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一些家長聽到我說要每天和孩子聊聊天就笑了:“每天都和孩子聊天,哪來那么多時間?哪有那么多話題?有那時間,還不如讓孩子多趕幾個培訓班、多刷幾道題、多背幾個單詞呢!”果真如此嗎?非也!
作為生命化教育與兒童閱讀推廣人,我到各地講學時常常建議各年齡段孩子的家長們都要盡可能地每天抽出專門時間,啥也不做,就和孩子輕輕松松地聊聊天。一些家長聽到這兒就笑了:“每天都和孩子聊天,哪來那么多時間?哪有那么多話題?有那時間,還不如讓孩子多趕幾個培訓班、多刷幾道題、多背幾個單詞呢!”
我也笑了:每天和孩子聊天有什么意義?其實,意義大著呢。以我多年做家庭教育研究與咨詢接觸到的諸多案例來看,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學業(yè)成績,大體上與他們和家長聊天的頻次、時長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和家長聊天多的孩子,更容易心理健康、學業(yè)優(yōu)良;反之,和家長很少交流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也比較多。前面說和孩子聊天“不如多趕幾個培訓班、多刷幾道題、多背幾個單詞”的家長要注意了,如果你真的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同時也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你就更需要多和孩子聊聊天了。
我們都說男女在一起,戀愛是“談”出來的。親子感情也一樣,親密關系也是聊天聊出來的。和孩子天天聊,什么都聊,孩子慢慢就會向你打開心扉,和你無話不說。你和孩子之間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機制,孩子遇到困難會找你,有困惑會問你,遇到高興事兒也會和你分享……這樣的孩子一定會成長得快樂、順利,學業(yè)也不會太差。所以,我認為家長每天和孩子聊天至少有三方面的意義:第一,為孩子隨時提供支持,疏導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發(fā)生沖動行為;第二,及時和孩子溝通,分擔孩子的焦慮,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第三,和孩子相互傾聽,分享孩子的快樂,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遇到問題,家長來找我咨詢時常常一問三不知:“我不知道啊,誰知道孩子什么時候變成這樣的,誰知道他為什么變成這樣的,我知道還用來您這兒咨詢嗎?”
或許受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中國不少家長更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極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較少關注孩子的情緒疏導,比較少提醒自己要隨時給予孩子精神支持。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等過激行為的發(fā)生頻率呈上升趨勢,與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關系。嚴酷的現(xiàn)實提醒我們,必須重視孩子的情緒疏導與心理健康。
家長堅持每天和孩子聊天,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情緒變化和異常行為,為孩子隨時提供支持,疏導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發(fā)生沖動行為。一些來我這兒咨詢的家長,一說起孩子的情緒變化和異常行為就萬分焦慮,可當我問他們,孩子的這些變化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發(fā)生的,背后有沒有什么原因或特殊事件時,家長常常一問三不知:“我不知道啊,誰知道孩子什么時候變成這樣的,誰知道他為什么變成這樣的,我知道還用來您這兒咨詢嗎?”聽聽,這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說的話嗎?你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你什么都不了解,就想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咨詢師,這怎么能行呢?要知道,咨詢師只能給你一些建議,解鈴還須系鈴人!你是孩子的家長,你得及時了解孩子的動態(tài),比如他最近和誰在一起,發(fā)生了哪些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難,需要家長給予什么幫助……這些都是為人父母應該掌握的孩子的動態(tài)啊。
那么,從哪里去掌握孩子的動態(tài)呢?和老師溝通是個很好的渠道,但老師一個人管一個班級那么多學生,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天天向你報告孩子的情況。所以,最好的情報提供者還是孩子本人。家長要每天都和孩子聊天,問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發(fā)生了什么好玩的或不好玩的事,被老師表揚了還是批評了,和同學打架了還是一起玩得很開心……一個天天和家長聊天的孩子,做出沖動行為的概率會小很多,因為他遇到事情會習慣性地先和爸爸媽媽說一說再做決定。千萬別小看這“說一說”,關鍵時刻這一說可能就避免了一出悲劇發(fā)生。
