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
不讓吃冰激凌就不做作業(yè),不讓看動畫片就不睡覺,不讓玩平板電腦就不好好吃飯……
被親生閨女要挾是什么感覺?
“媽媽,我想吃冰激凌,不讓吃我就不做手工作業(yè)?!眲倧挠變簣@回到家,玲玲就用惡狠狠的腔調(diào)對媽媽說,目光卻有點膽怯。
被女兒奶聲奶氣地要挾,邵女士“撲哧”一聲笑了,心里不無得意地想,4歲的小丫頭就會要挾人了,真是個人精!所以沒當回事,一邊給玲玲解鞋帶,一邊滿口答應。
但是睡覺前玲玲再次講條件,邵女士就笑不出來了。晚上9點整是玲玲上床睡覺時間,但是洗漱過的玲玲突然改了主意,對媽媽說:“我要再看一集動畫片,不讓看我就不上床?!边€是那種奶聲奶氣的惡狠狠。
勞累一天的邵女士不耐煩了,嚴肅地對玲玲說:“你跟誰學的講條件?趕緊乖乖上床睡覺,不然就沒有睡前故事了!”
玲玲哭了一會兒就放棄了,順從地鉆進了被窩。她不敢繼續(xù)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不是因為這種權(quán)益本來就不那么正當,而是擔心睡前故事泡了湯。
“跟我斗,你還嫩點兒!”邵女士竊喜。
隨后幾天,玲玲好像對講條件上了癮,凡事都要討價還價。比如吃飯,她對媽媽說:“今晚我要多玩半小時平板(電腦),不答應我就不好好吃飯。”比如上舞蹈課,她開出高價:“我要最新款的帶支付功能的可視手表,不買我就不進練功房。”
更可氣的是購物。那天在超市門口,玲玲擺出絕不退讓的架勢,對媽媽說:“給我買那個穿綠色裙子的布娃娃,不買我就不跟你進超市,我就一個人站在這兒。要是我被人販子拐走了,爸爸一定會罵死你的!”
幾個路人被小丫頭幼稚的要挾逗笑了,紛紛向邵女士投來同情的目光。
邵女士被氣得兩手發(fā)抖。想到此前玲玲的要挾頻頻得手,如今已經(jīng)有了勢在必得的勇氣和決心,邵女士心中泛起一種再真實不過的失控感。
“我快被這小丫頭折磨瘋了!”邵女士感慨,“我全心全意為她付出,何嘗講過條件?如今她誓死捍衛(wèi)自己利益的架勢,好像她根本不領情。我圖的是什么啊……”
氣惱歸氣惱,邵女士其實更擔心的是玲玲成為唯利是圖的人:“就算勇敢維護自己利益有可取之處,但這種人不會有好的人際關(guān)系,誰會喜歡斤斤計較的人呢?”
寶寶做事講條件是正?,F(xiàn)象,但缺乏引導會構(gòu)成嚴重危害
邵女士的煩惱很容易引起同情,因為每個家長都曾被自家寶寶要挾過,這說明寶寶做事講條件是普遍現(xiàn)象,值得仔細探討。
拋開家長立場來看,寶寶學會做事之前先講條件是思維成熟、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表現(xiàn)。研究顯示,這種現(xiàn)象通常在寶寶3歲左右出現(xiàn),5歲以后會更明顯。換言之,這是每個寶寶都要經(jīng)歷的。
2歲左右,寶寶的大腦發(fā)育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開始有自我意識,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說“不”。他們的表達方式,簡單而粗暴,不被滿足就哭鬧,甚至哭暈自己。
3~4歲,寶寶的邏輯思維更加強烈和清晰,開始探索除哭鬧以外的其他方法來獲得利益,比如撒嬌、講條件、談判等。
5~6歲,寶寶似乎變得更加圓滑,手段也更高級,比如會口是心非地哄騙家長,會自圓其說地推卸責任,甚至會給家長設置思維陷阱,引誘家長上當。
不要以為寶寶的成長是在與家長為敵,他們只不過是在學習更多、更強的生存技能。同時,他們也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家長:我長大了,不想只聽你的安排,我有我的想法,我希望能夠自己做主,至少決定自己的事情。
但是另一方面,對于寶寶做事之前講條件,家長不可等閑視之,必須加以正確引導,否則寶寶會變本加厲地使用這項技能,會對他的成長造成潛在的危害。
首先,會讓寶寶失去做事的主動性。這一點顯而易見。經(jīng)常講條件的寶寶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那就是“為了得到什么才去做某事”。
比如要挾媽媽的玲玲,她幼稚地認為做手工作業(yè)是為了吃冰激凌,乖乖上床睡覺是為了多看一集動畫片,為了玩平板電腦才吃飯,為了買新款手表才上舞蹈課。她不會思考做手工作業(yè)、按時就寢、吃飯、上舞蹈課到底是為了什么,因為她所關(guān)注的重點不是如何做好這些事,以及做好這件事的意義,而是集中在媽媽承諾的好處上。久而久之,她就會在頭腦里形成“有好處就做,沒好處就不做”的錯誤觀念,進而破壞做事的主動探索意識和積極性。
其次,不利于寶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習慣于做事之前講條件的寶寶會覺得,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量化的,都可以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條件來解決。
比如打哭了小伙伴,說句“對不起”就了事;比如損壞了幼兒園的公物,讓媽媽照價賠償就心安理得了;比如將感情建立在利益之上,誰給我零食吃我就跟誰交朋友;等等。
這樣的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對寶寶的成長危害甚大,可能導致寶寶長大后只做對自己有益處的事情,不肯吃虧,不愿付出,稍微有一點困難或面對于自己沒有好處的事,就會怠工、逃避,進而形成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性格,不利于寶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獎勵是一筆交易,當孩子渴望獲得獎勵時,就會采取最低的成本獲得獎品,同時學會了講條件
諷刺的是,寶寶要挾家長的技能,恰恰是從家長那里學來的。家長慣用的獎勵方法,無意中教會了寶寶做事之前講條件。
