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溢能
2021年1月29日,由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智能傳感所的百人計劃研究員楊宗銀,作為第一作者撰寫的綜述在線發(fā)表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文章首次系統性總結了光譜儀微型化的技術方案和發(fā)展歷程,引起國際科學界高度關注。
光譜儀是測量光譜線中各個波長強度的設備,可以對物質成分和結構進行測知,廣泛應用于科研、生產和生活中。比如,一個蘋果是否成熟、含糖量如何,通過光譜儀的“火眼金睛”就能一目了然。
楊宗銀研制的世界上最小光譜儀,直徑在100微米以下,不到頭發(fā)絲直徑的一半。這樣一個比頭發(fā)絲直徑還小的器件,楊宗銀前前后后研究了8年。
打開楊宗銀的實驗筆記,上面用英文密密麻麻寫著各類實驗優(yōu)化的細節(jié),但每天都有幾句中文格外醒目,如“早起努力!”“新的思路明天試一下!”等?!皠傞_始做實驗是非常有新鮮感的,但是失敗次數越多自己也會感到很無力。”他說。于是便在筆記中記下實驗中的靈光一閃,或者自我勉勵的話。
“當時就寫了整整三大本筆記本?!睏钭阢y說,“也會心灰意冷,但是內心的那份熱愛總能驅使我去找到失敗原因,再嘗試一次?!?/p>
2018年8月,歷時3年,歷經150次失敗,第151次實驗終于成功,他的論文于2019年5月投稿至《科學》雜志,7月便被接受。評審專家評價這個工作是“集合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材料合成工藝,配上最高超的器件制作水準、實驗技巧和巧妙的算法,是一個驚艷之作”。
興趣與熱愛,讓楊宗銀在大學學習時,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在機械工程學院完成本科學業(yè)時,楊宗銀就把機器人、機械設計等領域的各類競賽都參加了一遍,他樂在其中,還拿了全國機械設計一等獎。他的導師經常教導他“要用最巧妙的機構完成一件復雜的事情”,這種思維訓練對他來說終身受益。
后來楊宗銀保送到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童利民教授團隊攻讀碩士。他說:“交叉融合的求學經歷為我后來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當面臨沒有現成的設備時,自己可以直接做一個?!?/p>
在碩士期間,楊宗銀除了“生長”出彩虹漸變半導體納米線,還基于這種材料開發(fā)了世界最寬光譜可調諧激光器。就像收音機不同的調臺能夠聽到不同的節(jié)目,不同的激光波長能夠對物質進行不同層面的探測。
從小,楊宗銀就喜歡做小發(fā)明,為此也沒少挨父母批評,他總是會把家里的收音機、鬧鐘等拆開,研究其機理?!昂芏鄷r候因為沒有配件店,所以只能拆了東西,拆東墻補西墻?!辈贿^,他確實做出了隨著光照自動響的鬧鐘、光控燈等小發(fā)明。
童年時的配件匱乏早已一去不復返。如今,走進楊宗銀在浙大玉泉校區(qū)的辦公室,更像進了一間實驗室。電路焊接平臺上,電烙鐵、電路板……各種零配件一應俱全?!盎氐綄W校后對自己的辦公室做了規(guī)劃,圓了兒時的夢想?!彼f,“很享受制作機械電路的過程,比打游戲有趣?!?/p>
回到母校工作,楊宗銀的研究是將微型光譜儀進一步往應用端邁進。同時,作為一名博士生導師,他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把學生領入科研之門。
一篇好的文獻綜述,就是認識一個領域的主心骨,是一張“藏寶圖”。與此同時,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更展示出在一個領域中的影響力。
如何向全球科研探索者們展現好微型光譜儀領域的“全景”?楊宗銀認為,只把技術原理和研究進展介紹清楚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全局觀,用一個清晰的脈絡把全文串起來:“我把整個領域幾百篇文獻捋了好幾遍,了然于胸,最后像介紹老朋友一樣把它們串起來講?!?/p>
對于如何用好“藏寶圖”,楊宗銀也有自己的獨家秘笈。在新生交流中,他都會給同學們打個樣,面對面教學生如何讀文獻,管理文獻?!懊孔x完一篇文獻后,在軟件里做個標簽,這樣日積月累,大量的文獻就能理出一個脈絡,后續(xù)根據這些標簽迅速找到需要的文獻?!?/p>
從前沿探究的堅持不懈,到帶領學生孜孜不倦地探索。他還會手把手指導學生如何搭建和使用實驗儀器,并樂在其中?!叭绻f,科研的成就感在于作出獨創(chuàng)的貢獻和價值,”楊宗銀說,“那么帶學生就是自我價值的延伸?!?/p>
摘自:浙江大學公眾號(2021年2月10日)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 s/6-eL5VVa7i78bcGRzYr11g(編輯 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