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
諾貝爾文學獎,似乎是所有文學從業(yè)者和文學愛好者逃離不掉的話題。這個獎項從珍珠里挑選光澤更明亮的珍珠,為我們鑒別并確立了不少名副其實的文學大師,并在不同時代的文學范疇里為我們樹立了現(xiàn)當代文學的審美邊界和審美形態(tài)。它脈絡清晰地構(gòu)建了人類心靈圖譜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同時,它也遺落了些許偉大的作品和心靈。在某個階段內(nèi),它的選擇帶有明顯的政治意義和娛樂性,比如,當獲獎名單上出現(xiàn)丘吉爾、鮑勃·迪倫這樣的名字時——從這個意義上考量,它顯現(xiàn)出明顯的缺憾,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它的眼光是不是出于盲目的驕傲。
不過,世間的人與事,向來無完美之說,不在乎或太在乎這個獎項,都不客觀。
我喜歡的獲獎作家不少,下面這幾位,更讓我覺得他們在文學的領(lǐng)域內(nèi)拓展了疆域的邊界。當然,這個“覺得”具有私人性。另外,從我個人的寫作而言,我似乎只是遠遠地欣賞并熱愛著他們,并沒有在創(chuàng)作中以文本向他們致敬。從這個角度上講,我不是一個合格的熱愛者,他們影響了我對小說的審美,但是沒有影響到我對生活的認知和對生活認知的講述,這是一種沒有焦慮的影響。
威廉·??思{
我把??思{放在第一位。無論他是否獲過諾貝爾文學獎,在我看來都是大師中的大師。
如果說威廉·??思{是20世紀美國,或者說是20世紀全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應該沒有異議。他在小說中構(gòu)建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已經(jīng)不是一個虛構(gòu)的地名,而是地圖上真實的地域。威廉·??思{創(chuàng)作力蓬勃旺盛,像是一輩子都在噴發(fā)的活火山,他共寫過17部長篇小說,代表作品有《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等。1949年,威廉·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思{用深奧晦澀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的小說結(jié)構(gòu)、寓言般的故事對人性、種族、文明進行了詰問。關(guān)于??思{的文論、專注很多,研究者從宗教、種族、女權(quán)、結(jié)構(gòu)等多個角度對他的小說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涉及宗教、哲學、音樂、美學、電影、戲劇等諸多領(lǐng)域。1984年,李文俊先生翻譯的《喧嘩與騷動》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后,對當時的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馬原、余華、蘇童、格非、孫甘露、莫言、殘雪、呂新、北村、洪峰等年輕的作家,開始以獨特的小說結(jié)構(gòu)、敘述方式和新的話語方式對小說進行了文體形式的實驗,被稱為“先鋒派”。而這些“先鋒派”,似乎無不受到福克納的恩澤。蘇童、格非、余華等都在讀書隨筆或媒體采訪中言及??思{對他們創(chuàng)作的影響。這種影響如果從“影響的焦慮”角度出發(fā),會是個值得研究的話題。可以說,中國的“先鋒文學”與??思{、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等西方作家的作品在中國的發(fā)行、普及有著最直接的關(guān)系。對??思{的研究,也從20世紀80年代的基礎性研究變成了當代對其本人和作品的全方位研究。如果說沒有??思{就沒有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最徹底的一次寫作革命,似乎有些武斷和片面,那么有一點完全可以肯定,就是??思{在這次文學革新中確實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啟蒙作用。相對于其他被模仿的國外作家,福克納似乎有著更深刻也更廣泛的被借鑒及被“塑形”的意義。
