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久樂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軒軒(化名),男,11歲。家庭成員有爸爸、媽媽、哥哥。
軒軒上小學時來到父母身邊,家里有一個14歲的哥哥,哥哥因與父母相處不融洽,經(jīng)常與父母吵架、動手等導致精神疾病,已轉入特殊學校接受治療。據(jù)軒軒媽媽的描述,軒軒脾氣暴躁,經(jīng)常與媽媽吵架、摔東西等。媽媽怕他像哥哥一樣,期望心理咨詢師幫助孩子改正這些缺點。
孩子改變脾氣,能夠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能夠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按時完成作業(yè);能夠與同學、同齡人和睦相處。
軒軒上小學前在老家,由爺爺奶奶代管,到上小學年齡時到江蘇無錫,由父母照顧。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教導方式多是批評、指責。
首先,家長需要改變心態(tài),改變情緒。孩子在成長關鍵期(0~6歲)和爺爺奶奶建立了特殊依戀關系,父母如果一開始教育孩子就是教導和批評,孩子是難以接受的,要有情感培養(yǎng)的過程。其次,父母要在培養(yǎng)感情過程中不斷了解孩子,接納孩子,根據(jù)孩子的特性給予教育。軒軒媽媽脾氣暴躁,教育孩子時很少采用溫和的語氣,孩子只要犯錯就是指責和批評,當孩子在學校有不當行為時,總是不能耐心聽完孩子的解釋而是一味責怪。此外,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很少管教孩子,家長在教育態(tài)度、理念上存在嚴重問題,家庭氛圍比較緊張,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以認知療法為主,配合家庭治療、個體沙盤治療等。
通過第一次溝通,分別對軒軒和媽媽有了全面了解,可以肯定軒軒是一個上進、活潑的孩子。
鼓勵軒軒自己找問題,讓軒軒自己意識到作業(yè)潦草、時間觀念不強的兩個主要缺點,這兩個缺點也是軒軒與媽媽的主要矛盾點。
咨詢師:軒軒,你想想以你現(xiàn)在的年紀,對你來說什么是主要任務?什么是自己該做的?為什么媽媽總對自己發(fā)火?
軒軒:學習是最主要的任務,自己應該好好學習,媽媽對自己發(fā)火多數(shù)是由于自己學習任務完成得不好。
咨詢師:軒軒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真是太好了。你知道自己的任務,并做好它,那么媽媽就會少和你發(fā)火,我們的問題是不是解決了一大半呢?
軒軒:應該是??墒菋寢屨f話聲音很大,總是不聽我解釋,就會罵我、責怪我。有一次,老師說我在學校和小朋友玩耍時摔痛了小朋友,媽媽回家就罵我不小心,就會給她惹事。我說我是不小心的,她不聽,還說我狡辯,這讓我感覺很委屈。媽媽經(jīng)常這樣,說我這不好、那不好。我希望媽媽對我溫柔一點,像其他小朋友的媽媽那樣。
咨詢師:我能理解你的委屈,你渴望一個溫柔的媽媽,希望我們共同努力,早點實現(xiàn)你的愿望。
軒軒:真希望媽媽能夠對我好一點。其實,我不是故意惹她生氣,因為她經(jīng)常說我做不好,我就真的不想做好了。
咨詢師:媽媽說你狡辯,其實是對你最大的誤解,對嗎?
軒軒:是的,說我狡辯就是說我說謊了?。?/p>
咨詢師:不被理解確實會令人難過。我會同你媽媽談的,請你相信我,你的媽媽其實很愛你,否則不會帶你來找我們,對嗎?
軒軒:我生氣砸東西時,媽媽會說我是不是想像哥哥一樣打他們?這句話讓我更生氣,也導致我有時候真想對他們動手了。
咨詢師:既然你意識到生氣砸東西是不對了,那么以后再與媽媽起沖突時,就不會砸東西了,對嗎?媽媽說你像哥哥一樣,你更加生氣,為什么呢?
軒軒:哥哥很可憐,媽媽可能想到哥哥更傷心吧,我不想像哥哥一樣,哥哥以前經(jīng)常被爸爸媽媽打得大哭。我希望哥哥快點好起來。
咨詢師:媽媽說話聲音大,是她心情不好,哥哥的事情令她不開心,她其實很怕你像哥哥一樣,你能理解她那時候對你發(fā)火嗎?
軒軒:媽媽提到哥哥時不自覺流眼淚了。我其實有時候能理解媽媽,媽媽經(jīng)常為了我和哥哥的事情哭,我以后就做好我自己的事吧。
咨詢師:如果軒軒能做好自己該做的,媽媽對你慢慢也會變得溫柔。媽媽是因為現(xiàn)實中令她不開心的事情太多了,軒軒可以給媽媽創(chuàng)造開心的條件,你做得好,媽媽會因有你這樣的兒子感到驕傲,她自然就會開心起來了。
軒軒很認真地聽,思考了一會兒,似乎明白了什么。
咨詢師:其實媽媽同我說了你的很多優(yōu)點,說你很自立,會自己上學,在小朋友中最有主見,還會主動分擔一些家務等。
軒軒:真的嗎?媽媽還跟您夸獎我了?!
之后軒軒又做了4次咨詢,內(nèi)容主要是家庭關系、學習方法、對待老師的看法及同學間相處等認知方面的調整。
軒軒媽媽接受了2次心理疏導,主要更新了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同時讓她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兩個兒子的性格問題與她的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有直接關系,她本身脾氣暴躁是最大的問題。
孩子如同復寫紙,原版有問題,復寫紙也會存在問題。如果想處理好親子關系,必須改掉打罵的教育方式。學會接納孩子、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如果再次出現(xiàn)孩子與他人的矛盾問題,一定要聽聽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僅憑一面之詞;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多理解孩子;當孩子有行為不當?shù)牡胤?,要在孩子情緒轉好后,再告訴他需要注意的問題,幫助他改正。通過解決矛盾也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時能增進親子關系。此外,孩子的爸爸也要承擔教育責任,比如,經(jīng)常和孩子聊天,帶孩子運動、假日出游等,增進感情,父親需要做孩子的榜樣。
在暑假德育課堂中,老師經(jīng)常提問軒軒,鼓勵他與其他小朋友多互動。這段時間軒軒表現(xiàn)積極,從最初在課堂中提出家庭問題而哭泣,到后來課堂中開心踴躍地回答問題,有了質的轉變,他還在暑假班中結交了很多好朋友。
在回訪中我們了解到,軒軒媽媽情緒方面改善較大,母子間相處融合,經(jīng)常交流,發(fā)生矛盾時不會產(chǎn)生激烈沖突,而是通過溝通解決;軒軒能自己按時完成作業(yè),家長和孩子不再為作業(yè)問題而吵架;軒軒在學校期間,沒有和同學發(fā)生過矛盾,成績也有所提升。
本案例特點是父母的問題大于孩子的問題。父母教育孩子時,在知識層面和價值觀上都有待更新和提高,特別是即將步入初中孩子的父母,不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說教太多,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
案例也代表了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他們在孩子小時候疏于管教,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等孩子到了上學年紀才開始同住,開始管教,其實錯過了教育孩子的關鍵期,孩子有些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此外,親子之間感情培養(yǎng)不到位,孩子的“不聽話”屬于正常反應,家長只看到孩子的行為結果,而不愿意花費更多時間陪伴和傾聽孩子,造成孩子和父母溝通的情感橋梁斷裂。要想重建親子間心靈的橋梁,父母需要先付出巨大的耐心和時間,不能急于求成,要首先從自身查找問題,并做出改變。(編輯 安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