耗掉這些宣紙,還原露臺和沙發(fā)本來整潔的樣子。
午間,鋪開毛氈,備好筆墨,開始畫字。我希望在盡量短的時間里,把這些宣紙消耗完,以騰出被占據(jù)的空間。
這樣飛沙走石畫了好幾幅,樓下忽然就傳來一陣二胡聲,咿咿呀呀的,時斷時續(xù)。在午間,這聲音顯得寂靜安詳。樓下偶爾駛過的車輛和摩托聲,有時完全把它覆蓋了,但車輛駛過后,咿呀聲便又出來了。
我原本內(nèi)心輕狂,便寫草書消磨??蛇@咿咿呀呀的聲音傳來,草書便寫不下去了。另鋪一張宣紙,換另一支筆,改寫小楷。
這二胡,拉得并不流暢,卻悅耳安詳。伴隨二胡聲,我的心沉靜下來。咿——一聲,我落一筆;呀——一聲,我又落一筆;咿——咿——呀——呀——這是小楷的節(jié)奏呀:平緩,舒慢,輕靜。
我有時停下手中的筆,眼睛望著露臺上開滿紅色細(xì)碎小花的虎刺梅,耳朵卻在捕捉那時隱時現(xiàn)的聲音。拉二胡的,該是位慈詳?shù)睦险??沒有激昂起伏的情感,基調(diào)平緩悠場。有時,卡在一個音符上過不去,便聽到二胡變了調(diào)子,或抑揚,或頓挫,卡在那里咿咿呀呀的繞。我便再次停下手中的筆,聽窗外的二胡繞來繞去,還是不著調(diào)。這樣咿——咿——呀——咿——咿——呀——呀——呀——咿——的繞了好久,調(diào)子往上一揚,終于成調(diào)了。又恢復(fù)了悠揚舒慢的咿咿呀呀聲。
我暗自一笑,拿起筆,繼續(xù)抄小楷。
翰林街記
進入建水古城區(qū),從朝陽樓方向踏著青石鋪就的臨安路一直往西走,會發(fā)現(xiàn)臨安路兩側(cè)商鋪林立,一株株高大的鳳凰樹在街道兩側(cè)的仿清式建筑中垂著一樹綠蔭,紅燈籠高高懸掛在燈柱上、樹蔭里。街上,人們邁著悠閑的步履成為古城風(fēng)景中的一部分。
作為建水古城的主街道,臨安路像人體的一條主動脈,它的兩側(cè),遍布大街小巷。城隍廟街、永寧街、翰林街、關(guān)帝廟街、南正街、紅井街、北正街、小西莊巷、如意巷、指林寺巷、武廟街等十多條街巷就分布在臨安路上,它們縱橫交錯互通東西南北。而其中最繁華最具文化底蘊的,便是翰林街。
翰林街南北走向,南起臨安路,北迄朝陽北路。清光緒年間(1875-1908)翰林街稱沙泥塘街。民國年間(1912-1949)改稱建新街。2005年,因為此街曾出過許多歷史文化名人,承載著深邃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又更名為翰林街。
翰林街全長603米,位于建水古城的核心區(qū)域,是建水最熱鬧、最具標(biāo)志性的街巷之一,保留古建筑的同時恢復(fù)改造為集吃、住、游、行、購、娛為一體的清式風(fēng)貌商業(yè)街。
漫步在青石鋪就的翰林街,會產(chǎn)生一種穿越時光隧道的錯覺。街道兩邊酒肆商鋪林立,紫陶、銀飾、樂器、刻字、古玩字畫、文房四寶、文教用品應(yīng)有盡有,服裝店、小吃店、書吧、餐吧、涼品店、冷飲店鱗次櫛比。街道酒旗飄揚、燈籠高懸,恍惚若民國甚至更久遠(yuǎn)的時光。那些青磚黛瓦、雕花飛檐的民居,古香古色的木質(zhì)雕花精美無比。
從臨安路進入翰林街二十多米,右邊出現(xiàn)一條街巷,藍底白字的指路牌上,“書院街”三字很是顯目。書院街因舊時有崇正書院而得名,解放后崇正書院成為建水縣第一小學(xué),建水一小搬遷后,這里又成為一小舊址?,F(xiàn)在的崇正書院沒有瑯瑯讀書聲,不見學(xué)子身影。從書院大門前走過,四周一派寂靜。兩扇漆紅的朱門緊閉,只有門前兩株蒼翠的古樹,在陽光下繁茂著。
書院街入口的斜對面是香滿樓。這座坐落在翰林街上的二層酒樓環(huán)境古樸安靜,古色古香。花團錦簇的木門上方,懸掛一塊古老的牌匾,牌匾上“香滿樓”三個大字清晰可見。門兩旁貼著喜慶的紅色對聯(lián),雕花的木窗上題寫著楹聯(lián)詩賦,墻外種著茂盛的植物,不似酒樓,倒似一院人家。走進酒樓,有一個帶有古城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古樸典雅的餐桌木椅,雕花的門窗,紅紅的燈籠。