知道福克納這位作家,就是源于“先鋒作家”們各種方式不遺余力的推介。第一次讀《喧嘩與騷動》是1995年,翻開這部被極力贊美極力推崇的經(jīng)典作品時,我確實有一種出乎想象的閱讀障礙。這跟我多年后重新閱讀時的感受完全不同,或許是時光賦予了我足夠的耐性和理解力,當讀完最后一句話“他們在苦熬”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讀懂了它,不僅讀懂了它,也讀懂了??思{。我也終于發(fā)現(xiàn)它為何偉大、為何被一代又一代中外作家奉為圭臬。對《八月之光》的重讀則始于2011年。那個夏天,我從七月讀到八月,把??思{篇幅最長的這部小說細讀完畢。之后的每年夏天,我都會把《八月之光》精讀一遍。這仿佛成為我度過夏天的一種古怪偏執(zhí)的儀式:當我合上這本書時,夏天剛好過半,秋天還沒有到,但天空中的云朵已有初秋的況味:它厚重而高遠,油彩般翻卷流溢。而窗外的楸樹上露蟬還在叫個不停,露著肚臍的孩子們站在樹下,拿著網(wǎng)罩,想把它們?nèi)渴杖肽抑小?/p>
??思{大概是對后世小說家影響最大的小說家之一。我個人覺得,??思{對中國作家的影響,可以通過他對蘇童、莫言和余華的影響分析以窺豹一斑,籠統(tǒng)地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地域構(gòu)建。威廉·福克納虛構(gòu)了 “約克納帕塔法縣”,不斷地書寫一個郵票大小的地方,讓這座憑空構(gòu)建的城市在世界文學史上成為一種“真實的存在”。在“約克納帕塔法世系”中,福克納展現(xiàn)了美國內(nèi)戰(zhàn)后南方中產(chǎn)階級的家族興衰歷史。毫無疑問,這種基于故鄉(xiāng)風貌與精神騷動的地域虛構(gòu)給了余華、蘇童和莫言一種神啟,他們紛紛以自己的故土為描摹對象,以風物、軼事、傳說為模本,重返歷史(當然,大都是虛假的),構(gòu)建他們臆想中的精神安眠之地。蘇童筆下的“香椿樹街”和“楓楊樹村”無疑也是對“約克納帕塔法縣”的借鑒。無論是少年血系列、罌粟之家和有關(guān)逃亡的小說,包括他的長篇《菩薩蠻》,都在一絲不茍地構(gòu)建著這兩個空間地理坐標,讓虛構(gòu)的地域從面目模糊的歷史中漸漸凸顯出它們的面貌和印記??梢哉f,蘇童成功地建造了自己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他骨子里的氤氳氣質(zhì)與福克納冷峻、黑白版畫般的氣質(zhì)不太相符,但都再現(xiàn)了地理意義上的南方生活和南方精神。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作為一個虛構(gòu)的符號,同樣印記鮮明。他自己也說過,受??思{的啟示,他大著膽子將他的高密東北鄉(xiāng)寫到了稿紙上,我們可以想象他把這幾個字寫下來時的羞怯、困惑和豪邁之氣,也許他當時不曾想象過,這個名字可能會跟一個真實的地域名字一樣存留在未來的時光中。他的《紅高粱》《白狗秋千架》《豐乳肥臀》,以粗獷狂歡的語言描寫著蓬勃的原始欲望和粗鄙的生命力,與??思{精致的敘述、豐饒節(jié)制的語言和歷史眼光相較,他多少顯得有些粗枝大葉。他對高密東北鄉(xiāng)的構(gòu)建也不如??思{構(gòu)建約克納帕塔法縣時那么仔細縝密。
家族故事。??思{對約克納帕塔法縣的虛構(gòu)熱情讓他在《喧嘩與騷動》《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等篇章中,為我們講述了蒙塵的美國南方故事,而康普生家族、薩德本家族和麥卡斯琳家族的軼事被我們所熟知。這些家族在南方神話終結(jié)之時的疼痛、無奈、嗚咽、呻吟甚至是死亡,讓我們在感懷那些渺小但有尊嚴的生命時,反觀了我們自身的歷史,而??思{對家族故事的迷戀,在余華、蘇童和莫言的小說中得到了某種傳承和張揚。