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權
一、有關學生自我解疑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
(一)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的質疑精神和批判意識
首先,要樹立學生批評質疑的信心。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灌輸“沒有人是圣人,沒有人不會犯錯”的觀念。此外,我們還應向學生傳授“從歷史出發(fā),歷史與理論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明白只要有相應的史料作為支撐,就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其次,綜合展示不同甚至相反的史料。歷史教師應在學生充分閱讀史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同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發(fā)表意見。對于同一個歷史問題,不同的史料甚至相反的史料,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批判意識。
再次,歷史教師要善待學生的不同意見。我們應該鼓勵和贊揚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不同意見,而不是諷刺他們。
最后,教師應該以身作則。教師應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發(fā)揮表率作用。歷史教師可以就某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向學生介紹歷史學家在這一問題上的各種觀點。
(二)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的解疑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的解疑能力,實際上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習中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理解了相關知識,就等于解決了自己的疑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yǎng)。
首先,理解歷史背景。理解了歷史事件的背景,就等于基本上理解了整個歷史事件??梢耘囵B(yǎng)學生通過查閱相關史料,進行歷史事件的情境創(chuàng)設,盡最大可能去還原歷史,置身其地,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歷史事件。除了了解歷史事件的相關背景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了解歷史人物活動的階段、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相關歷史人物的行為。這是歷史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其次,理解歷史人物的心境。要了解人物的情緒,也就是要了解時代的影響和自身地位的局限性。要進入歷史人物的“內心”,情況的真實性非常重要。歷史是不可復制的。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造本質上是一個主觀認識的過程。既要把“景”“物”的發(fā)生理解為當時當地的必然,也要了解其中的缺陷,借鑒其經驗和訓練,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從而通過對歷史人物的理解來培養(yǎng)學生的心靈,從而實現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最終培養(yǎng)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解疑釋惑的能力。
最后,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產生的影響、造成的結果,對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有著非凡的意義。大多數情況下,歷史事物之間會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這些知識單放在每一個獨立的框架內,學生們往往看不出其關聯(lián)性,學習起來會摸不著頭腦,致使學習效率不高。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方便學生自我解疑,可以將相關知識點放在一起進行對比。
二、針對學生課堂疑問,進行有針對的教學設計
針對學生疑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選用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讓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的針對性和高效性。如何做到針對學生課堂疑問,進行有針對的教學設計,這關系到一節(jié)歷史課是否高效,甚至是否有效。
首先,要創(chuàng)設民主的歷史課堂氛圍。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答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不懂的允許再問;不清楚的允許提問;不同意的允許辯論;允許教師改正錯誤;允許學生在必要時不舉手自由提問。教師也應該注意學生一些看似不相干的問題,因為這可能是學生解開疑惑的最后一道障礙。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才能促進學生參與思維的碰撞。歷史課堂的民主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質疑,從而讓老師去獲得學生的疑問,最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其次,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補充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工具之一,但不應是唯一的工具。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一些總結語外,學生還應該有多種渠道來擴大信息量,不僅要知道歷史現象是什么,還要思考歷史現象的“為什么”。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