往下走,臨街有一溜吊腳樓,這是曾經(jīng)富甲滇中的朱家的商鋪。過了吊腳樓,便是朱家花園的大門,從這道氣勢恢宏的三重檐垂花大門,能窺到朱家當(dāng)年的富足與繁榮。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民居建筑是清末鄉(xiāng)紳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有“滇南大觀園”之稱。朱家花園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214間,歷經(jīng)兩代人30年建成。整座宅院建筑恢宏,陡脊飛檐,為建水典型的“三間六耳三間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傳統(tǒng)民居建筑,計有大小天井42個。
朱家祖先在明洪武年間的那場移民潮里,從湖南麻陽遷徙至建水。清朝末年,朱家人到個舊開采錫礦發(fā)家后,到縣城購地30畝,用來建蓋家宅和宗祠。朱家最核心的人物名叫朱朝瑛,到了朱朝瑛這一代,朱家已是富甲一方的顯赫家族,在整個云南省的政治經(jīng)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光緒年間,朱朝瑛因支持周云祥領(lǐng)導(dǎo)的“礦工起義”被清政府抄家,之后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間,朱朝瑛受到明治維新思潮影響,深感清王朝氣數(shù)已盡,回國后參加辛亥革命領(lǐng)導(dǎo)“臨安起義”,被云南都督蔡鍔授予中將軍銜,朱家花園因此又稱為“中將府”。因為參加辛亥革命有功,朱家重振威望恢復(fù)了元氣。后來,朱朝瑛因支持袁世凱復(fù)辟帝制,被蔡鍔、唐繼堯領(lǐng)導(dǎo)的護國軍討伐,朱家第二次被抄。第二年,唐繼堯感念朱家在辛亥革命中的功勞,發(fā)還其家產(chǎn)。歷經(jīng)兩次大風(fēng)大浪后,朱朝瑛無心官場,只想一心經(jīng)商。然而生逢亂世,軍閥混戰(zhàn)的硝煙最終還是將朱家卷入其中,朱朝瑛以“縱容其侄手下制造事端”獲罪,被囚禁五華山。牢獄之中的朱朝瑛一場大病后故亡,隨著一代叱咤風(fēng)云人物的病逝,朱家再次被抄,朱家一門至此衰落。
從朱家花園往下走一兩百米,左邊有一條小巷,往小巷走七八米,便是教育家劉寶煊的故居。劉寶煊先祖系江蘇南京人氏,明朝初期隨軍進入云南,之后定居建水西莊新房村。其祖父原在新房村務(wù)農(nóng),兼做銀匠,后到個舊礦山趕馬,得朋友資助后開始經(jīng)營錫礦,逐漸成為富豪之家。劉寶煊早年兩度赴日本留學(xué),回國后先后在昆明師范、昆華中學(xué)、云南大學(xué)任教??谷諔?zhàn)爭開始后,劉寶煊決意回建水辦學(xué)。1938年,回鄉(xiāng)后的劉寶煊被任命為建水縣教育局局長,兼任建民、臨安中學(xué)校長,于校內(nèi)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宣傳革命思想。云南解放后任昆明市文教局局長等職。
劉寶煊故居的門牌是翰林街153號,混雜在一溜小吃鋪中毫不顯眼。門兩側(cè)的墻壁被貼上鮮紅的小吃廣告塑紙,門口堆放著一些賣小吃用的桌椅、小凳等雜物。進門往左上幾級石階,一叢細(xì)竹映入眼簾,再往里走,一座圍在一截土墻里的清幽古雅的院落出現(xiàn)在眼前。土墻已經(jīng)有些年歲了,墻面斑駁,上面爬附著三角梅等一些藤類植物,墻角栽種著各種花花草草。墻面有些地方白色的石灰漆已經(jīng)剝落,夕光下黃色的墻體泛著金色的光。圍墻里植物繁茂,細(xì)竹、芭蕉、石榴、桑樹從墻院里探出頭來,郁郁蔥蔥。