余華的《活著》里,福貴以一種平靜到讓人窒息的口吻講述著他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家族故事,這種講述本身幾乎沒有感情色彩,但是故事背后流動的歷史感成了真正的主人公。《在細雨中呼喊》以多角度敘述孫光林祖孫三代人的生活,同樣讓我們穿梭在不同的歷史時空和家族瑣事,每個人都在朝著命運呼喊,然而也只是喉嚨被雨淋濕,沒有人真正關(guān)心,包括上帝。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妻妾成群》《罌粟之家》《米》等小說,充滿了對歷史的解構(gòu)、反諷、自嘲甚至是虛無的抵擋?!镀兴_蠻》里,“兒子”“父親”“姑姑”的故事在陰暗的歷史縫隙里散發(fā)著絕望的味道,“父親”在陰間被審訊,“兒子”過著游手好閑的生活,“姑姑”則為了家人的吃喝拉撒擔憂。莫言的《紅高粱》講述了土匪頭子余占鰲組織的民間武裝抗日故事,《豐乳肥臀》講的是上官家族和司馬家族的故事??梢哉f,他們都在以??思{講述家族故事的勇氣和熱情虛構(gòu)著屬于自我的歷史回望。
復調(diào)敘事。??思{是革新小說藝術(shù)的先驅(qū)之一。他對傳統(tǒng)小說藝術(shù)的大膽革新和創(chuàng)新,讓他成為了20世紀最偉大的文體家。在《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等長篇小說中,??思{在小說形式上大膽創(chuàng)新,借用了音樂上的復調(diào)結(jié)構(gòu)和與從神話故事脫胎而出的對照法技巧,創(chuàng)造了長篇小說新的結(jié)構(gòu)方式。我們必須承認,普通讀者閱讀《喧嘩與騷動》時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最關(guān)鍵的原因便是這部小說奇特又美妙絕倫的結(jié)構(gòu)。它復雜精致,每個地方都像宇宙飛船的零部件般精準、精確,散發(fā)著奇妙、幽暗的光芒。當然,??思{的本意或許并非如此,《喧嘩與騷動》中仍能讀出他渴望與讀者溝通的誠意。而余華、蘇童和莫言,在小說的敘述方面借鑒了福克納的技巧,尤其是對復調(diào)結(jié)構(gòu)的使用。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是典型的復調(diào)結(jié)構(gòu),“爺爺”“我”“父親”是互相獨立的旋律,每個“旋律”都相互襯托和相互凸顯,但“聲部”的“旋律”是有共鳴的?!对S三觀賣血記》雖然復調(diào)結(jié)構(gòu)不明顯,但內(nèi)附一種奇妙的音樂性。余華對敘述方式很困惑,后來是??思{拯救了他。他說:“這似乎是敘述史上最大的難題,我個人的寫作曾經(jīng)被它困擾了很久,是威廉·福克納解放了我,當人物最需要內(nèi)心表達的時候,我學會了如何讓人物的心臟停止跳動,同時讓他們的眼睛睜開,讓他們的耳朵矗起,讓他們的身體活躍起來,我知道了這時候人物的狀態(tài)比什么都重要,因為只有它才真正具有表達豐富內(nèi)心的能力?!碧K童的《菩薩蠻》也是典型的復調(diào)小說,“兒子”“父親”“姑姑”三個“聲部”互相獨立但又互相襯托。莫言的小說復調(diào)結(jié)構(gòu)最為明顯,比如《檀香刑》,開篇是“眉娘浪語”,然后是“趙甲狂言”“小甲傻話”“錢丁恨聲”,跟《喧嘩與騷動》的結(jié)構(gòu)如出一轍。
文學的美學標準和準則即便以后會有某種意義上的拓展,后來者依然會受到??思{小說的恩澤與滋養(yǎng)。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有什么好說的呢?幾乎所有寫作的人都知道他,都讀過他的小說。作為一名天才作家,他向我們印證了天才的驕傲、不羈、狂想和特立獨行。關(guān)于《百年孤獨》也沒什么好說的,這本書已經(jīng)如凱旋門般矗立在那里,每個路過的作家都不由自主地抬頭仰望,同時不得不贊美它的精美雄闊。一種新的文學模式和表現(xiàn)手法得以確立,并冠以“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稱謂,總會有種石破天驚的陣仗與氣勢。