平時成績很好的初二女孩突然不想去上學了,家長以為女兒發(fā)生了什么大事,結(jié)果僅僅是因為臉上長了青春痘,孩子覺得難看,不肯去學校
也有家長說,王老師您危言聳聽吧,我家孩子很正常,才不會做出什么沖動行為呢。我想說,家長們請不要盲目樂觀,我們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心理特點,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還處于發(fā)育階段,心智不成熟,當下網(wǎng)絡發(fā)達,孩子很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和誤導,做出一些出格的事。
而且現(xiàn)在的孩子壓力其實比我們小時候大多了。我們那時候除了物質(zhì)貧乏,升學、就業(yè)壓力都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大?,F(xiàn)在的孩子,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大學畢業(yè)之后找工作,哪一步不是競爭激烈?上學期間,因為家境不同,同學之間也存在各種攀比。不要以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天天傻樂,其實孩子有很多焦慮、擔憂,家長沒有看到,他內(nèi)心的很多壓力家長也沒有覺察到。家長如果不能及時和孩子溝通,孩子的這些情緒積累起來,很容易導致抑郁。
因此,家長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分擔孩子的焦慮,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壓力,趕走孩子的“隱性抑郁”。
一位家長來咨詢我,說她女兒上初二,平時成績很好,同學關系也融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厭學了,最近不肯去上學了。家長很擔心,猜測女兒是不是早戀了,或是沉迷手機游戲了。我和女孩在外灘散步邊走邊聊,聊了兩個多小時,終于打開了女孩的心扉。原來女孩青春期長痘痘了,她覺得自己臉上、額頭上都是青春痘,很難看,所以不肯去學校。家長一聽非常詫異,就這么個小事,竟能導致一貫成績優(yōu)秀、當多年學生干部的女兒不想上學?事實上,這真能!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事情都是小事,不值一提。其實在我們看來很小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莫大的恐懼或致命的打擊。所以我們當家長的要細致入微地體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情緒波動,及時和孩子溝通,有效分擔孩子的焦慮,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壓力,千萬不要嘲笑孩子:“這點小事也算事?”別忘了我們也是從孩子過來的,孩子的事就是大事。孩子認為是大事的事我們就要高度重視,和孩子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實都是孩子心中的“大確幸”。孩子和父母分享喜悅的同時,他的精神生命也會得到滋養(yǎng),和父母的親子感情也會得到增進
也有家長和我說,我家孩子是個樂天派,沒什么煩心事,不可能得抑郁癥,也不會做出什么過激行為。我首先要恭喜你,養(yǎng)出了性格樂觀開朗的孩子;其次要提醒你,還得細心地了解孩子,樂天派也有陰雨天,沒有人一直沒有煩心事;最后我想說,我們天天和孩子聊天還有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分享孩子的快樂,增進親子感情,多給孩子一些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正能量。
不要以為孩子和你聊天就是訴苦,就是傾倒精神垃圾。如果你是一位善于傾聽的家長,孩子一定還很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快樂。我兒子就很喜歡每天放學回家跟我說各種好玩的事情:午餐在學校吃到了最喜歡的一道菜,和同學玩了個好玩的游戲,被老師表揚了一次,遇到個新伙伴很聊得來……這些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實都是孩子心中的“大確幸”。孩子和父母分享喜悅的同時,他的精神生命也會得到滋養(yǎng),和父母的親子感情也會得到增進。
那么當孩子和我們分享快樂時,我們千萬不要輕視、嘲笑孩子小小的快樂,不要瞧不起孩子的情緒體驗,要重視孩子和你的分享,要一心一意地傾聽,做一名認真的好聽眾,不要邊做家務或邊玩手機,要把孩子當作成人對待,對他分享的快樂不居高臨下地評判。真的,這時候,家長只需靜靜傾聽,適時地回應孩子一個眼神或一個微笑,孩子就會備受鼓舞,開心加倍!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看完這篇文章,你還會覺得每天和孩子聊天沒有意義嗎?請放下手機,暫停工作,認真、投入、用心地和孩子聊聊天吧。你會發(fā)現(xiàn),小小的孩子心里原來也有那么多的事情,小小的孩子原來也并不簡單。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