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志亮
學習遷移,其實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著,我們可以理解成是同一范疇不同教學內(nèi)容的互相影響,也可以理解成是之前的學習經(jīng)驗對現(xiàn)在新知學習的影響。教師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運用學習遷移理論,滲透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掌握基本方法,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提高教學的效率,生成精彩的課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下面以《認識三角形》一課為例,談談如何運用學習遷移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運用遷移,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不少學習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繼續(xù)進行的。正因為如此,如果把每節(jié)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體系中,每個教學內(nèi)容在這個領域的教學目標就更清晰,引導學生在之前學習的內(nèi)容上繼續(xù)深化和轉(zhuǎn)化,就能將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等遷移到新知上來。以前學習的知識為后續(xù)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后續(xù)知識是之前知識的發(fā)展和補充,這就組成一個互相影響、互相聯(lián)系的整體,學生掌握了知識的基本結(jié)構(gòu),才便于遷移,從而才能點燃自主學習的激情。這就要求,在運用遷移方法時要善于創(chuàng)新自主學習的情境。
《認識三角形》課例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內(nèi)容。教材例題是“畫一個三角形”,說說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然后給出了三角形的定義,再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底和高等。如果單單從教材的例題出發(fā),教給學生三角形的定義與特征,并不是困難的事,甚至有的學生早就學會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對于前后知識的編排不了解,導致不夠重視,特別是習慣于小循環(huán)教學的教師,對高低年級的目標異同不夠清晰,往往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進行教學,又要從頭到尾講一次,還生怕學生都不知道。如此重復學習,不但讓學習低效,而且嚴重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學生在四年級以前學習幾何圖形的情況。一年級,學生就認得一些平面圖形,包括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和圓,而且對三角形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能夠在圖形中辨認出三角形。三年級,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四年級,學生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已初步了解學習圖形的方法與方式,就是研究點、邊、角的關系。學生除了學習知識,也獲得了相應的技能,為自主探索圖形的性質(zhì)打下了基礎。為此,《認識三角形》課例中,教師在課始先帶著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幾何圖形,利用課件把一年級到四年級上冊所學過的圖形都展示出來。出示一年級下冊的教材內(nèi)容,教師提問:“認得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說認得,并說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等圖形名稱。接著課件繼續(xù)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師追問:“這些圖形都有什么部分?”問題一出,學生很自然就說到“頂點、邊和角”。教師運用知識的遷移創(chuàng)設情境,表面上在回顧舊知,真正目的是明確本課學習內(nèi)容,為后面的自主學習做好鋪墊。
二、運用遷移,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
教師要從教學知識的整體出發(fā),引導學生會用聯(lián)系、比較等觀點分析前后知識的關聯(lián),解決數(shù)學問題,這樣才能把知識結(jié)構(gòu)有效轉(zhuǎn)化為認知結(jié)構(gòu)。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運用遷移搭建學習平臺,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探索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完善舊知,自覺完成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認識三角形》課例通過創(chuàng)設“三畫”三角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在畫三角形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定義。
“一畫”三角形:教師以“你會畫三角形嗎”引入,學生很自然說“會”。教師隨勢說:“好,馬上畫一個?!边@個過程,是讓學生把最直觀的三角形畫出來,但大多數(shù)學生還不能理解三角形的定義,哪怕是知道了定義,也不知道其中的意義。在這里引出“線段”,教師引導學生想:“怎么能讓人家一眼就看出你畫的是線段呢?”這一畫,將“線段”知識遷移到三角形教學上來,搭建學生自主思考的平臺。
“二畫”三角形:有了之前的提醒,學生要把線段的知識遷移到畫三角形的方法上,無論是畫點連線,還是先畫線再畫端點,目的就是讓學生知道畫三角形的共同點都是畫三條線段。教師接著馬上追問:“三條線段應該有6個點,怎么這里只看到3個呢?”通過討論,最終回到“圍成”這一關鍵點上,在充分地理解了“點、線段、連接”等關鍵詞后,學生對三角形定義的理解可謂水到渠成。這二畫,在“線段”特點的遷移中搭建學生對“圍成”一詞感悟的平臺,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畫”三角形:學生在理解“三條線段”和“圍成”等關鍵字眼后,再畫一個三角形,呈現(xiàn)線段和圍成等所形成三角形的必要元素,加深對三角形的整體認識。
這三畫,為學生判斷三角形搭建了扎實的平臺,達到自主判斷、自主學習的目的。本節(jié)課,教師不厭其煩,連續(xù)畫了三次三角形,而每一次畫三角形的目的定位都不同,在三次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三角形的頂點、邊和角。由于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積累了一些學習、研究幾何圖形的經(jīng)驗與方法,這里通過喚起學生的已有認知儲備,適當?shù)匾龑нw移,便事半功倍。
在《認識三角形》課例的第三環(huán)節(jié)中,教學三角形的特性——穩(wěn)定性。教材的編排是分兩個層次說明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一是從圖形的形狀來看,二是從應用的角度看。因此,教師有意設計了從四邊形入手,試圖把圖形形狀和應用的學習方法遷移到三角形中:“我們從圖形的形狀來看,給定四條線段,四邊形形狀多變,那么三角形會不會也是這樣呢?”教師設計懸念,搭建思維碰撞的平臺,引發(fā)生生互辯。由于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還不太成熟,有部分學生認為同樣是三根小棒,擺出來的三角形是形狀不同的,最后讓學生再經(jīng)歷探究過程,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形狀是唯一的、不變的。教師還通過對比研究,引導學生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這一課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運用知識遷移,為學生搭建一個個自主學習的平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驗、領悟、探究,達到了思維碰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