而他的《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罚瑒t讓我領(lǐng)略到馬爾克斯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有多么純熟驚艷。讀《百年孤獨》時,我們仿佛在吃一頓饕餮大餐,每道菜都在調(diào)動你的聽覺、視覺和幻覺,吃完難免有些疲憊,可《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凡煌?,它樸素、端莊、哀而不傷,帶給你最原始的對食物的滿足欲。有時我想,即便馬爾克斯后來沒有寫出《百年孤獨》,這一部《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也會讓他在拉美成為大師。
《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從另外一個角度印證了馬爾克斯的小說技巧。一樁普通的謀殺案被描寫得驚心動魄,讓讀書的人時時捏了把汗,時時祈盼著故事峰回路轉(zhuǎn),即將被冤殺的人不會陷入厄運,可是,該發(fā)生的還是發(fā)生了,兇手千方百計找人阻止他們行兇,得到的卻是所有人的漠視、旁觀。圣地亞哥?納薩爾不可避免地死了。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猶如多米諾骨牌,一張倒下,就注定了所有的結(jié)局。
《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內(nèi)核是一場兇殺案造成的死亡,但對宿命的懷疑卻讓人絕望。
當馬爾克斯寫出《霍亂時期的愛情》時,他58歲,可小說中四處迸濺的荷爾蒙汁液不得不讓我佩服那些生活在熱帶地區(qū)的作家。他們似乎永遠不會有更年期,也不會衰老,他們內(nèi)心明亮的朝氣與未老先衰的作家們的暮氣形成了有趣的比對。這是一部400頁的小說,故事卻如水晶般透明:一個叫阿里薩的男人對一個叫費爾米娜·達薩的女人長達六十年的愛戀。他們因為年輕、因為誤解在最美好的時期錯過,半個多世紀以來,達薩依然是阿里薩甜美的夢魘。當他們都滿頭白發(fā)蹣跚著行走時,那份熾熱的愛依然在燃燒著他們。無論他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多么荒唐的生活,他對她的愛依舊純真、飽滿、豐盈,宛如加勒比海的海水。這部長篇小說充盈著熱帶的陽光和植物的氣味,這氣味叫人迷亂、叫人焦灼,同時也叫人對愛情始終報以一種隱秘而美好的等待。我相信,馬爾克斯是愛情的忠實信徒。
馬爾克斯的短篇和他的長篇一樣精彩,當然,還包括他那些訪談和回憶錄。那本《番石榴飄香》是我2011年在魯迅文學院讀書時讀的,朋友復印的,薄薄小冊子。那個春天,這本小冊子讓我幸福了好幾天。讀完后舍不得歸還,干脆自己也復印了一冊。
對我而言,馬爾克斯是不可模仿的,我生活的土壤、貧瘠的經(jīng)歷和稀薄的知識注定了我只能遠遠地欣賞著他,并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羞愧。
和朋友們聊天時,我們曾經(jīng)有個預測,也許過上二三百年,馬爾克斯比莎士比亞更重要。
誰知道呢,沉睡者即便擁有靈魂,馬爾克斯可能也不是他所關(guān)注的了。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男孩和弟弟被父母寄養(yǎng)在朋友家。朋友們住在巴黎郊區(qū)的村莊多爾代恩醫(yī)生街。這是個看起來頗為奇怪的組合:26歲的阿妮是男孩的教母,有時會冒充他的母親和校長談判,還曾經(jīng)送過男孩一個鱷魚皮香煙盒;瑪?shù)贍柕隆是阿尼的母親,一位嚴肅的老太太,她教導男孩說,基督徒并不是只有兩只眼睛,他們的腦后還長著一只;當過馬戲演員又當過空中雜技演員的小埃萊娜,她在一次事故中受傷,走路有點瘸;還有沉默寡言的保姆白雪。
除此之外就是幾位客人了:讓·D先生,有時阿妮用她的四馬力汽車把他從巴黎帶回來。他與阿妮最親密。他總是對男孩說:“你應該讀《禍不單行》?!焙髞硭土四泻⒁槐军S黑兩色的書《別碰金錢》;羅歇·樊尚,大約45歲,開一輛有活動車篷的美國汽車,是阿妮和讓·D欽佩的人;安德烈·K,一位醫(yī)生的妻子。這些客人宛若夜空中的流星,從男孩和弟弟的生活中劃過。當它們恰好劃過頭頂時,那些光亮就是被孩子們從他們嘴里聽到的片言只語。而這些片言只語恰巧是能讓讀者猜度故事背景的重要線索。
