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教育的本義在立人,在“上所施”和“下所效”之間,給予人發(fā)展的能力。您倡導做真實的教育、做有良知的教育,積極踐行中國新樣態(tài)學?!坝腥诵浴⒂袦囟?、有故事、有美感”的理念,能跟我們作一些具體的分享嗎?
劉瑋:我覺得教育應該是真實而有溫度的。
真實的教育崇尚平實,而不屑于形式的夸張。它拒絕浮躁的推介與包裝,不提供整日應付與準備的現(xiàn)場;它從容地彌散在孩子們慢慢長大的課堂、奔跑的運動場以及校園的每一個地方。晨誦、午臨、暮省、晚讀,日復一日;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年復一年;如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孩子們就這樣在快樂而安靜的校園中悄悄生長。
真實的教育充滿溫情,倡導尊重、喚醒、激勵與鼓舞。真實的教育是蔡蕓芝老師高高舉起卻又輕輕落下的教鞭,真實的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送給王友的“四塊糖”,真實的教育是教師進教室后摸摸十個孩子的頭,再拉拉五個孩子的手。在充滿溫情的教育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如此不同的生命。我們用心把孩子的每一個日子擦亮,讓孩子們每天都幸??鞓?,有所收獲。
1920年,夏丏尊先生流著眼淚看完了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并由此聯(lián)想到當時的教育,在文章中寫道:“學校教育到了現(xiàn)在,真是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yǎng)顧及?!弊稣鎸嵍袦囟鹊慕逃?,崇尚平實,遵循規(guī)律,充滿溫情,這是我們對于100年前夏丏尊先生憂思的積極回應。
本刊編輯部:一所學校的辦學追求源于校長及教師對教育的理解與堅守。您任職過的學校都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績,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您對教育的理解及一直堅守的教育理想嗎?
劉瑋:2013,我到無錫市立人小學任校長。面對來自全國19個省的1092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生源,我與全體教師在深入分析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了“辦一所流淌著奶和蜜的學?!钡霓k學愿景。
“辦一所流淌著奶和蜜的學校”是從“愛”的角度對“兒童立場”的詮釋與捍衛(wèi)。這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必須承認兒童是一群“未完成的人”,從兒童的本性出發(fā),“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將仁慈、關愛、悲憫、溫暖和鼓勵漸化成“奶”和“蜜”,并使之成為兒童向上與向善生長的力量。在這所“流淌著奶和蜜的學?!崩?,教育總是以“流淌”的方式出現(xiàn),滋潤著兒童的心田。沒有灌輸式的強加,更多的是循循善誘的教化;沒有單一的說教,更多的是直抵心靈的體驗。
任小學校長的20年間,無論是在哪一所學校,我都努力描繪著心中那所流淌著奶和蜜的學校的圖景,那便是兒童自然、自主、自由地生長。在這圖景中,一切的教育目的、教育的價值和教育方式都回到教育的原點,遵循教育的內在規(guī)律,遵循兒童身心成長的規(guī)律,保護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兒童的社會性。作為教育者,我們用發(fā)展的眼光、寬容的態(tài)度和期待的心理,再構評價體系,優(yōu)化教學方式,重組發(fā)展課程,氤氳學校文化。喚醒兒童,給予其豐富而必需的成長營養(yǎng),推動兒童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圖景中,我們看不見固化的知識和無用的識記,我們所見的是“生長”“喚醒”“激勵”“發(fā)掘”“滋養(yǎng)”五個主題元素構成的兒童學習生活場景。這就是我心中一所流淌著奶和蜜的學校應有的樣子。
本刊編輯部:劉校長,聽聞您帶的教師團隊獲評“蘇州市四有好教師團隊”,在您心目中,什么樣的教師是好教師?