為了培養(yǎng)寶寶從小養(yǎng)成好習慣,家長們無一例外地會用獎勵來激勵寶寶。比如:
“寶寶乖乖吃飯,不要亂跑,吃完滿滿一碗,媽媽就獎勵你一個冰激凌?!?/p>
“寶寶安安靜靜地做完兩頁算術(shù)練習,爸爸就讓你多看一集動畫片。”
“寶寶乖乖洗漱,按時睡覺,明天我?guī)闳游飯@看大猩猩。”
家長這樣做,出發(fā)點是好的,而且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獎勵是無效的,甚至可能有害。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得出的結(jié)論叫作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找來一批學生,讓他們在實驗室里解一些智力題。實驗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所有的學生解出智力題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德西把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依舊是解出難題沒有獎勵,第二組每解出一道難題,就給一美元的獎勵。
第三階段是休息時間,學生們可以選擇休息,也可以選擇繼續(xù)解題。研究者把學生是否會在休息時間繼續(xù)解題,作為喜愛這項活動程度的指標。
實驗發(fā)現(xiàn),在第二階段,第二組(獎勵組)解題時確實更努力,但在第三階段,繼續(xù)解題的人很少,表明興趣和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第一組(無獎勵組),有更多的人會在第三階段繼續(xù)解題,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通過這個實驗,德西得出結(jié)論,在進行一項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如果受到外部的物質(zhì)獎勵,反而會減弱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美國和以色列的更多研究表明,獎勵不僅會扼殺興趣,而且會削弱孩子們的工作質(zhì)量。
從本質(zhì)上看,獎勵其實是一筆交易,當寶寶渴望獲得獎勵時,會傾向于采取最低的成本獲得獎品,同時也會為了獲得獎勵而去和家長講條件。也就是說,家長獎勵寶寶,也是在講條件,而且是一種示范,無形中讓孩子學會了用講條件的方式要挾家長。
此外,有一種隱形的示范行為,家長也不可不防。比如,寶寶問媽媽:“我可以先吃冰激凌再做手工作業(yè)嗎?”媽媽回答:“還是先做手工作業(yè)再吃冰激凌吧。”寶寶愉快地答應了。
猛一看,母女這一番對話誰也沒有劍拔弩張地講條件,只不過是做事情的順序變了一下,而且寶寶沒有任何異議,很愉快地達成協(xié)議并執(zhí)行了,但實際上,媽媽此時有一個隱秘的心理活動:后吃冰激凌能夠促進寶寶快點完成手工作業(yè)。直白點說,這就是在講條件。
其實媽媽大可不必這樣想,因為做手工作業(yè)和吃冰激凌這兩件事原本是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為何非要強行掛鉤呢?做手工作業(yè)是寶寶分內(nèi)之事,為何要以吃冰激凌為先決條件呢?正是這種不正當?shù)慕粨Q條件和獎勵機制,削弱了孩子原本無條件的學習和做事熱情。
大多數(shù)孩子一開始講條件都是一種試探,只要父母能堅持原則,有底線,大部分孩子就會放棄
當寶寶煞有介事地講條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其實很簡單,家長只要做到以下兩點,即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第一,溫和地堅守底線。
如果父母不能堅守底線,或者在孩子哭鬧之下心軟,向?qū)殞毻讌f(xié),那么寶寶就找到了制服家長的法寶,以后會故技重施,甚至變本加厲地與家長講條件,并成為講條件的高手,通過要挾家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家長必須堅守底線。
面對寶寶的哭鬧,家長要克服自己的軟弱,但也不要用武力制服寶寶,最好的方式是溫和地堅持。家長可以接受寶寶的情緒,但不能縱容寶寶的錯誤行為。
不過,在底線以上可以變通的問題,可以多給寶寶一些決策空間,與寶寶協(xié)商,讓寶寶有“自己說了算”的體驗,以安撫其心。
第二,切斷做事與條件的聯(lián)系。
面對寶寶講條件,家長輕易妥協(xié)的結(jié)果是寶寶變本加厲,干脆回絕則會引起寶寶的逆反心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妥協(xié)也不拒絕,轉(zhuǎn)而耐心地向?qū)殞毞治鲎鍪屡c講條件的關(guān)系。
比如玲玲要挾媽媽,不給她買帶支付功能的可視手表,她就不上舞蹈課,邵女士的最佳對策是既不答應也不回絕。繼而告訴玲玲,買新款手表和上舞蹈課是兩件不相干的事:上舞蹈課是培養(yǎng)興趣,既然交了學費就應該去上課,這是學生的義務,不是愿意不愿意的事,而是應該不應該的事。去上舞蹈課的好處在于可以學到更多的舞蹈知識,使自己更健康、優(yōu)雅,曠課的后果是跟不上教學節(jié)奏,還有可能被老師處罰。當然,如果對舞蹈不感興趣了,可以考慮退學。新款手表是消費,如果真的需要支付功能,可以考慮購買,如果支付功能不適合4歲寶寶,那就等兩年再買,與上不上舞蹈課毫無關(guān)系。
最后,媽媽應該向玲玲強調(diào),晚上要和爸爸商量,4歲的寶寶究竟需要不需要帶支付功能的手表,今天晚飯后就會決定。媽媽這樣說,是對玲玲的尊重,同時也是向玲玲做出正確的示范:有要求可以提,是否合理可以討論,但不能用講條件的方式要挾家長。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