在一個夜晚,所有人都消失了,除了男孩和弟弟。然后警察和憲兵來了。男孩和弟弟“一邊裝作在花園里玩耍,一邊等著有人來接我們”。
2001年,一位從未謀面的廣州朋友將它從溫暖的亞熱帶郵寄給我。然后在一個深夜,我緩慢地讀完了它。讀完后,那種濕冷、絕望的微妙感受我至今仍然記得。莫迪亞諾文筆簡潔雅致,描寫人物對話極為吝嗇,只有當進行肖像描寫和“物”的描述時(譬如車的顏色、風箏的形狀、大水磨轉(zhuǎn)動的聲響)才會松弛明朗,甚至有膨脹之感。很多時候他的筆致散漫無章,甚至脫離了主線滑行到完全不相干的細枝蔓節(jié)上(個人認為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這是種相當冒險的舉動)。比如,他在提到讓·D時說:“他以深情而天真的目光看著我,和在多爾代恩醫(yī)生街時一樣。他用舌頭舔著嘴唇,我回想起他在家里沉思時也這么做。這種以舌舔唇、陷入沉思的方式,后來我在讓·D以外的另一個人埃馬紐埃爾·貝爾身上也見到了。這打動了我。”
這個埃馬紐埃爾·貝爾是誰?小說中并未出現(xiàn)。他出現(xiàn)的意義就像是我們以上帝之眼觀察一只蜻蜓飛翔時,一?;ǚ蹚募y絡精美的翅膀上飄落下來。我們不會追究這?;ǚ蹫楹握车搅艘恢或唑训某岚蛏?,我們只是在瞬息感受到花粉細若游絲的香味,甚至在閃念間勾連起對一朵花的想象和構(gòu)建。當然只是在瞬間,而后我們會繼續(xù)觀察蜻蜓的飛行路徑。
而對小說通常來說的至關(guān)要素,譬如必要的情節(jié),譬如故事的邏輯性,莫迪亞諾似乎并不在乎。在《緩刑》中,只有穿插在其間的日后生活片段,才讓我們對那個夜晚的事件有所了解。長大后的男孩偶遇讓·D時保持了沉默,他知道一開口說話,“我們就會像被擊中要害倒下的射擊場木偶那樣。阿尼、小埃萊娜、羅歇·樊尚肯定在監(jiān)獄里完了……我失去了我的弟弟。線斷了。一根蛛絲。這一切什么都不?!笔堑?,什么都不剩,莫迪亞諾在這里沒有對這些重要線索進行闡釋,也沒有對兒時的至親進行悼念,他只是冷淡地說,這一切什么都不剩。
這肯定和莫迪亞諾的童年經(jīng)歷有關(guān)。如我們所知,他的父親是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在外面走私,母親是比利時籍戲劇演員,經(jīng)常外出演戲,而弟弟的夭折更是讓他沉湎于一個幻想世界。在《緩刑》中,父親正式出場次數(shù)不多。有一次,男孩和弟弟去送父親時,父親漫不經(jīng)心地朝他們揮手致意,當車子向巴黎開去時,父親的手還在車窗玻璃后緩緩地揮動。在這里,我們方感受到些許暖意。
可以說,《緩刑》是對逝去時光緩慢憂傷的帕金森綜合征式的撫摸、聾人般的呼喊、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般的追憶。莫迪亞諾把往昔中出現(xiàn)的物與人一一回溯,猶如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中,被收藏的芙頌的頭發(fā)、手帕、發(fā)夾、鞋子、打火機、照片。而莫迪亞諾的長篇小說《暗店街》,主題仍然與記憶和追尋有關(guān)。一個失了業(yè)的失憶偵探,開始正兒八經(jīng)探尋自己真正的身份。他幾乎是瘋狂地尋訪可能是“自己的”某些人以及其親朋好友的蹤跡:他們出生的地方,他們生活過的地方,甚至是他們消失的地方。他的調(diào)查對象中有餐館老板、俄國流亡者、夜總會鋼琴演奏員、美食專欄編輯、古堡園丁、賽馬騎師……如果說,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是主人公躺在床上回望時光,那么莫迪亞諾的主人公回望時光時則需要馬不停蹄的行走和一系列偵探小說中常見的道具:記事簿、登記卡、電話簿、舊照片、警察提供的資料……這些調(diào)查把我們帶回到莫迪亞諾所獨鐘的法國被德軍占領(lǐng)的二戰(zhàn)年代。所以,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如是總結(jié)頗為精妙:“他用記憶的藝術(shù),召喚最難把握的人類命運,揭露了占領(lǐng)時期的生活世界。”