劉瑋:一個好的教師眼中是有光的。教師是那個點亮受教育者心燈的人,他的眼中必定散發(fā)著不同于常人的光芒。那束光芒蘊含著愛與悲憫。面對家庭背景、文化成績、成長環(huán)境各不相同的兒童,教師眼中的光芒堅定地透出一個有教無類的信仰,一份民胞物與的博愛。班級中的每個孩子都是他的學生,“泛愛眾,而親仁”。他眼中的公平與善良,會在兒童澄澈的眼眸里映照出這個世界最初的模樣,也會在兒童純真的心田播種下朝向未來的夢想。看到終日為過重學業(yè)負擔所困的兒童,他的眼中總是顯現(xiàn)著一絲悲憫。他知道,唯有“息奔競”,才能讓兒童保有原本的“幼稚良心”。而這“幼稚良心”,即是好奇心,即是探究欲,即是兒童應有的童年生活。
那束光芒閃耀著智慧與理性。眼中有光芒的教師總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讓學生主動參與且富有探究意味的課堂,使學生得以沉浸于對問題的思考、方法的探索和過程的體驗。他能夠通過激勵、鼓舞、引導,讓兒童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經歷似是而非的迷思、尋根溯源的探索和豁然開朗的頓悟,實現(xiàn)兒童對所學知識的自主建構和能力發(fā)展的自我超越。他的眼光深邃而洞明,淺近卻又致遠。在他眼中,教育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是為了讓受教育者通過知識獲得智慧。在他眼中,教育與美好人性的綻放息息相關,教育即是成全,即是為了培養(yǎng)完整而自由的人,拓展其人生發(fā)展的可能性,讓其成為最好的自己。
那束光芒中還映射出淡定與執(zhí)著。那個眼中有光芒的教師,他不會汲汲于富貴,也不會戚戚于貧賤。他專注地投身于這份培育人的事業(yè),一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追求著理想的教育姿態(tài),為兒童呈現(xiàn)無垠而廣闊的精神世界,并把智慧、美、公平、愛、善良與希望等人類永恒的價值置于其中。在他的眼光中,那種淡定式的執(zhí)著漸趨成為一種癡迷、一種瘋狂、一種熱愛,人們甚至能從中看到一種擔當與使命、一種情懷和信仰。于是,投射于學生心靈的那束光芒,或為“無聲之誨”,或為“不言之教”。一如時雨,潤花著果;一如春風,吹面不寒。
曾在《韓詩外傳》中讀到這樣一句話:“目者,心之符也?!苯袢战K有更深感觸。一個教師眼中的光芒,源自他真實的內心。因為眼中有光,所以愛滿天下;因為心中有光,所以不懼道阻且長。
本刊編輯部:劉校長,當前的數(shù)學教學改革著力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您覺得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有哪些路徑和方法?
劉瑋:南京師范大學楊啟亮教授曾說過,教育改革好比射箭,無論你把靶子畫得如何精美,接下來最重要的還是教給射手射箭的技能,并讓他射出去并射中靶心。“有的”,使我們看到了教育變革的方向,那便是從對“分數(shù)”的關注轉向對促進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關注。而要真正促進人的核心素養(yǎng)形成,我們更需要去“放矢”。由此可見,當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概念及目標取向已經厘清后,我們亟須做的是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找尋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路徑與方法,以此促進核心素養(yǎng)對具體的人的生命成長的成全。
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落實需要我們建構多元整合、融通關聯(lián)的課堂空間。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并不是依靠單一的課程實施即可完成的,它往往需要多樣化、跨學科的課程形態(tài)來承載。我們需要建構一個整體的課程體系,加強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之間的關聯(lián),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融合,用知識的整體性和結構性關聯(lián)來培育人的綜合素養(yǎng)。在課程變革的進程中,我們要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一味重視學科知識傳授的傾向,著力于人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與學科教學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的全面契合,從而形成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主體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模型。
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落實需要我們建構以兒童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學習者為中心,一切從每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引導他們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并促其對知識的獲得做出分析和詮釋,培育其批判思維品質與理性精神。我們還要為學生營設更為寬闊與自由的學習空間,積極建構以啟發(fā)式、體驗式、討論式、探究式等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始終保有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培育其崇尚真知、勤于反思和勇于探究的素養(yǎng),讓學生學會在發(fā)現(xiàn)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自主中學習。
本刊編輯部:劉校長,當下全國都在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您所在的蘇州市吳門教育集團也進入了品質發(fā)展的階段。您認為教育集團化辦學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劉瑋:當前,以名校引領的集團化辦學在各地方興未艾,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破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需求之間矛盾的制度設計之一。從我們集團化辦學的實踐來看,唯有從學校管理走向學校治理,才能重建基于整合的集團文化認同,才能順利進行集團內校際資源的輸出與分配,才能充分激發(fā)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xiàn)集團各學校的跨越發(fā)展。學校治理是緊密型教育集團實現(xiàn)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目標的客觀需要。治理視閾下的集團化辦學,需要我們著力主體多元、權力讓渡、協(xié)同治理,促進集團治理組織的結構再造;實施集中決策、分布領導、全面治理,促進集團治理機制的方式創(chuàng)新;堅持理念認同、特色并存、優(yōu)勢互補,促進集團治理文化的融合共生;強化分層多維、注重過程、激勵引領,促進集團治理評價的功能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