從一道小門進去,一道雖已顯歲月滄桑但氣勢不減的大門呈現(xiàn)在眼前,大門前的空地被圍成一個小院子,里面種著米蘭、佛手、茉莉、玫瑰、三角梅等花卉,整個小院生動、清雅。花叢間靠北的角落,一位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的大叔正在清洗石榴花。大叔名叫劉炎燦,是劉寶煊的堂侄,建水六中退休教師。說起這座老宅院,劉炎燦的言語間既有對祖上榮耀歲月的自豪,又有對老宅在歲月的侵蝕中日漸斑駁落離的悵惆與遺憾。
劉炎燦介紹,這座宅院建于清光緒末年,宣統(tǒng)三年竣工,歷時五年余。劉寶煊祖上經(jīng)營錫礦發(fā)家后,從西莊新房村到縣城購置土地建了這座老宅。劉寶煊故居最精美的當(dāng)屬眼前這道大門,其木質(zhì)、雕花、做工都屬上乘,可惜多年前已遭破壞。
現(xiàn)在遺存的劉寶煊故居,其主體建筑分為前院和后院兩大院落,兩大院的右側(cè),現(xiàn)還存有一溜平房,為劉家以前的工作房。由于各種復(fù)雜的原因,現(xiàn)在大部分被外姓人氏居住。說起這座老宅院的原貌,劉炎燦說,以兩大院落為中心,東北方向延伸至現(xiàn)在翰林街的商鋪,西南方向延展至建水縣老人民醫(yī)院一帶,原來都屬于劉寶煊故居的范疇,是這座宅院的后花園。在歷史的進程中,劉寶煊故居的后花園現(xiàn)在已不復(fù)存在,在原花園舊址上,建起了街道、商鋪、居民樓等一些現(xiàn)代建筑。那個曾經(jīng)花團錦簇的后花園,已被覆蓋在歷史的塵煙下。
翰林街不是一條普通的街,除了朱氏、劉氏兩大家族,更久遠(yuǎn)的歷史上,這里還出了多位將軍、進士和翰林。建水歷史上有名的“一門出三將”,就記載了佴誠中這位官至廣東文昌知縣的老舉人,其三個兒子佴曉清、佴鳶、佴鳴岡都官至少將;廖大亨、廖履亨兩兄弟同中進士,是建水歷史上著名的“兄弟兩進士”;被選入翰林院的佴祺、錢正圜,又為建水古城增添了光輝的一筆。
除此,翰林街還有孫家花園、孫氏名宅以及一批民國時期的傳統(tǒng)特色民居,沉淀著清末至民國初年建水老街的興盛和繁榮。
清晨記
從一陣鳥鳴中醒來,這是十月。
這片聲音,是一下子升騰起來的,成片的,此起彼伏。嘰嘰喳喳中,混雜三兩聲或高或低的鳴叫。是麻雀嗎?我不得而知?;祀s其中的三兩聲鳴叫,又是什么鳥呢?我仍不得而知。
我居住的小區(qū),是很少聽到這種鳥鳴了。我懸掛在一幢小高層的14樓,倒是偶爾看見一兩只飛鳥從窗子劃過,然后抖落一兩聲鳥鳴。除此,便只能聽到窗外各種車輛駛過的聲音。
我只能把此時窗外的鳥鳴想象成麻雀在叫,類似童年記憶里老家的那種聲音:嘰嘰——喳喳——嘰嘰喳喳,便是麻雀了。
小時候,老家的天空里,麻雀多得像芝麻。它們成群結(jié)隊。起飛時,呼啦一聲騰空而起,天空便撒滿芝麻了。蔚為壯觀。落下時,約好似的,又是呼啦一聲,有時落在樹冠,有時落在屋頂,或者路面、田野。秋收時,便落在谷場上。地上又落滿芝麻了。
那時,老家有一項專門安排給小孩的活計,便是守谷場。秋收后,谷子打下來曬場時,成群結(jié)隊的麻雀便來了。它們啄食曬場里的稻谷,這讓莊稼人煩惱,所以做不了重活的小孩,便常被大人支使去守谷場。我是家里的老小,守谷場這樣的輕松活,父母便時常安使于我了。守谷場雖輕松,卻是無聊極了,得一整天寸步不離圍著場子轉(zhuǎn)。麻雀呼啦一片落進谷場,就得跑進谷場揮舞雙臂把它們趕走。那些雀,膽子可大了,你趕它,它跳一下又落下來,趕緊啄幾粒稻谷在嘴里;你再趕,它再跳一下又落下來,再趕緊啄幾粒谷在嘴里。非得守谷的人把雙臂揮得像練子般飛起來,再伴隨嘴里發(fā)出的“嚯——嚯——”聲,它們才呼啦一片騰空飛走。
我家守谷,幾乎天天輪到我。初時,還覺有趣,也輕松。幾天后,便厭倦了。便幻想若麻雀從村莊消失,便是好事。幾年后我離家求學(xué),再回來時,村莊里果然不再有麻雀了。村莊的天空空空蕩蕩,谷場也不需要小孩守了,金燦燦的谷粒在陽光下,忽然覺出了它們的孤單。此后,又渴望見到麻雀了,渴望它們能重回村莊。
這幾年回村,發(fā)現(xiàn)村莊的田野很少有人家再種稻谷,地里成片種植上葡萄,柑桔,小米辣,四季豆,各各種種。偶爾,也會見三五只麻雀結(jié)伴從頭頂滑過,它們在樹梢息落片刻,便又飛走了。
責(zé)任編輯??包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