其實在我看來,莫迪亞諾的小說所關(guān)注的未必是占領(lǐng)時期的生活,而更像是人類對某個特定災難性的階段(不一定是戰(zhàn)爭)的黑暗記憶和微微弱弱的光亮所攜帶的點滴慰藉??柧S諾在《分成兩半的子爵》中寫道:“……船隊已經(jīng)從海平線消失。把我一個人丟在這個勞苦滿天、鬼火遍地的世界?!睂τ谀蟻喼Z而言,記憶就是在勞苦滿天、鬼火遍地的世界里誕生的。為了尋找記憶與自我,他不得不重返褪了色的舊時光。《地平線》中,主人公博斯曼斯已年逾古稀,某天他偶然想起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女孩。他們都曾經(jīng)被人追蹤。追蹤瑪格麗特的是個叫布亞瓦爾的男人,而追蹤博斯曼斯的是他的母親和繼父。逃離到巴黎當保姆的瑪格麗特認識了博斯曼斯,而她的雇主則是個和邪教團體有關(guān)聯(lián)的醫(yī)生。當醫(yī)生被捕后,瑪格麗特再次逃亡并且失蹤。40年后,博斯曼斯只身前往柏林尋找瑪格麗特。《八月的周日》里的故事也是在記憶的G點被擊中發(fā)生的?!拔摇痹诖蠼稚吓加銮芭盐鳡柧S婭的未婚夫維爾庫爾,從而回溯起從未被遺忘的時光:西爾維婭偷了維爾庫爾一條價值連城的南十字架鉆石(維爾庫爾尚未付款),然后和“我”私奔,不承想被一對騙子夫婦盯上,最后西爾維婭和騙子們一起失蹤(毫無疑問,騙子夫婦和維爾庫爾是老相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莫迪亞諾寫的是類型小說。他用偵探小說的外殼包裝了尋找自我和故土的內(nèi)核,然后,復讀機一樣喋喋不休地重復這一主題。一個人該有多強的自制力才能不斷迫使自己回憶往事?而一個作家該有多嚴重的強迫癥和多驕傲的心,才能一輩子都書寫一個主題而從不去考慮風格變化的問題?莫迪亞諾十五歲因染上了疥瘡被迫轉(zhuǎn)學。十七歲時以優(yōu)異成績通過全國聯(lián)考,到亨利四世高中讀哲學預科班。為了躲避兵役,1965年,莫迪亞諾在索邦文學院注冊,卻從不去上課,整天混跡于圣·日耳曼德普萊,和嗑藥的文藝名家們一起……這些色彩斑斕的記憶很少出現(xiàn)在他的小說中,是件頗讓人狐疑的事情。而莫迪亞諾在接受采訪時被記者問道:“你最想成為哪本書的主人公?”莫迪亞諾回答說:
“《瑪儂·列斯戈》里的格里厄?!?/p>
莫迪亞諾的回答讓我很是訝異?!冬攦z·列斯戈》是法國貴族普萊沃七卷本小說《一個貴族的奇遇和回憶》中的最后一卷。格里厄騎士愛上了瑪儂?,攦z放浪形骸,為了榮華富貴三次拋棄格里厄。而格里厄身陷情欲之中,不顧出身、名聲、道德、信仰以及朋友苦口婆心的規(guī)勸,執(zhí)迷不悟,墮落成賭徒和騙子。莫迪亞諾為何想成為格里厄?或許在莫迪亞諾看來,他生命中的“瑪儂”就是童年撲朔迷離、宛如偵探小說般的記憶?作為“騎士格里厄”的他,也只有在這追憶和追逐當中,方能品味這個夢一般的世界。也許,詩人瓦爾特的那句喟嘆和他小說的永恒母題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是我夢見人生,還是人生是一場夢?”
我喜歡的諾獎作家還有很多,他們是:羅曼·羅蘭(也許有人會認為羅曼·羅蘭老式的寫法和理想主義有些不合時宜,但少年時期的我閱讀這本小說時,內(nèi)心受到的震撼和初讀馬爾克斯時的感受并沒有太大區(qū)別)、葉芝、托馬斯·曼、尤金·奧尼爾、黑塞、紀德、海明威、肖洛霍夫、川端康成、貝克特、帕斯捷爾納克、聶魯達、伯爾、加繆、薩特、索爾·貝婁、索爾仁尼琴、布羅茨基、庫切、帕慕克、略薩、門羅等。
當然,完全無感的諾獎作家也不少,比如石黑一雄、耶利內(nèi)克,等等。喜歡的沒有獲過諾獎的作家更多,說實話,他們有沒有獲過諾獎,都無損于他們的聲譽和才華,譬如列夫·托爾斯泰、卡夫卡、馬賽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舍伍德·安德森、魯迅、沈從文、張愛玲、伊塔洛·卡爾維諾、瑪格麗特·尤瑟納爾、三島由紀夫、格林·格雷厄姆、阿蘭·羅伯-格里耶、拉什迪、阿摩司·奧茲、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米蘭·昆德拉、伊斯梅爾·卡達萊、保羅·奧斯特……我相信,多年以后,他們的名字,依然會如鉆石般散發(fā)著光芒,這光芒足以遮蔽另外一些名噪一時的名字。
責任編輯:楊 希